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五大问题


 

国内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五大问题

 

最近几年,中国银行业在风险管理方面不断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的成功经验,制定了包括授权授信、审贷分离、岗位制约、内部审计等大量制度,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上有了长足进步。但是同国际先进银行相比,还存在着不少差距。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对风险管理认识不到位

1、风险管理理念成熟度不够。一些国内商业银行的经营者不太容易正视风险,不愿意放弃隐含过高风险的市场机会,有的经营者也不习惯用长期稳定的利润标准衡量业绩,相反却热衷于对个别年度利润的评价,不考虑对风险的拨备和对利润的冲减,使表面上的高收益与实际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之间有很大差距,易于陷入非理性扩张和竞争等误区。

2、对风险管理的认识高度不够。未认识到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的生命线。商业银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表明,在国内外商业银行发展史上,因风险管理不当、资产质量低下而导致倒闭、被政府接管的,不乏其例。

3、对风险管理的认识深度不够。未认识到提高风控水平是做好客户服务、产品创新和流程再造的基础和前提。如果风控水平上不去,无法对客户的风险状况进行准确判断,无法将客户进行合理区隔,实际上在这种条件下讲为客户服好务很多时候只能是一句空话。产品创新、流程再造能否做得到位,实际上同样上看能否找到精细的风险控制数据来为产品创新和流程再造服务。因而,我们可以讲,有效的风险管理是构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

二、风险意识两极分化,尚未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

风险意识两极分化具体表现为:宏观层次风险意识突出,微观层次风险意识相对淡薄;领导干部风险意识相对强烈,一般员工风险意识相对淡薄;管理部门风险意识较好,基层机构风险意识相对不足。
    尚未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具体表现为:1、风险与收益相平衡的风险管理文化尚未完全形成;2、不能正确处理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的关系;3、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不到位,仍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对市场风险、操作性风险等重视不够;4、风险管理意识还没有贯穿到全行全员,还没有贯穿到业务拓展、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往往把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看作是风险控制部门的事情。
    三、风险管理手段和技术较为原始,风险管理工具缺乏

具体体现为四个方面:1、风险管理工具尚不能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在如国内银行对身份证件非常重视,但大多数银行员工包括一线柜员对身份证件的真假都难以判断,留下的风险隐患可能相当大。又如在小企业的贷款方面,美国银行已通过运用信息科技手段快速批量解决了小企业客户风险判断问题,由金融科技公司为银行提供基于数据分析模型的技术平台,客户资料输入后由系统自动做出贷款决策。

2、对风险调整的资本回报率(RAROC)、经济附加值(EVA)、资本附加值(SVA)等国际上先进和成熟的风险管理技术,大都是近两三年才开始了解和引进,离全面应用还有不少距离,还不能对各类风险加以分离和量化,无法科学地对收益进行风险调整、对经济资本进行合理分配。

3、风险管理缺乏衍生金融工具等有效转移风险的手段。市场工具的匮乏是中国金融风险管理落后的重要表现之一。衍生金融产品市场是目前西方金融体系中向投资者和金融机构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的市场。衍生金融工具具有直接对冲风险的性质,被认为是管理市场风险最有效的市场工具。目前,中国在衍生金融产品市场方面可以说还没有起步,除了一些地方性的商品期货交易所,中国并没有真正的衍生金融产品市场。

    4、风险管理相关数据积累不够。这是一门长期功夫。

四、风险管理体制比较落后,风险管理的基础比较薄弱

1、风险管理的垂直化程度不高,还没有形成纵向的风险控制体系;2、风险管理的专业化程度不高,还不能对各类风险进行科学的专业化管理,精通现代风险管理理论和实务的专业性人才比较缺乏;3、风险管理的独立性不高,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4、风险管理的传导机制不健全,在绩效考核上普遍实行短期账面收益的做法,总行所确立的风险管理理念、做出的风险管理决策以及制定的风险管理制度,还不能快速、高效地传导到各分支机构、各单位部门、各业务线以及全体员工身上,还没有形成以资本约束规模扩张的有效的经营管理机制。

   五、金融生态环境问题多多,对推行先进风险管理文化带来诸多阻力

如金融财产和法律保护不到位,金融市场缺乏独立的风险和信用评估机构,社会诚信缺失,虚假信息泛滥等等。同时,我国目前还没有出现向投资者(包括企业、金融机构和个人)提供风险管理技术和信息咨询服务的专业化公司。

 版权所有,若需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