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投入、大效益”确保一亿人健康——访山东省卫生厅厅长王天瑞


 “小投入、大效益”确保一亿人健康

——访山东省卫生厅党组书记、厅长王天瑞

本刊记者 张利刚

“近五年来,尽管我们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卫生投入,取得了人民健康综合指标位居全国前列的良好效果,但卫生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卫生服务不适应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与卫生服务供给能力不足仍然是卫生领域的主要矛盾。”这是山东省卫生厅党组书记、厅长王天瑞对山东省卫生事业发展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的总结。   

尽管近年来山东省卫生改革发展成就显著、人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但王厅长更多地还是把目光放在了如何解决现阶段山东省卫生工作存在的困难上。

王天瑞厅长本刊对记者表示,山东是个人口大省,也是个农业大省,虽然山东省财政卫生支出稳步增长,但财政卫生投入占社会卫生总费用和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支出的比重较低,而且区域性差别趋大。在这样的状况下,如何有效地保障近一亿人的健康就成了山东省卫生工作的主要内容。

通过几年的努力尝试和探索,山东省卫生部门建立了一套以“小投入、大效益”为特色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王厅长把山东的卫生事业归纳为两件事:一件是通过公共卫生管理、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执法实现辖区内居民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和不得大病。这样做,不仅可以确保人民健康,还能最大程度的减少经济投入,使有限的经济投入获得巨大的健康效益。“但是,不管预防工作做得多好,人生病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所以,我认为卫生部门要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尽可能地让生病者就近、便利地获得有效的治疗,从而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对于未来五年山东的卫生工作,王天瑞向记者强调要实现发展思路,关键要在工作指导上进一步从加快发展转到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上来,努力做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

 

 

三位一体确保人口大省健康

中国卫生产业》:王厅长您好!山东省是人口大省,相应的保障人民健康的工作也就更加紧迫和繁重。而卫生服务能力是健康保障的根本,健康保障水平则是检测卫生服务能力的标准,您能介绍一下山东省近几年卫生服务能力的状况和健康保障的水平么?

王天瑞:为了能够保障人民健康,我们始终坚持在卫生保障能力上下工夫。先说下硬件方面吧,自2002年到2006年的四年时间里,山东省全省卫生机构固定资产增加164.15亿元,达到了453.96亿元,增长率为56.64%;房屋建筑面积增加2047.3万平方米,达到4539.5平方米,增长85.15%;万元以上设备增加5万台(件),达到12.3万台(件),增长68.49%;卫生技术人员增加5.4万人,达到33.6万人,增长20.43%;医院床位增加39748张,总数达到259044张,增长18.13%。

在软件方面,疾病预防控制与医疗卫生服务新技术、新成果、新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防治实践,七苗接种率、诊断符合率、手术成功率、治疗好转率等标志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的关键指标都获得了稳步提高。

山东省卫生服务能力的提高在保障健康水平上也有很好的体现。在四年的时间里,所卫生部门医疗机构总诊疗1.43亿人次,住院635.57万人次,手术156.49万人次,分别增长8.61%、29.7%、37.9%。每千人拥有床位2.63张、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3.62人,这是山东省建国后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人民健康素质的综合指标跨入全国先进行列,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5.02岁(全国72岁),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分别降至11.32‰、21.16/10万(全国分别为19‰和47.7/10万)。

 

中国卫生产业》:山东人口大省的现实是否对公共卫生体系和重大疾病防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方面您能介绍一些具体的状况么?

王天瑞:山东人口大省的现实决定了我们必须要重视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和重大疾病控制工作。我们也一直对这方面的工作抓得很紧。自2003年起,山东省实施公共卫生“两个体系”项目建设,目前已有221个项目竣工,建设规模55.5万平方米,完成投资12.62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111.19%,建立起了覆盖全省的疾病预防控制、传染病救治和紧急救援指挥体系,完善了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传染病预测预警能力和防治水平明显提高。

我们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一直把城乡居民不生病、少生病、晚生病作为卫生服务的首要职责。七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免疫预防针对疾病发病控制在历史最低水平,全省已连续15年未发现由脊灰野病毒引起的脊髓灰质炎病例,18年仅报告1例白喉病例,百日咳发病控制在0.5/10万左右,每千名活产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控制在0.02‰以下,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下降到1%以下,麻疹发病率控制在3/10万左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发病率控制在0.2/10万以下,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率控制在0.3/10万以下,有效保护了儿童身体健康。

1992年以来全省累计检出艾滋病毒感染者和病人1167人,其中今年上半年检出艾滋病毒感染者121人、病人13人,比去年同期下降22.5%,重点人群检测与普及艾防知识有效地控制了疫情,艾防“五进”措施和“四免一关怀”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全省继续保持艾滋病低流行状态。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数由2002年的5667人下降到2006年的1411人,摘掉了出血热头号大省的帽子。

2003年以来全省免费检查结核病可疑症状者70余万,发现涂阳病人近11万例,完成国家计划任务数的120%,涂阳病人治愈率达到90%以上,使220万人避免感染结核病菌。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继续保持全国最低水平,去年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129.56/10万,不到全国平均水平(266.83/10)1/2;今年上半年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83.86/10万,比去年同期下降12.7%。四年来新创建国家卫生城市3个,国家卫生镇(县城)5个,全省城乡卫生状况发生了新的变化。加强卫生应急能力建设,完善预案体系,组建应急队伍,强化培训演练,建立疫情分析预测制度,认真做好救灾防病工作,有效保障了群众健康安全和社会稳定。

 

《中国卫生产业》:王厅长,在您任内,山东卫生监督执法的能力有怎样的进步?

