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并非不食人间烟火


 

   主旋律并非不食人间烟火

     李华新

  《亮剑》火了——这部关于一位“糙”男人的电视剧2005年在央视上映时,播出第一周收视率平均11.4,最高时达13.7,创下了当年央视一套电视剧收视率纪录。在很多地方台,它的收视率也位居榜首,打败当时的热门剧《大长今》。时至今日,《亮剑》依然是众多电视台的重播首选,“亮剑精神”更成为众多青年的口头语。 

      2006年10月,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赵实在全国电影创作会上表态,一切反映真、善、美的影片都属于“主旋律”影片。调查显示:90.9%的人认为社会需要弘扬“主旋律” 主旋律影视剧越来越好看  2007-10-23《中国青年报》)

    对于什么是主旋律里来有不同的认识,但是过去的认识不管是如何解释,给人的感觉好像是那些影片,是说教味道比较浓的。因为一提到“主旋律”人们往往会敬而远之,因为这样的影视作品,给人的感觉是空洞的,是用那些教条的和格式化的东西来传递,制作者试图要告诉人们的东西,那些所谓的一书形象是蹩脚的和让人感到无法信服的。

    而且长期以来对于什么是主旋律,就连有关领导也是不不甚清楚的,一位那些模范人物本身的事迹拍成的东西就是主旋律,或是那些定下主旋律题材和主题的就是主旋律。如此定位的主旋律给人的感觉是有些生硬和说教味道太浓,人民无法从中得到真正的艺术的享受。或是,以为这样的东西离我们的生活太远,或是其中的一些东西太虚伪和不真实。因此要达到的目的非但没有达到,还会因此使得这些东西白白浪费了一把主旋律的制作投入,社会的反响和效果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现在看来如何理解什么是主旋律,并非是一个简单的话题,而且主旋律一个是什么样子,也是需要重新来认识的。

   有人评价说, 所谓的主旋律它应该是一个国家、一个时代最美好的内核,它包含着人类共有的优秀品质与永恒价值,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有受访者说。本次调查中,90.9%的人认为,我们社会需要弘扬“主旋律”。“每个国家、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主旋律’。”调查中,有人这样留言。 

   这就是当我们在欣赏美国大片的时候,其实美国人在片中贯穿始终的是他们的价值观,是他的理想。其主流电影无一例外都具有鲜明的“主旋律”色彩——无论《泰坦尼克号》、《肖申克的救赎》、《拯救大兵瑞恩》,还是《辛德勒的名单》、《阿甘正传》,表达的都是主流的普世价值观:民族自豪感、爱国精神、正义战胜邪恶、人道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等。 当我们从拯救大兵瑞恩的感动中其实正是被美国的主旋律所打动,而这样的影响却是美国电影无时不在的。所不同的只是他们的价值观和博客自由精神,以及对世界普世情结流露的自然,其中对美国的科技水平的炫耀,至于美国作推崇的人文精神,更是无处不在的主旋律。

    但是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的主旋律的东西,却是机械的说教的,非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使得人们躲避,甚至是拒绝,那并非是接受者的事情,而是我们的主旋律的东西,出了问题。尤其是在现在的商业化气息比较重的现实面前,我们的似乎在显然了一个误区,要么是大量的商业化运作后的拜金倾向,要么是为配合任务的直白,这些都不能完成弘扬主旋律的任务。

   现在的《亮剑》《云水遥》《士兵突击》《恰同学少年》等影视剧的出现,则是对如何弘扬主旋律是一个很好的实践,也是成功的。越来越好看,其中的主旋律精神始终没有被脱节和放弃,则是这些影视剧一个显著的特点。

  看来,主旋律也是要食人间烟火的,这个“烟火”就是真实的实际的生活,不论是历史的,还是现实的其基本的精神是一样的。

  (济南 李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