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80后做的任何判断都显得有些武断


因为2006年在德国柏林的艺术展遭到当地市民投诉,因为他们的艺术以近乎“清一色”的绚烂笔调、拒绝沉重的游戏化表达而遭到评论界的斥责,又一个被冠之以“垮掉的一代”的理由重上历史舞台(详见1014《南方日报》)。但是,笔者想问各位的是,你们知道在长跑中那些一开始跑在最前面的往往都是不能取得名次的事实吗?

当然,来自于各界对“80后”的指责也并不是没有理由。同为“80后”,笔者也曾为此而丧气过,但是,笔者想对各位说,造成这些个事实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成事实也不足以让各位就此急切地武断地认为,“80后”是“垮掉的一代”。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80后”尚未完全步入社会,更别提在社会上扮演了多么重要的角色。所以,只能说上辈或者前辈对“80后”如此匆匆下论断,是对“80后”给予了过高的期望,而期望在此时尚未达到预定目标。

其次,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些已经在社会上“崭露头角”的“80后”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而这部分人能够被社会、被媒体关注,那能说明什么呢?说明他们的出身要好(笔者所说的出身是指家庭环境好,或者自身的努力顺利地得到了应有的回报),并未在社会上经历较多的打拼,用一个不恰当的说法,那就是早产儿。他们表现出现如今的形象,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如果社会上的评论界就此认为,这些早产儿能够代表“80后”,并认为所有“80后”是“垮掉的一代”,那我要说,这个结论肯定是会令你们感到惭愧与自责的。

笔者不想在此激起年代与年代出身之人的矛盾,但是,我想说的是,同样作为同一个年代出身“60年代”“70年代”也是出现过类似的现象,而他们如今也还是在“把持”着这个社会,甚至可以说,他们的一些行为对“80后”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俗话说的,有其女必有其母。“80后”是什么样子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父辈人的影响。

最后,笔者想说的是,参加过长跑的人可能都知道,发令枪声响过之后,肯定有一部分人跑在前面,很多人跟在后面,而能够坚持跑下去的人往往是那些一开始不是在前面的,当然,也有极个别的人一开始在前面,到达终点时也是在前面。那些个现在就在社会上“久负盛名”的“80后”就是那些在历史长跑中发令枪声响过之后跑在最前面的人,作为观众,完全没有必要过于指责他们,更没必要认为他们是整个长跑中的最终胜利者和表现最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