王天瑞:为了保障人民健康、缓解医患矛盾,山东省始终狠抓卫生监督执法能力方面的工作。目前的状况是,省、市级卫生监督机构职能健全,113个县(市、区)的改革方案已获政府批准,其中94个县(市、区)正式成立了卫生监督机构,监管职能逐步理顺,装备条件明显改善,队伍素质明显提高,综合执法格局初步形成。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完善行政审批全程“一站式”服务和限时办理、一次性告知、否决性告知制度。

全面启动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考核认定957家食品卫生A级单位,推动全省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和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加大食品卫生监督执法力度,累计监督检查食品生产经营业户1699万户次,依法处罚57万户次,监测各类食品214余万件,查出食品从业人员“五病”患者17万人,年平均调离率100%。

严格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开展职业性健康查体426余万人次,年平均体检率达62%,职业卫生水平不断提高。以医疗美容、出租承包科室、医疗机构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性病诊疗及采供血机构专项整治为重点,依法打击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行为,整顿违法医疗广告,规范医疗市场秩序。全省临床用血全部来自自愿无偿献血,自愿捐献机采成分血比例达到91%,临床成分血比例达到98%。   

 

农村社区 齐头并进

中国卫生产业》:众所周知,山东是个农业大省,所以农民的医疗卫生可以说是我们卫生工作的一个重中之重。您能就新农合与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介绍一下山东的具体情况么?

王天瑞:山东省是在2003年启动新农合试点工作的,是全国最早实施新农合的省份之一。我们用了四年多时间,在全省134个农业县(市、区)已全部建立起新农合制度,参合农民5987.15万,参合率达到90.08%,累计筹集基金43.02亿元,有7179.27万人次获得医药费补偿26.47亿元,其中12770人次享受到万元以上医药费用补偿,我省新农合参合率、参合农民人数、受益率等指标均居全国前列。

与新农合制度建设相配套,我们开展了新一轮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国家和省政府累计安排资金4.525亿元,先后实施了扶持经济欠发达县30所中心卫生院建设、110所乡镇卫生院改造建设国债项目和“360工程”、“1127工程”,各市、县(市、区)积极落实配套资金,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设备装备和专业技术队伍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服务功能和技术水平明显提高。济南、青岛、淄博、东营、威海、德州、滨州、聊城等市还安排专项经费改造乡村卫生机构,全省农村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城市卫生支农普遍开展,全省累计组派卫生工作队8743支、卫生技术人员15.56万人次,接诊患者758万人次,开展手术8万余例,举办各类培训班8730期,培训人员39.48万人次,捐赠医疗设备4865台件、价值7320万元;“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实施以来,全省已有293所城市医院派出4032名医师支援860个基层医疗机构,有效地改善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状况,缩小了城乡医疗服务差距,提高了基本医疗服务可及性。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和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取得新进展,69.85%的乡镇卫生院人员和业务划归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管理,其中38.76%的乡镇卫生院实现全部上划管理,79.76%的村卫生室实行管理一体化,90%以上的乡村医生经过系统化、规范化培训,达到中专水平,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逐步提高。

 

中国卫生产业》:与农村卫生医疗工作相对应的是城市社区医疗卫生工作,您能否介绍一下山东省城市社区卫生方面的状况?

王天瑞:在山东省的省、市政府都成立了城市社区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各级政府的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明确了职责分工,建立起部门协调机制。卫生厅会同省发改委等8部门制定了《山东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2006-2010)》,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9个配套文件,明确了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以及人才队伍建设、机构编制、财政补助、机构管理、业务用房、对口支援等方面的保障措施。省财政对不同经济水平地区分别按每人每年123元的标准补助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并实行政府购买,对全省6个经济欠发达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给予补助,为纳入全省规划建设的机构培养业务骨干和管理人员,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

今年省财政预算列支2730万元用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7个设区的市出台了财政补助政策并落实了相关经费。全省现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210家,覆盖城镇居民1169.6万人,覆盖率达到46.6%,与2002年相比提高10个百分点,其中济南、青岛、东营、泰安、威海等市已基本覆盖城市居民。据调查统计,全省85%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上级医院建立了双向转诊关系,能够开展中医药服务的约占90%,实施计划免疫预防接种、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一体化的占50%左右,精神卫生、心理卫生咨询、残疾人康复等服务陆续进入社区,具备条件的卫生机构还积极开展惠民服务,卫生、民政部门联手为社区低保人员实行医疗救助。东营、威海市和青岛、烟台、济宁的部分县(市、区)创造性地开展了城市居民合作医疗试点。济南市市中区等5个区创建成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东营市河口区等9个区创建为省级示范区。   

中国卫生产业》:山东省能够在医疗水平上取得这么大的进步,主要是因为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在确保医疗服务水平的基础上,又是如何切实解决群众“看病贵”的呢?

