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着第二十八届世界遗产会议的余波,纪念昆曲被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三周年暨清代剧作家洪昇逝世三百周年,投资800万人民币打造的大戏《长生殿》于12月13日在北京保利剧院落下了帷幕。该戏由著名昆曲演员王芳、赵承林分饰男女主角,素有“昆曲国宝级人物”之称的顾笃璜先生担任导演,曾获奥斯卡最佳美术指导的叶锦添为该剧设计了舞台布景和全部共计140套服饰。拥有1400多个座位的保利剧院座无虚席,这部连演三天的大戏,秉承了昆曲婉转、唯美的风格,台上唱的是如泣如诉、荡气回肠,台下听的如痴如醉、百感交集。
近半个世纪以来,和中国其他传统戏曲一样,有“百戏之祖,百戏之师”之誉的昆曲正在逐渐失去它的观众而走向式微。昆曲的语言以苏、杭之间的吴侬软语为主,唱腔婉转细腻,表演节奏缓慢,唱词典雅雕琢,音律谨严庄重,并融诗、乐、歌、舞、戏于一炉,被称作“士大夫的艺术”,因而也就比其它的曲种更远离普通观众,以至于成为中国古代戏曲的“活化石”。像如此这般的大型演出,已是难得一见了。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首批《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并在19个入选项目中名列榜首。如何传承这一民族文化的优秀遗产,将之发扬光大,就成为昆曲艺术工作者和整个国家、民族的当务之急。顾笃璜先生选择了清代著名剧作家洪昇的《长生殿》作为突破口,是我国昆曲工作者弘扬民族文化遗产的一次有益尝试。
《长生殿》取材于唐明皇李隆基和其妃子杨玉环的爱情故事。李、杨二人的故事从唐代流传至今,历来是以两条线为主。一方面极力歌颂李、杨之间跨越身份、地位、生死、人仙,感天地、泣鬼神的爱情;另一方面,则借李、杨的爱情故事感慨朝政,抒写历史的变迁、家国的兴亡。无论是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还是白朴的《梧桐雨》、洪昇的《长生殿》。《长生殿》创作于昆曲发展最为成熟的乾隆年间,无论在艺术上,还是在思想上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全剧长50出,即使在当时也是少有的大戏,以至于很多伶人在演出时对之进行随意删减。为了保证剧本艺术和思想的完整性,洪昇的好友吴舒凫曾经删定了一个28出的简本,在梨园中流行,可惜这个简本的剧本没有流传下来。近百年来,《长生殿》没有进行过全本的演出,随着时光的流逝,在舞台上《长生殿》经常被表演的仅有“惊变”、“埋玉”、“迎像”、“哭像”、“弹词”等数折。这次由顾笃璜先生导演的《长生殿》全长27出,分上中下三集,三天共计演出约7个半小时,是百年来的第一次。顾笃璜先生认为,昆曲以及《长生殿》之所以发展到今天的地步,主要是由于:昆曲发展到折子戏时代虽然是在创造经典,但观众在观看时已经不关心剧中人了,他们关心的是行腔的技巧以及演员的表演和身段,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昆曲连成本,回归到戏的本位上,让观众看到一个完整的故事和有性格的人物,让他们跟着剧情和人物的遭遇跑。因此,他着力演绎了27出、连演三天的完整故事。顾版的《长生殿》对原著进行了巧妙的处理。采取“只删不改”的策略,一改前人对《长生殿》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评价,只攫取原著中有关爱情描写的部分,把《长生殿》打造成一部完完全全歌颂人类最美好的、生死不渝的爱情的故事,用爱情来演绎、重塑昆曲的经典,以打动观众的心灵。因此,对顾版的《长生殿》,除了看其舞美、行腔和表演外,还有一个看点,而且是非常重要的看点,就是顾笃璜对洪昇剧本的改编。
