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执着于精致


  在多数上海人的印象中,提到本地女作家,第一个跳出来的名字就是她。尽管我们在更早的时候就从课本上读到过她的母亲茹志鹃的作品。

  王安忆的《69年初中生》,描述了整整一代十六七岁年轻人在那个年代的状态,她的《小鲍庄》后来屡屡被评论家们在“寻根派”的分析中作为首选案例提及。

  像多数上海女人一样,她执着于精致的细节,执着于往昔上海的灵魂。《长恨歌》里的王琦瑶身上,汇聚了从上世纪30年代直至80年代的上海女人在各个时代背景下依然自成一体的优雅气息。她笔下的上海弄堂,和上海女人一样平静幽深,处变不惊。

  亲眼见到王安忆本人,就可以见识到她身上那种历经过农村劳动和生活的知识女性才会积聚的内敛和艰忍———不然,也不可能一部接一部地码出几十万字的小说来,尤其是身处于上海这样一座随时可以选择放自己一马的城市里,没有艰忍,是断断做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