王天瑞应该说这些成绩是山东省全体卫生领域的工作者共同取得的,采取的具体措施也有很多。我认为在医疗质量管理、改善医疗条件和控制费用等几方面的措施起了主要作用。

在医疗质量管理方面,我们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质和服务宗旨,连续6年深入开展医疗质量管理效益年活动,三级医院医疗质量统计指标及大型设备使用阳性率优于部颁标准要求,各级医院病历书写日趋规范,抗生素合理应用初见成效,多数医疗机构抗感染药物费用占药品销售总额的比例控制在全国平均水平(25-30)。三级查房、术前病例讨论、疑难病应对等医院管理核心制度执行较好,病理、检验、院感控制工作水平明显提高。通过以上的具体措施提高了医院的管理质量和医疗水平,进而提高了医疗服务的水平。

在控制费用方面,医院坚持制度创新与服务公开,推广实施“无节假日手术”、“辅助检查相互认可制度”、“合理配置医用高值耗材”、“建立临床用药三项监控公示通报制度”等8项便民利民措施,普遍开展单病种限价收费和惠民医疗服务,扩大并规范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推进医疗救助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基本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有效控制了医药费用过快增长的势头。297所二级以上医院限价病种收费水平由3338.52元降为2886.61元,平均降幅13.54%。

多种形式的惠民服务措施累计减免患者费用4.13亿元,卫生部和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都对我们的这些措施给予高度评价,今年四月,卫生部组织六家中央媒体到我省进行专题采访报道。2006年全省卫生部门医院每床日费用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6.11元,每出院者平均医药费用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26.59元,仅此一项减轻住院病人医药费用20亿元。 

 

迎难而上 继往开来

 

中国卫生产业》:从发展的角度,您能总结一下现阶段的山东省卫生事业的整体特点么?

王天瑞:山东省自身的特点和发展状况决定了山东卫生事业的发展特点,当前我省卫生事业的特点是属于阶段性的,这些特点会随着山东省整体的发展发生改变。

当前我省卫生事业发展主要表现出了四个阶段性特征:一是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不断加快,但是人口覆盖率和保障水平仍然偏低。二是财政卫生支出稳步增长,但财政卫生投入占社会卫生总费用和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支出的比重较低。三是卫生事业发展步伐加快,但负债率升高。四是纠正卫生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治理商业贿赂逐年深入,但群众对卫生行风满意度仍然不高。

 

《中国卫生产业》:您能否详细介绍一下山东省财政卫生投入方面的情况?

王天瑞:现阶段,我省财政卫生支出稳步增长,但财政卫生投入占社会卫生总费用和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支出的比重较低,而且区域性差别拉大。这是我省现阶段卫生事业面临的一个主要特点。

20022006年全省财政补助卫生事业费由20.08亿元增加到40.07亿元,五年翻了一番,其中省级财政补助由3.41亿元增加到5.93亿元,年均增长8.96%。但政府卫生支出占社会卫生总费用的比重逐年下滑,财政卫生事业费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由2002年的2.33%降至2006年的2.19%,财政卫生事业费占卫生事业支出的比重仅为10%左右,财政拨款占医疗机构支出的比例为7.11%,综合医院为6.0%,与2002年相比分别下降2.1%和2.4%。

虽然全省人均财政补助卫生事业费由22.74元增加到43.50元,但比全国平均水平55.85元仍然低28个百分点,在全国的位次由21位降至23位。财政卫生投入占社会卫生总费用和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支出比重偏低,是群众看病贵和公立医院公益性质淡化的重要原因。

最近几年财政支出卫生事业费逐年增长,但区域性差距拉大,以2006年为例,17市人均财政卫生补助东营为76.18元,菏泽为13.0元,相差5.86倍;140个县市区中崂山区为101.25元,岱岳区为1.67元,相差60.63倍。

 

《中国为生产业》:针对山东省卫生事业的以上特点,尤其是财政卫生投入比相对较小的情况,卫生厅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卫生厅是如何制定今后卫生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的?

王天瑞:针对目前的财政卫生投入的状况,我们在科学测算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增收情况,有计划分步骤逐步提高两个“比重”:即社会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财政卫生支出占社会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促进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卫生服务与群众医疗卫生需求相适应。

今后五年,我省卫生工作的着力点要放在解决民生问题上,总体思路是:围绕一个目标,强化两项职能,完善三大体系,健全四项制度,确保五大安全。即紧紧围绕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奋斗目标,坚持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卫生服务于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相适应,不断提高全省人民的健康水平;强化社会管理和医疗卫生服务两项职能;完善公共卫生、农村卫生、社区卫生服务三大体系;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公立医院管理、基本药物和政务公开、服务公开四项制度;确保公共卫生、医疗质量、临床用药、计划免疫和血液五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