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抓到了一个抄袭者


  陈岩锋的地址<三苏坟抒怀>:

  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21157.html

  抄袭者<幽古情思——三苏坟之行>

  地址:http://www.yourblog.org/Sort/20044/25955_1.html

  这个应该是他的新BLOG:

  http://yianju.blogms.com/blog/BlogView.aspx?BlogCode=yianju

  http://blog.voc.com.cn/sp1/zhangchunxia/

  抄袭的文章:

  幽古情思——三苏坟之行

  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苏轼病卒于常州。次年,苏辙遵其“即死,葬我嵩山下,予我为铭”的遗愿,既葬苏轼于小峨嵋。11年以后,苏辙于政和二年(1112年)卒于许昌,也葬于此。其后,苏轼子孙相继安葬在这里。到元代至正十二年(1352),后人置苏洵衣冠于“座诸两公之间”。自词始称“三苏坟”。三苏坟,位于河南省郏县城西,背靠嵩山之阳,身处汝水之滨,卧于小峨嵋山东麓之下,山川秀丽,风景宜人。出于对苏东坡诗文的敬仰,特意带儿子来到三苏坟,好让他感受历史文化的精深,也为满足一下我的幽古情思。驱车来这里交通畅便,没有一点舟途劳顿,这可能是途中两旁景色不错的缘故吧。

  三苏坟由三苏陵园、广庆寺、三苏祠三部分组成。三苏陵园,总面积14800平方米,坐北向南。步入神道,古柏相映。甬道两侧有石柱、石马、石羊、石虎、石狗、石人相对排列,仪仗严整。陵园门两侧蹲一对石雕雄狮。进入红漆大门,迎面是一座高5米、宽3米的红石牌坊,左右石柱隶刻苏轼《狱中示子由》词句:”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苏坟园内古柏参天遮日,多为明清时所值,枝繁叶茂,苍翠挺拔,夜晚山风来袭,潇潇洒洒如落雨声,时而雨急,时而风骤,这便是著名的郏县八景之一“苏坟夜雨”。”三苏坟还有一个独特的现象,柏树方向都朝向西南。传说苏洵父子安葬此地后,非常思念西南方向的家乡四川眉山,以至柏树都有了灵性朝向西南,因而当地百姓将这些柏树叫做“思乡柏”。导游小姐心很善,看到我和儿子疑惑不已,顿生爱怜,就又给了我们一个科学的解释:这里东北角正好是个风口。但是这种解释的确大煞风景。看来科学解释也并非十全十美。

  苏洵坟茔前的石香炉叫做摸福石。据说,在坟茔前的祭坛前闭着眼睛转三圈摸过去,如果摸的准了,就意味着你一生功成名就,我和儿子打了个赌,看谁能摸得着,结果三圈转过之后,我和儿子都迷失了方向,听到周围游客“嘻嘻”笑声不断,我就来了个投机取巧了,结果可想而知,唉!如今这这世道什么时候都需要睁只眼。闭只眼。三苏祠是元代建造的,这里是苏氏宗祠;供奉着苏氏父子。苏洵居中,苏轼在左,苏辙在右。苏轼与苏辙的位置正好与“三苏坟”相反。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祠堂被辟为学校。一些人想砸毁元代三苏彩色塑像。结果苏氏子孙想出一个很好的保护措施:将塑像用砖石垒住,把毛主席的画像贴在堂前。当然谁也不敢造次把画像撕下,于是塑像就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由于古代“三苏坟”地处许(昌)洛(阳)孔道,历代文人墨客官宦黎民赶考举子都在此地祭奠苏东坡父子。同时也留下了众多碑刻,诗文,奇闻趣事。

  在东坡碑林里,百位书法家书写的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楷隶篆草,千姿百态,各领风骚。最为显眼的是院落中间的毛主席那气吞山河,狂狷不羁的草书《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