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歌词庸俗看大众浮躁心理


随着老一辈词作者的先后去世(1013日刘世新去世,1014日陈蝶衣去世,1015日王莘去世《成都商报》),在对词作英才的离去表示哀痛的同时,也对目前流行在大街巷头的低俗词曲显得忧心重重。

如今,飘荡在街头巷尾的音乐,除了歇斯底里的呐喊以外,失去了太多属于美和艺术的成份。它没有给人内心以鼓舞,而是一种狂热的宣泄;没有给人以精神振奋,而是让人深陷幽思;没有主旋律,也就不可能对社会的精神文明作出积极的引导作用。除了流行,除了让人心浮躁,没有任何功效。

为什么,我们会在嘈杂的音乐声中生活?为什么,我们又欣然接受了这些杂音?因为,我们的意识不随我们自己支配,而是盲目的从众;我们的价值漂浮不定,于是就随波逐流;我们的信仰失去方向,我们只能在嘈杂中,寻找一种精神的解脱,释放积压在内心的郁闷和无助;我们不属于自己,仅成为流荡在社会中的一个尘间飘物。

在许多歌词中,都透露出赤裸裸的金钱观念和爱情逻辑,也折射出大众心理的价值趋向——拜金主义和纵放情欲。记得很小的时候,我们受到的教育是抵制拜金主义,如今,这个教育不仅没有卓见成效,反而被金钱击破并已经是深入到每个人的脑髓深处。从接受教育到反叛教育,从行动到追求,无一不是都在拼命地追求物质的丰收,无一不是都在为了物质的富有而在狂躁不安折磨自己的肉体和灵魂:既可以用虚伪的爱情去获取金钱,也可以在虚脱的精神世界游戏玩弄肉体。

通过低俗的词曲来反映这个社会大众的心理,是一个既放纵又合法的途径。于是,一首接一首赤裸裸的爱情歌曲传入听者的耳脉,一首接一首流行一时便瞬间消失的浮躁歌曲被遗忘,……。翻来覆去,循环复始,我们就在流行的谎言中,寻找那些适合自己口味的爱情和精神寄托。

音乐,本是一种激发人类斗志和激情的艺术。如今,却显得如此下流龌龊。我们找不到自己真正希望听到的艺术美,而是始终被浮躁和狂热包围,被流行包围,被一时的兴奋包围,被包围的久了,人也就麻木了,也就适应了,也就死亡了!

由于我们的麻木、适应、死亡,也就制造了一些商机和浮躁的明星。通过抓住浮躁、低俗的心理和社会现象来制造浮躁、低俗的市场商机和明星——粉丝、玉米、萝卜头也就出来了,大众是娱乐了,也都被娱疯了,没有了方向和价值,在一张迷药四散的空间,成为行尸走肉。

“我很快乐,但我不知道为什么快乐,因为,我看到周围的都在音乐的舞动中快乐,我也就快乐了!”一个逻辑,折射一种思维,我们不是为自己而活,而是跟着大众的行为而活!活得那样勉强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