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中日青年媒体使用现状,互联网是最爱


看了这则新闻,心里不是滋味。原因不在于本调查所提示出的现象,而在于这样的调查实在有很大的偏颇。

从新闻中可以看出,这项调查是通过互联网进行定量抽样的。通过互联网能进行定量抽样吗?是先选中被调查者再询问,还是先询问再筛选?这是第一个质疑。

第二个质疑,本次调查选择了分别居住在北京、上海、东京、大阪的1200名年龄在20-29岁的青年作为调查对象。我想更多的问题就出在这里。上述四个城市都是大都市,城市化水平、信息化水平、工业化水平、国际化水平都比较高,但这样的结果只能说明大都市青年的媒体使用习惯,而绝不可能代表全中国或全日本。因为,无论在中国还是日本,肯定有绝大多数的青年与大都市无关,与互联网无关,与电脑无关。拿中国比较发达的省份江苏而言,我们曾经做过调查,发现电脑的普及率并不高,而平时能够上网的就更少。因此,通过互联网对这样一些特殊群体所进行的调查,只能算特殊调查,而结果也只能当作特殊结果。也就是说,结果只能代表上述四个城市,或者充其量能够代表两国的大都市。

尽管新闻中也表示,由于中日两国的网络环境、IT发展水平、用户使用习惯等存在一定差异,同时本次调查采用了网络调查的方式,被调查者可能更多地集中在了倾向于使用电脑和网络的人群。因此,在分析两国的调查结果时适当地进行了偏差值换算,以确保调查结论更具有普遍性。但是,偏差究竟有多大?有没有经过科学的论证,都是一个疑问。无论怎样换算,这个结果都不可能准确。因为样本中根本就没有涉及非大都市的地方和人群。

里仅举一例。新闻称,在每天经常接触的媒体(多选)调查中,95.3%的中国青年使用电脑上网,83.8%的人利用手机进行通话,83.5%的人利用手机上网,77.7%的人收看电视。这个结论明显带有互联网色彩,是通过互联网进行调查的必然谬误。因为,通过互联网进行调查的前提肯定是被调查者全都能够上网,并且经常可以上网。这就使得整个调查建立在两国青年都能经常使用互联网的假设上。而这个假设如前所述是根本不可能成立的。一旦这个大前提都不成立,那么整个调查结果势必不可能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即,既不能代表国家,也不能代表青年。所以,这样的调查报告是极不严肃的。根据我们对于涉及江苏各类地区、各类人群的电话调查,从全省范围看,百姓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媒体是电视而不是互联网,其次是报纸,然后是广播。因此,互联网的媒体影响远没有电视大。所谓每天“95.3%的中国青年使用电脑上网”简直是荒谬绝伦的。中国青年一共有多少人哪?有多少生活在大都市?有多少生活在农村?有多少连温饱都没解决?有多少连电脑都没见过?江苏的电脑普及率尚且不到50%,何况全国?那些连电脑都没有的人,你还把它归入每天能上网的行列,不是天大的笑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