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涌信箱:男怕入错行,女也是


 

      我在上海市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举办的专利代理人考前培训班,为考生们讲专利代理人的考试科目—专利法律知识以及相关法律知识,已经有六个年头了。每一次在上课的时候,和讲完课之后,都有不少学生对于将来是否要专职从事专利代理人这个职业,向我咨询。以下是我刚刚讲完的今年这届专利代理人考前培训班里的一名女同学,昨天写给我的信。我觉得这封信很有代表性,对于准备更换职业和打算进入专利代理人这个行当的人,都会有一些启发,所以,我把这封信给大家看看。之后,是我对这封信的答复,和由此而带来的思考。

    来信:
    尊敬的任老师:
    您好!
    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中看我的mail!
    我是本届上海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举办的“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培训班”上的学员,非常喜欢听您讲课,更敬重您的专业水平与职业素养——最近,我被“是否要选择进入专利代理行业”的问题困扰,左思右想,总是不踏实,进退两难,因此,冒昧地打扰您,非常希望能够得到您的建议。
    我从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已将近7年,在通讯行业也已经做了四年,目前在一家上市公司工作,收入一般吧——税后大约10万~13万。
    去年年底与国家专利局的一位朋友闲聊,无意中获悉了“专利代理”这样一个行业,据他说前景可观、收入颇丰;当时我正在考虑是否需要转行,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一次提升,加之一直对法律专业感兴趣,高考时为了遵从父母的意愿才选择了理工科,就更觉得专利代理这个行业似乎能从“理想”和“收入”两方面达成自己的目标,因此,一激动就投入了07年的代理人资格考试大军中。
    公司的工作很忙,加班出差是家常便饭,同时我还在复旦读计算机工程硕士,所以一直没有花时间去进一步了解专利代理这个行业。当初决定“进军”专利代理工作,理想的计划是先争取考到专利代理人资格,再考下律师证,应聘到事务所,从头做起。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去积累,期望届时在这个行业做出一点儿成绩。
    但是,这两天闲下来,通过在博派等网站上浏览到的信息、从律师行业的朋友处了解到的情况,似乎专利代理这个行业收入并不理想,甚至花两三年时间还不能达到我目前的收入水平;更重要的是,专利代理行业似乎与律师行业相似,都是需要拥有客户源,如果自身没有客户,可能就没有业务;这样对于一个从未踏入这行的女性来说,是不是很难打开局面,更谈不上理想发展——鉴于以上两点,我很困惑,虽然在此前的学习中,通过有限地了解,我对于专利这个行业还挺有兴趣的,但是收入和发展前景仍然将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通讯行业虽然压力很大,我目前也碰到了一些瓶颈,但同样是跳槽,凭借在这个行业的资历和积累,我大概能够在近两年内得到一份15万元左右的技术工作,而专利代理——这个行业到底值不值得我抛弃目前的基础,一头扎进来呢?
    说了这么多自己的现状和想法,有不当之处还请老师海涵!虽然我与任老师只是在课堂上的接触,但是我觉得您是这一行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上课时对于我们这些“半只脚踏入专利大门”的学生们非常关心,所以衷心地希望能从您口中得到一些比较客观的、全面、高瞻远瞩的行业现状信息,并给我一点建议,您的意见对于我职业生涯中的这次选择很重要。
    再次感谢老师!
                                                             您的学生:林莉
                                                              2007-5-30
     回信:
   
    小林同学:
 
    你好,你的来信我认真地看过了。首先我非常感谢你对我的信任。职业的选择有关人一辈子的前途和命运,你能想到在选择的时候听听我的意见,是出于对我的信赖。但是,你这个问题我要在搞清了两点之后,才能回答。
 
    一是,你是否能考出专利代理人资格。如果能一次考出来当然好,如果一次考不出,而你能坚持不懈地直到考出来为止也好。可是,如果还没有取得这张专利代理人专职工作的入门证,就来谈这个问题,我觉得太早了。
 
