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目前并无明显泡沫


    中国股市自2005年年末起,如李白诗中说的那样“大鹏展翅随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几乎没有象样的调整,一路大涨走过2006,并有“宜将剩勇追穷寇”之势。以前股市一天开户一两万,就了不得了,而上周,居然三天之内,就有100万左右的账户开立。一时间,感觉股市有“钱多,人傻,速来”之嫌

            

    本人认为,虽然股市已大幅上涨,但整体上并没有明显的、危险的泡沫。但同时,某些板块,有较明显的泡沫。并且,在大涨之后,在2007年,肯定会有一次较大幅度的下跌。有可能跌到2245点,甚至有可能是2000点。风险的防范,是所有投资者应该考虑的。

 

    股市未出现整体性、明显的、危险的泡沫的理由如下:

 

    1、市盈率仍处于历史较低水平。

    《中国证券报》1月下旬发表彭运年和刘兴龙的《A股股价比千点时已翻番 平均市盈率32.28倍》的文章,说明,根据预测的股市2006年年报的数据,目前股市的市盈率在32.28倍,而沪深300指数的市盈率更低,只有28.21倍。记得在1999年的5.19行情发动前,股市还是比较萧条的,大概在1050点左右,当时的市盈率就是30倍左右。看看,当时在大行情发动前的低点,与目前的市盈率相当。谈何泡沫?目前一年期存款利率是2.52%,扣除20%的利息税,相当于2%左右,相当于50倍市盈率。1999519前,一年期存款利率是3.78 %,无利息税,市盈率是26.46倍。那时候股市股市市盈率高于银行存款市盈率,现在却是相反,并且低得多。

    之所以519行情大涨前和目前大涨后的市盈市相当,是因为以前中国的股市是个投机市,市盈率一直偏高,这是不健康的。就因为不健康,才有从1050点,经历两年时间,涨到2001年的2245点,泡沫膨胀,市盈率达到五六十倍后,矛盾集中爆发,迎来四年之久的大熊市,并矫枉过正。虽然目前中国股市累积涨幅过大,但其中一部分是因为股改带来的,一部分是工行、中行及以前的联通、长电等大盘股带来的股指虚增。同时有上市公司业绩实实在在的增长。

 

    2、市盈率比外国股市高有其合理性。

    就拿银行股来讲,西方发达国家,哪怕是中国香港的股市中,一些经营业绩很好,不良资产率极低,中间业务非常发达,业绩非常稳定的银行,也只有15倍左右,甚至更低。似乎目前招商银行高于45倍,华夏银行近30倍的市盈率是不合理的。

    孙权对吕蒙的进步发出“市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感叹。同样,中国的银行和外国的银行是不好简单以市盈率来对比的。应当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外国银行的市盈率虽然低,但其业绩增长很难很难,增长10%几乎是不大可能的。而中国的银行业绩增长30%很寻常。如招商银行,2006年盈利比2005年增长50%,浦发银行是30%。上市的银行股,招行、民生、华夏、浦发,最近几年的业绩普遍都能年增长30%。这样,拿招行来说,目前市盈率是45倍,如连续三年盈利增长30%,则以后四年的市盈率分别是34.6226.6320.4815.76倍。要知道,这几年这些银行业绩的增长,是在旧的33%所得税率下实现的,不出意外,2008年会实现25%的所得税率;目前银行员工的工资仍要按800//月来扣除,超出的部分,要交33%的企业所得税;目前银行交的5%营业税,是按收到的利息收入来交,而不是扣除付给储户的存款利息后的差额来交营业税。而旅游、广告等行业,都是以收入,减去付给其他旅游团和广告发布商的支出后的余额来交营业税。

    中国作为一个欣欣向荣的国家,经济正在,未来不出意外,也会继续高速发展。市盈率是个静态的概率,但投资者更应该考虑未来的业绩来衡量市盈率。美国的漂亮50股票,当初市盈率也高达40倍,但长期投资,股票收益超过一般股票,并且这种收益更具有稳定性。统计表明,除去一些没有统计意义的微型企业美国没有一个企业的收益能在10年内保持每年20%的增长,甚至没有一个能在10年内能年增长15%。而中国的一些企业,恐怕并不难做到这一点。韦小宝不懂规矩,和康熙打架,打公主屁股,这样的太监就是千金难买。同样,这种稀缺的持续高增长的股票,就理应有较高的市盈率。

 

    3市场资金充裕导致优质股票供不应求,适度的泡沫是必然。

    根据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到去年12月末,狭义货币(现金+活期存款)同比增长17.48%,广义货币(M1+定期存款)同比增长16.94%,而年初央行的调控目标是,M2增长16%M1增长14%。货币的增速远高于GDP的增长。并且,市场上的货币中,活期存款越来越多,从去年6月到12月,活期存款占M2的比例,从34.80%一路增长到36.469%。记得另一个数据,好象是去年10月末,股市中的保证金从4000多亿增长到6000多亿。

    根据马克思的理论,一种商品的价格由其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就是一定情况下,如一种商品供大于求,价格就会低于正常价值,所以熊市中的股票,普遍都是物超所值。(记得不到一年前,华夏银行的市盈率只有不到10倍。)如果一种商品供不应求,就会高于正常价格。当在赚钱效应下,越来越多的资金要么直接买入股市(有的甚至把房产抵押买入股票),要么认购基金(嘉实基金只发行一天就有400多亿资金认购),磨刀霍霍向牛羊,冲向有限的2万多亿的流通A股,A股怎么能不涨呢?