顾笃璜先生对《长生殿》剧本的处理,删去共计23出。其中包括:第一出传概、第四出春睡、第六出傍讶、第七出幸恩、第八出献发、第九出复召、第十出疑谶、第十四出偷曲、第十七出合围、第二十一出窥浴、第二十六出献饭、第二十八出骂贼、第三十四出刺逆、第三十五出收京、第三十六出看袜、第三十八出弹词、第三十九出私祭、第四十出仙忆、第四十二出驿备、第四十三出改葬、第四十四出怂合、第四十六出觅魂、第四十七出补恨等。主要在这样一些地方作了处理:一、删去了剧本的另一条主线,让全剧不再负担讽谏皇上,悲叹世事变迁的责任;二、去掉了其它的枝节部分,如李暮偷曲,雷海青骂贼,酒娘看袜等;三、删去了杨玉环与虢国夫人争宠,并弱化了梅妃江采萍的情节;四、简化了杨通幽招魂,嫦娥、牛郎、织女等促李、杨人仙再会的场景;五、对个别折子的顺序进行了变动,使删减后的剧情发展顺畅、合理,如将第五出禊游挪至第十二出制谱和第十五出进果之间,将第十三出权哄放在第十六出舞盘之后,第三十出情悔与第三十一出剿寇的顺序作了颠倒;六、个别细节的改动,如雨梦一出中,唐明皇梦中被猪龙扑打,杨玉环在蓬莱仙岛让杨通幽传递信物,杨通幽引导唐明皇登月宫等处均作了修改。
通过这些改动,顾版的《长生殿》主要呈现出两大特色:
首先,以“情”字为主题,并将之推向极致。这也是顾版《长生殿》与前人所讲述的李、杨故事的最大不同。
自唐代以来,李、杨故事就常被作为“女人祸水”、“荒淫误国”的范例。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其《北征》一诗中写道,“忆昨狼狈初,事与古先别。奸臣竟菹醢,同恶随荡析。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将杨贵妃和历史上著名的坏女人褒姒、妲己相提并论。宋代乐史的《杨太真外传》则言:“唐明皇之一误,贻天下羞”。即便作为被歌颂的对象,李、杨爱情也是常常受到文人们的疵议。即使在号称“一篇长恨有深情”的《长恨歌》里,也不无遗憾的提到 “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对之进行讽刺和批判。
洪昇在写作《长生殿》时,曾对历史史实进行了大量的删改,“尽删秽事”,回避了杨贵妃曾嫁唐明皇的儿子寿王、与安禄山私通等“秽迹”;同时简化了人物间的关系,将当时奸相李林甫做的一些事情嫁接到杨国忠的身上,使戏剧冲突更加激烈。“一洗太真之秽,俾观览者祇信其为神山仙子”(朱彝尊《长生殿序》),很好的表现、衬托了李、杨的爱情。但他依然难忘天下、家国,用很大篇幅描写了宫廷内外的政治与社会生活情景,并在其《长生殿自序》做出总结:“逞侈心而穷人欲,祸败随之”。
顾版的《长生殿》在洪昇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在保留原剧本语言、情节梗概的同时,大幅度的删减洪昇的剧本,去掉了原剧本约一半的篇幅,依照自己的理解,重新编排了一出崭新的《长生殿》。顾版《长生殿》删去了表现政治与社会生活的大部份戏份,使得原本松散的故事情节更为集中,凸显了李、杨“感金石,回天地”的爱情故事。删掉的主要有描写郭子仪的“疑谶”、“收京”等出;写安禄山演武和被刺的“合围”、“刺逆”等出;甚至一些很精彩的段落,现在也一直有演出的经典折子也在被删之列,如描写伶人雷海青痛斥安禄山的“骂贼”,以及表现伶人李龟年弦歌当日升平盛世,感叹家亡国破的“弹词”等。这些地方粗看似乎削弱了《长生殿》的思想、艺术价值,实际上由于在李、杨的爱情故事中,它只属于旁枝末节,在七个多小时的有限时空中,无助于爱情主题的表现,反而会给观众头绪纷繁的感觉。这样的处理,再伴以洪昇如泣如诉的曲词,才使得剧本更具感染能力,这也就是现代观众能够连续三天坐在剧场里,看一出距今200多年以前的剧作的原因。
其次,以钿盒、金钗为线索,精心构筑、演绎出李、杨二人定情、盟誓、离散、重圆,生死离合,人间天上的爱情故事。