    第二,由于这个问题是一个非常严肃认真的问题,我不能根据别人的情况想当然地就套在你的身上;所以,如果要我回答你是不是适合做专职专利代理人,我必须在这之前对你要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比如:了解一下你的性格、你的能力体现在什么方面,是更善于做,还是更善于说,与人交往的能力如何等等。没有任何一个职业是适合所有人的,也没有不看人就能显出好还是不好的职业。就像演员这行,现在很多人都梦寐以求,但是,对于不擅长表演的人来说,可能既使侥幸得到了这个职业,也很难演出光彩和效果来。所以,我觉得职业总体来说是适合的才好,而没有绝对的好。
 
    因此,如果你希望我能帮你做一个参考的话,你可以等考出专利代理人之后再来与我联系;我们还可以约时间聊聊天,让我更多地了解你的性格和能力的特点。这样,我说出来的话可能更有针对性,也可能对你更负责,你说是吗?
                                                              任老师
                                                            2007-5-30
    思考:
    从小林同学的来信中,我想到了几个问题:
    一、信中说,我“一直对法律专业感兴趣,高考时为了遵从父母的意愿才选择了理工科”。这句话看似小林在信中一笔带过,却引起了我的特别注意。
    还有一周,一年一度的高考又要开场了,它也成了考生家庭的头等大事。媒体报道,上海几大出租车公司前两天刚刚推出了考生订车服务,不到半天,几千两出租车就被预订一空;另外,上海举办的各种类型的招聘会上,家长们卖力地带着孩子找工作,在每一个招聘摊位前,家长们起劲地抢答、代填表格,而找工作的孩子们却闷声不响地等在一边。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家长们对孩子的读书和就业,是多么地起劲,又是多么地喜欢代劳了。家长们的热情,我们很容易理解,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个前景好的专业,能有一个收入高的职业,能有一个稳定、富有而高档的人生旅途呢?
   但是,有时候家长的好心可能适得其反。小林同学本身是喜欢法律专业的,那是一个典型的文科专业,可她的父母偏偏让她去考理工科,原因小林并没有说,但是我们很容易想到。小林说她大学本科毕业已经有七年了,她应该是30岁左右的年龄,她的父母应该是新中国的同龄人。父母们在中国非常年代中度过的艰难岁月中,目睹了太多的文化届人士的悲哀;不管是反右还是文革,那种文化届人士祸从口出的惨痛教训给他们刻骨铭心的印象;文字狱和被屈解的文化观点,每每成为一个人受到致命打击的导火线。所以,这个年代过来的人们都会认为,还是学理工科好,离政治更远,那是一种终身受益不尽的手艺活;不管在什么时代,也不管在什么生活环境下,都能派上用场。我自己也深有体会,刚刚恢复高考的时候,所有的过来人都对我们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我也是在那样的观念影响下,才报考理工科专业的。
    但是兴趣爱好往往是由天赋决定的。虽然从社会现象上分析,可能会觉得某一个专业很时髦,或者有更加良好的职业前景;但是,兴趣是很难通过后天的努力来改变的。我非常理解小林同学,在高考的时候,她可能对兴趣与专业的关系,没有太深的体会,社会上热炒什么,家长主张什么,她就听什么了。但是,学起来才觉得兴趣是多么地重要,不管是什么专业,喜欢了,就会变成自觉自愿地去学,就会觉得轻松和愉快;而自己并不感兴趣的专业,则会在开始的时候勉强地接受,越往高学、越往深学,逐渐就会成了一种负担,或是需要靠坚持才能完成的事情。
   我在本科的时候所学的无线电通讯专业,给我带来的就是这样的感觉。越到高年级。我觉得学得越是吃力,功夫下了不少,效果却并不好。记得在大学四年级的时候,我们的两项毕业实习,一是组装半导体收音机,二是组装电视机,有的同学轻松地玩着,就完成了任务,而我一直做到最后,才勉强地把机子装了出来。我想,小林同学攻读她并不喜欢的计算机专业,也是这样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
