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成了台北的养分


白先勇,享誉两岸三地的作家,《现代文学》杂志的创办人,青春版《牡丹亭》的催生者。他以文学创作跟世界接轨,最后却甘愿以推广昆曲为终身志业。

白先勇的故乡在桂林,却成了台北人;他常停留在美国加州,行脚世界各地,最终却像鲑鱼一样,总会回到台北来。

白先勇笔下的《台北人》都是失根的兰花,都是不得不落脚于台北的天涯沦落人。有人说,那是大陆人,不是台北人,他们梦里想的也是大陆,不是台北。只是,甘愿也罢,不愿也好。日换星移,世代递擅,老去化做春泥还护花,那一代的人毕竟都成了台北的养分,为这个城市注入多元面貌。

如今的台北,不但有台湾人、外省人,还有怀抱各种希望,为了寻找梦想而来的各种肤色、语言的新移民。“他戴着一副眼镜,拄着一根拐杖,我扶着他的手臂,两个人在那条漫长的黄泥路上一步一步行着。”

《台北人·孤恋花》里的这一幕,寓言似地预告了台北的变迁。也或许因为如此,才有那么多人认为不常在台北的台北人白先勇,最足以代表台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