 

虽然中国股市目前总体上讲是健康的,并不危险,但显然有些板块的股票是显明有泡沫的,目前面临一些风险:

 

    1、新股普遍被高估了。

    最近上市的不少新股,一个比一个让人不顺眼。中工国际第一天居然最高到50元,但马上就是五个跌停,到达13.6元,目前仍只有18元。以前发新股,一一般在20倍以下,上市后第一天涨100%左右,市盈率在四五十倍,与市场整体市盈率相当。可是目前,市场整体市盈率在30倍多一些,新股却普遍发行市盈率在二三十倍,上市第一天上涨过大。可见众多投资者已经头脑发昏了,不是从投资的角度,在与相同行业的老股票的市盈率相对比后,接受与老股票相当的市盈率的价格。同样是煤炭生产企业,大同煤业市盈率高达23倍,而西山煤电只有15倍,衮州煤业只有17倍,兰花科创只有14倍,恒源煤电只有12倍。难道仅仅因为是新股就要明显高于其他股票?这让我想起2001年时,当时的新股不管发行市盈率如何,普遍上市第一天大涨。最典型的是闽东电力,发行市盈率高达80倍,上市第一天同样大涨30%左右。这是非常危险的。比如最近上市的晋亿实业,市盈率已高达100多倍。网盛科技145倍。而最有趣的是中国人寿,在其发行前,我曾发布《警惕中国人寿的高定价风险》,为其可能达到20元的价格而忧虑,可是现在它的价格是40元以上,市盈率高达200倍。有人说保险公司这样的股票不应以传统的市盈率来衡量,难道要以“市梦率”来定价?也许中国人寿未来的增长是快速的。但我根本不相信中国的绝大多数投资者是以长期投资的目的买入股票,大家都是短期投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人寿好,能好过平安保险吗?不可能的。人寿市场占有率高,是因为起步早,原先中国只有这一家保险公司,并不表示有中移动、中石化、中石油那样的垄断地位。而且大家想想,国有企业有几家能搞好的?

 

    2海外上市公司的回归高定价的风险。

    现在和不久后的将来,会有不少在美国,特别是中国香港上市的优质大公司,回归A股发股票,如交通银行、平安保险、中移动、中石油、中海油、建设银行,本来这是件大好事。但目前却未尝不是个定时炸弹。

    现在的情况是,一旦某在香港上市的公司发布公告,要在A股上市,于是其H股股价暴涨。于是在A股发行时,面对的是大涨之后的H股价格,于是A股的发行价就以这个大涨后的价格来定。象人寿,2005年年底的时候,H股价格才6元,可是一听说要发A股,于是2006年一路上涨到25港元左右,特别是消息公布前后更是加速上涨。于是A股发行价定为18.88元,上市后价格是40元以上。可以预测的是,不是意外的话,平安保险、中移动这些大公司,必然高价发行A股,也一定会有大量同时具有没头脑和不高兴(有个动画片,好象就叫《没头脑和不高兴》)双重性格的自然人和机构奋勇买入。不过也好,过了10个交易日,当这些股票因为定价过高大跌时,正好可以快速把股指打下来。

    毫无疑问,决定一个公司股价的根本因素是其业绩,而不是因为其要在某市场发行股票。

    至于有些人说什么要与香港市场争夺定价权,A股价格高于H股是取得定价权的标准。我认为这是极其愚蠢的。就好比打仗,任何行为都是为了胜利,如果一堆尸体的代价只是为了证明一些虚无的东西,则是非常危险的。有些机构要争定价权,就让他们争去吧,哪怕他们使出吃奶和喂奶的力气。普遍投资者不要当炮灰,要睁大眼睛,如果眼睛容易发红,不如把眼睛挖下来,或闭上眼睛,用心思考。

 

    3、新会计准则实行的风险。

    根据2007年开始执行的会计准则,企业将以市场公允价格计算其资产的价格。这个改变显然是非常合理的。因为根据原先的会计准则,企业取得的资产,计算价格只能根据会计“谨慎性原则”,提减值准备、折旧等,这样资产价值会不断减少。而不能因为市场价格涨了而增加账面价值。这样,如有的企业以2万元一亩取得的100亩土地,账面价值只能是200万元,而如果市场价目前是2000万,也只能以200万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新的会计准则就可以2000万的价值来计算,这样,不少公司的净资产就会增值。但大家都是中国人,知道中国的国情,这难道不是给了一些本来就有做假账、操纵股价习惯的公司以可趁之机吗?比如资产突然大涨10亿,于是股价大涨,可是后来发现根本没这么回事,于是股价大跌,有人会质问,同样,中国的国情是有功劳大家抢,有责任互相推,死不认错。顶多说我们以后一定加强学习,杜构此类事情的发生。最倒霉的当然是投资者,说不定证监会还公告谴责,越谴责,股价跌得越厉害,投资者损失越多。

    有人说,不是有注册会计师会审计吗?问这样问题的一定是新股民,并且还是很可爱的那种人。中国的注册会计师是什么样的一种职业?审计的报表有问题,你敢不发表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吗?不签字,你就滚蛋,明年不请你。而且就算注册会计师有良心,但他是就职于会计师事务所的,上市公司老板一拍马桶,事务所主任就要捧着饭碗发抖,必然向审计的会计师发怒,即使对方不妥协,也可以换一个听话的会计师。而不听话的,敢于坚持原则,却破坏潜规则的人,恐怕以后要被封杀了。于是大家一团和气。给银广夏、蓝田股份审计的注册会计师难道瞎了眼?还是猪油蒙了心窍?

    所以据本人估计,一定会有人借新会计准则的便利,操作财务报表,操作股价,这个风险是无法避免的。

 

    最后要提醒的是,根本本人的个人判断,2007年必然有一次大跌(比如500点,甚至是1000点),持续时间也会比较长(比如两个月)。所以本人目前建议我认识的人,任何股票都不要买。同时,本人在2006年的仓位一直在90%以上,目前也已减到70%左右。这次大跌,肯定会给中小散户造成较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