洪昇当年在撰写《长生殿》时,即是以钿盒、金钗为线索的。吴舒凫在评点《长生殿》时指出:“钗盒在定情后凡八见。翠阁交收,固宠也;马嵬殉葬,志恨也;墓门夜玩,写怨也;仙山携带,守情也;璇宫呈示,求缘也;道士寄将,征信也;至此重圆结束。大抵此剧以钗盒为经,盟言为纬,而借织女之机杼以织成之。呜呼巧矣。”这“八见”出现在定情、絮阁、埋玉、情悔、补恨、寄情、得信、重圆等八出中。定情写李隆基初见玉环便一见钟情,册封贵妃,赐浴华清,月下散步,结偕老之盟,并授钗、盒定情的情景;絮阁写杨玉环因明皇复召梅妃而生妒,欲交还钗、盒,二人感情极尽曲折后又复归于好;埋玉写安禄山造反后,明皇西幸赴蜀至马嵬驿,六军不发,玉环请死自缢,钗、盒同埋于黄土;情悔叙玉环的鬼魂在墓门前把玩钗、盒,念一点痴情,悔当初“弟兄姊妹,挟势弄权,罪恶滔天,总皆由我”,“只落得千秋恨成”;补恨则再补前情,写已复仙籍的杨太真在蓬莱仙山依旧“梦不离唐宫阙,千廻万转情难灭”,再出钗、盒,以求与明皇一见;寄情写道士杨通幽登仙山求见,玉环将钗之一股、盒之一半寄予明皇,以证其言、其约;得信写明皇之相思至病与得信后的狂喜;重圆一出,以人仙再会、钗盒重逢、霓裳再舞、李杨忉利天宫永为夫妇作结全剧。
顾笃璜先生改编《长生殿》采取的是“只删不改”的策略,在删除了近一半篇幅的情况下,却保留了这八出中的定情、絮阁、埋玉、情悔、寄情、得信、重圆等七出,仅删除了补恨一出。因此,他基本上较完整的继承了原剧的布局,以钿盒、金钗为主要线索结构全篇,将《长生殿》分为三本:“娘娘进宫”、“须臾离别”、“天上人间”。
“娘娘进宫”从定情至絮阁共十出。其中从定情至舞盘为李杨爱情的第一个高潮,闻乐、制谱与舞盘三出,一方面写杨玉环的才艺双绝,极力表现杨玉环不仅仅是以貌、以媚取悦君王;另一方面写两情相悦的基础,二人之所以情笃更由于共同的趣味、爱好,一曲霓裳羽衣舞,玉环立翠盘而舞,明皇“亲以羯鼓节之”,爱以曲达,情以舞现。禊游、进果二出作为历史背景的介绍及二人情感的渲染。情至高潮,又因梅妃复召而一折,夜怨、絮阁两出,写尽了君王的情之不专与玉环生妒之情非所已,两情至此形成一个波折,又复归于好,为剧情的下一步发展埋下了伏笔。
“须臾离别”从侦报至闻铃共七出。侦报一出点明渔阳鼙鼓的祸因。密誓顺接前本,借七夕乞巧,二人盟誓,将李杨爱情推向最高潮,所谓“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誓绵绵无绝期”。正当二人缠绵悱恻、如胶似漆之际,潼关城坡(陷关),惊破花容(惊变),马嵬坡前,“婉转蛾眉花前死”,生离与死别相交织,从此人鬼异途(埋玉),一灵渺渺追銮舆(冥追),剑阁“闻铃”欲断肠。故事发展到这里,作为一出爱情悲剧,似乎已无路可走,幽冥与人世如何上演一出跨越生死的惊世绝恋,剧作为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悬念。
至此,剧本为我们拉开了由剿寇至重圆共计十出戏组成的第三本“天上人间”的大幕。剿寇一出作为过场戏为剧情的下一步发展张本。情悔、哭像、神诉、尸解、见月、雨梦分写唐明皇与杨玉环的思念之情。其中,一路写玉环魂魄悔当初“挟势弄权”,思君王“爱河沉未醒”(情悔),以至惊动天孙织女,保奏其重复仙班(神诉),终于“尸解”升天而去;另一路则写明皇朝暮思念之情,因思念而造像,因见像而“哭像”,因“见月”想当年七夕之盟,因夜雨梧桐而梦寻妃子,引起招魂之念(雨梦)。两条线由幽冥与人世转而为天上人间,又借由寄情、得信、重圆合二为一。
全剧剧情的发展,从定情到重圆凡三折。因梅妃复召而一折,渔阳鼙鼓、生离死别而二折,道士招魂而三折。而在这跌宕起伏的情节中,钗盒贯穿了始终,它的每一次出现,都将情节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潮。由此,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顾笃璜先生看似简单的改编、删削中,却蕴含着极深的匠心,使新版的《长生殿》表现出独特的韵味。从保利剧院接连三天的演出现场,观众由最初的沉默,到自觉的呼应,最终报以热烈的掌声,尤其是最后结局时,织女宣读天命,让李杨生生世世为夫妇,永住忉利天宫,观众所爆发出的欢呼声,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观众对这一改编的认可。