    也许有人会想,既然小林本科时就并不喜欢计算机专业,她后来为什么还去考了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呢?我觉得是这样的,已经入了那行了,在没有其它更好选择的前提下,总是想要把专业工作做好了,而读本专业的研究生,就是为了做好本职工作的一种努力。但这并不能表明小林的兴趣爱好已经转移了,也正因为如此,虽然她从事与计算机专业有关的通讯工作,已经做到了年收入13万,还可能达到15万,她还是念念不忘她曾经有过的法律专业的梦,她还是想转到法律专业上来。而从事专利代理人的工作,则是知识产权法律工作之一;考出了专利代理人,也就有可能转入专利法律工作这一行,从事法律职业了。
    小林的愿望和改行的想法,我很能理解。就像大学毕业的时候,我由于太不喜欢原来那个无线电通信的专业,而不顾一切地愿意留校去当政治老师一样。八四年的时候,在政治浩劫中余生的人们,正是逆反心理最强的时候,我说要放弃无线电通信专业改行当政治老师,所有的同学和朋友都极力反对;可我的父母却非常了解我从小就喜欢文科的特点,他们并不反对我改行。我父亲虽然文化程度不高,却是粗中有细,听到我说要改行,我父亲说:“你看你经常跑书店买的这些书,不是文学的就是历史的,我怎么从来就没有见你买过你那无线电通信专业的书呢?”结果我改行做了学校公共政治课的老师,被分配在党史教研室;一年以后,我去学了法律专业,彻底地从工科转到了法科领域。这次改行对我的人生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学法律的时候,我特别地投入,也特别地轻松,这方面的悟性和反应,都让我至今想来,是一次成功的选择。所以,对于小林的改行想法,我觉得可以考虑;但是,我觉得小林还应该考虑下面一个问题。
    二、由于我和小林并不是很熟悉,我甚至想不起来我在讲课的时候,她是否来问过我什么问题,我是否能认得她的长相;所以,给她的改行参考意见,就没有像我自己决定改行时那么毅然决然。因为,职业和行业本身,都无所谓好还是不好,关键要看是不是适合做那行。专利代理人和律师工作非常地像,需要有大力地挖掘客户的能力,需要有很强的与人沟通和交往的能力,需要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的魅力。要让初次接触你的客户能够对你产生信任感,愿意把事情交给你做,能够接受你的建议。这样,你才能一面通过各种关系挖掘客户;一面通过为客户服务,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让一个客户为你引来更多的客户,让一个客户成为你的多次回头的客户。日积月累的结果,也才可能形成自己的客户群,才有后面的生意。如果做得好的话,一年15万的生意是挡不住的。比如,我的一个前几年刚刚考出专利代理人的学生,一下子就接到了500个专利,仅这一笔生意就可能赚100万元。所以,说年收入能不能超过15万元,没有客观的标准,做专利代理人一年赚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元的都大有人在;赚不到钱,连每个月的保险金也交不上来的,也大有人在,这和律师行业很相似。我的一位做了20年律师的朋友,有一次对我说:“我最近可能会接到一个案子,如果接到的话,我就有钱去买水果了。”做律师从青年做到了中年,连买水果的钱也拿不出来,这也不是个别的。所以,职业没有太多的可比性,关键要看是谁去做了。
    有人可能会想,已经是计算机行业的研究生了,现在也已经拿到了年薪13万,很快就可能拿到年薪15万,这还不知足吗?还是求稳,不要动了吧。我不这样看。我需要了解一下小林的特点,她的性格,她的能力特征等,她的各方面的情况,我才能说她是不是应该改行。因为,职业的好与不好,本来就是相对的。如果她非常适合做专利代理人这一行,而专利代理人在国外又是一个典型的金领工作,既有丰厚的收入回报,又有极高的社会地位,我们国家现在也正在大力推进知识产权的各项工作,以小林这样的素质转入知识产权这一行,完全有可能得到超过年收入15万的结果。她这个年龄、这个起点,完全可以想得更多、想得更远、也想得更高。树挪死人挪活,有人是因为挪而变得更加鲜活,也变得更有出息的。这是一个圆梦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