现任鹤壁市淇滨区大河涧乡卫生院的医师王天成,1968年10月出生于鹤壁市郊区的一个偏远的小山村。自幼家境贫寒,体残多病,但性格坚韧,刻苦好学。经十年寒窗苦读, 于1988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北京中医学院。在大学期间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终于在1993年完成五年制学业顺利毕业。
按照分配计划,本应该留在大城市的王天成,抱着为家乡医疗事业做贡献,做一名护卫家乡父老健康的好医生的理想,主动要求母校将自己分配到鹤壁市医院,并事先与市人事局、卫生局取得联系,市人事局、卫生局很快答复:同意接受。可是,当他满怀信心回到家乡报到的时候,令人万万想不到的是,竟然被分配到最偏远的省定山区乡大河涧乡卫生院。
当时他十分沮丧,切实感到了社会对残疾人的不公正待遇,可静下心来又想,学医是为人治病,减少痛苦,保证健康。山区人民经济贫困,条件落后,卫生状况差,病人相对多,更需要医治。自己上大学学医,本来就是要为人民服务,山区更有用武之地。为此,他抱着坚定的信念走上了工作岗位,而且一直走到了今天。
刚到卫生院,王天成就发现,这里虽然也有几十张病床,但他却是唯一的科班大学生,基层缺医少药的状况令人难以想象,往往一个医生要顶三、四个人用,来什么病人看什么病,每天早上上班后,先与西医一起查房,处置完病人后再到中医科坐诊接待病人,而且内、外、妇、儿等各科病人都要看。王天成告诉记者,十余年走过来后发现,自己虽然很辛苦,但内心却很充实。
从学医自救,到从医救人,儿时病后的残疾,使他更容易理解患者的需求,更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解除患者的病痛,使自己逐渐锻炼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全科医生。1994年10月晋升医师,1998年12月晋升主治医师,2005年12月又晋升为副主任医师,1999年以来一直担任业务副院长,长期坚持在临床第一线。
在工作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平素精研《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及西医临床著作,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临证时严肃认真,恭敬细致,从来没有干过几句话把病人打发走的事情,仅诊断就望、闻、问、切一样不少,坚持做到心到、手到、话到,晚上还要反思白天的每一个病案,查阅资料,对照精典,仔细推敲……十余年如一日,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随着诊疗效果的不断提高,病人的信任及支持也越来越大。
据了解,许多外地的患者从百余里外的地方慕名前来就医,家住汤阴县的郑女士,28岁,患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癫5年,辗转奔走于郑州、北京各大医院之间,血小板始终在2至5万之间波动,后经他用中药治疗九个月痊愈,如今已有十年未复发;又有数十名抑郁症患者,在专科精神病医院治疗无果的情况下,用纯中药加心理调理后全部治愈。象患者胡先生最为典型,症状最重,几次寻死,均被家人救下,后经治疗十个月痊愈,至今五年未复发……,象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正是患者的信任和支持,促进了王天成的不断成长。近年来,对心血管、神经、消化、呼吸等科的慢性疑难杂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扩张、冠心病、中风及后遗症,难治性溃疡等症,采用中医传统膏滋疗法,病体兼顾,寓治于补,既能扶弱愈疾,又具服用方便,疗效肯定,经济实惠,无副作用等特点,为众多患者解除多种慢性病的困扰,减轻了痛苦,根除了顽疾,延长了寿命。有人说:西医是治人得的病,中医是治得病的人,王天成用的是自己的仁心、仁术来治得病的人。
王天成经过临床实践,参阅众多资料,与良师及挚友合作编写了多部医学专著,1995年由南海出版社出版的《中西医结合疑难杂病治疗学》,2000年由济南出版社出版的《实用社区临床医学》,2001年由济南出版社出版的《现代疾病诊断治疗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