剧本的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北京日报以“复苏的昆曲粘住年轻人”为题对之进行了报道,北京晚报则称“《长生殿》艳惊四座”。日前该戏又获2004年度中国台湾金钟奖“最佳传统戏剧节目奖”。但在这巨大成功的同时,我们还应看到顾版《长生殿》在改编上还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
因为采取“只删不改”的策略,对原剧的完整性必然有所破坏,尤其是使原剧在剧情的发展上设置的种种伏笔、暗线,到后来失去了呼应。这是其改编方式所导致的、必然的结果。在改编后的剧场演出中,我们看到改编者为了尽可能避免上述矛盾,在保留下来的内容中也做了些许删改,这种删改大多数是成功的,但其中却还留下了一处致命伤,让人不由得不为之扼腕叹惜。
在原剧本第四十八出寄情、四十九出得信中,有一处非常关键的细节,当杨玉环将钗盒交给道士作为凭证时,杨通幽说:“贫道还有一说,钗盒乃人间所有之物,献与上皇,恐不深信。须得当年一事,他人不知者,传去取验,才见贫道所言不谬。”由此,玉环说出当年一段往事:“记得天宝十载,七月七夕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那时上皇与妾并肩而立,因感牛女之事,密相誓心:愿世世生生,永为夫妇。”随后,杨通幽携带信物回到人间,见到明皇,拿出钗盒,明皇有言:“这钗盒乃人间之物,怎到得天上?前日墓中不见,朕正疑心,今日如何却在他手内?”杨通幽急言尚有当年一件密事,于是从头道来,唐明皇方信玉环确已成仙,杨通幽所言为实。盟誓证仙最早出自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至于帝王、妃子夜半私语这样的密事他二人如何知之,就不得而知了,大约是从民间传说演绎而来。自此之后,所有有关李、杨故事的文学艺术作品,只要写到人间天上,必然保留这一情节,以使原本子虚乌有的情节更为观者信服。到了洪昇的《长生殿》更把它发展到极致,以之作为情节发展的主要关节。如前所引吴舒凫的评语所说,“此剧以钗盒为经,盟言为纬”。在第四十八出中,他还评道:“剧中钗盒定情、长生盟誓是两大关节。钗盒自殉葬一结,又携归仙院分劈寄情,月宫复合,盟誓则是证仙张本,尤为吃紧。”这样的处理,既使剧本的情节发展更加真实、可信,也使剧本的高潮戏第二十二出密誓有了照应。12月11至13日在保利剧院演出的顾版《长生殿》把这一段完全删去,使得剧本情节的完整性受到了损害,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昆曲以唯美而著称于世,所谓的“美”,不仅仅是昆曲的腔调、扮相、表演,还包括昆曲的曲词,故事的情节,尤其是细节的完美。《长生殿》是昆曲的主要代表作,在这些地方表现的尤为出色,因此它才会被清代学者焦循推为:“近代曲家第一”。今天我们改编古人的作品,尤其是《长生殿》这部伟大的剧作,就不能仅仅是追求舞台美术、舞台表演的完美,更应该在剧本的改编上,在每一个情节的细节部分追求无懈可击的完美,以保证将原剧作的真正精神传达给今天的大众,更好的延续、发扬世界《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生命,让中国的民族文化为人类增福。我们期待于顾版《长生殿》复演,和后人再次演绎《长生殿》时,能够更加的精益求精,少留一些遗憾,让《长生殿》更唯美。
(2004年12月27日 苏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