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指数’的科学性在哪里?


‘和谐指数’的科学性在哪里?

/汪华斌

最近,‘和谐指数’新鲜出笼;甚至对全国各城市进入和谐社会都计算到年了。然而我们无论咋看,这都像是一个经济发展的测评;与和谐社会的关系不大。因为它没有考虑和谐社会的主体,人对和谐社会的感受才是和谐社会的根本。如果按照这个逻辑,当初我们共产党的军队并不和谐;而是国民党的军队和谐,因为物质决定了和谐的基础。

然而可惜的是,和谐是人的感受;当军长与士兵吃一样的伙食时,我们的士兵就感受到了和谐;哪怕是吃野菜与树皮,这就是和谐的体会与感受。然而国民党军队虽然有鱼有肉,但与军官的山珍海味相比;结果心态不平衡了,不平衡的心态就是不和谐的体现。不能说一个社会的人心态都不平衡,而这个社会倒是和谐了;这不是天大的奇谈怪论吗。

因为按照‘和谐指数’来看,资本主义国家应该是最和谐的社会;但我们却看到古巴就比很多资本主义国家和谐,因为和谐的体验是社会人的感受;而不是经济的对比。我们社会的确进步很快,但并不等于我们社会人的心态全部平衡了;如我们的住房,老百姓没有房住;而相当多的官员与‘先富起来的人’都有多处住房闲置,这能是和谐吗。再如我们老百姓看不起病,可我们的官员却有特殊化的医疗保健;这是和谐吗。我们现在不少人还在温饱线上挣扎,可我们‘先富起来的人’早就是巨额收入;而中国贪官转移出去的钱居世界之最,这能说我们的社会是和谐社会吗。

我们见到测评和谐社会的‘和谐指数’中惟独没有收入差距,也没有贫富剪刀差的评价;那人文发展是如何评价出来的呢。我们不会忘记那位提出‘盛世论’的教授,他的定义就是‘我现在的一年比原来的二十年都强,所以才定义为今天是盛世’的定律;因为这个定论使我们知道了‘盛世’是既得利益者的盛世。当然他定义‘盛世’是有历史背景的,因为大唐盛世都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干’嘛;如果按这个定论,和谐社会也应该有人‘吃不饱和穿不暖’嘛;因为只要总的经济指数和既得利益者们认可和谐就是了。

熟话说‘春江水暖鸭先知’,我们社会和谐了;老百姓应该是最先知道和最容易表现的。可如今我们到处看看,与和谐社会格格不入的情景还是比比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我们的就业问题还不是近期能解决的;我们的住房问题,更是近期难以解决的;我们的看病问题,也还只是在解决之中;等等的等等,我们真的就能一夜之间实现和谐吗。

和谐不是当官的和谐,而是整个社会成员的和谐;因此评价和谐,应该是两种群体的综合,即既得利益者与利益缺损者的共同平衡;因为这两个群体平衡了,则中间群体自然也是平衡的;这样的社会才是和谐。因为在任何体系中,所有要素的最大化平衡就是和谐;社会也是如此,只有所有社会人达到了最大化的心理平衡;这个社会就是和谐的,哪怕经济发展并不是很快。如果不平衡,社会财富向富人那里聚集;这样的社会同样是不和谐的。

和谐社会没有骂声,因为心态平衡了;还会骂谁呢。现在我们社会有骂声,骂贪官;你说应该不应该。既然有贪官,就会剥夺老百姓的财富;你说该不该骂。和谐社会没有郁闷,因为郁闷是不和谐造成的;既然我们社会还有郁闷,肯定就不会是和谐社会;不和谐的社会当然会产生郁闷,产生了郁闷实际是心态的不平衡;因为没有地方发泄呀。

我们社会一些既得利益者们处处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因此理论一套一套的;但他们忽视了社会还包括利益缺损者,这些人是如何去平衡呢。

我们今天的中国人,并不是‘人人平等’的社会;因为我们占有或占用生产资源的不公平,结果两极分化了;于是成功的人说是和谐,失败的人说不和谐;这就是我们社会客观存在的现实。因为成功的人掌握着舆论导向,结果成功的人说是‘盛世’就是‘盛世’;成功的人说是‘和谐’就是‘和谐’,因为失败的人根本没有地方说;结果我们对成功的人就痴迷不悟了,说什么都是社会的主流。

然而我们知道在一个和谐的社会里,应该有共同的价值观;在共同的价值观下,大家都在追求实现自己人生最大的目标;所以这样的和谐社会才不会有价值观的根本差异。

‘春江水暖鸭先知’,我们社会和谐了;老百姓是最先知道和体验到的。我们的社会和谐不需要调查,只进行全民投票就知道了。我们还没有实现全民成功的地步,所以既得利益者还只是少数;而利益缺损者现在还是多数,所以这就不可能一下子和谐。

因为社会是由既得利益和利益缺损者共同组成的,如果双方共同认可的和谐;我认为‘这样的和谐才是真的社会和谐’。和谐不是些历史,和谐是当事人的不同的目标得到统一的平衡后所形成的社会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