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风光一时的德隆系没能经过宏观调控的风雨:银根趋紧,监管加强加上媒体的集中报道,刮倒了庞大而根基不牢的德隆系。以黑马姿态急剧扩张的顺驰也没能挺过资金链紧张的危机,不得不接受被收购的结局,孙宏斌要取代万科江湖地位的豪言壮语最终随风而逝。
爱多、秦池、三株这些轰然倒塌的恐龙,更是大而未必强的典型。
下一个庞大却可能在一夜间灰飞烟灭的企业会是哪家?下一个从巅峰跌入谷底的企业家会是谁?下一个是否就是严介和与他的太平洋建设?
很客观的讲,严介和是个非常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如果严能被称为企业家的话。BT模式系严介和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独门武功。BT是Build--Transfer的英文缩写,意思是“建设-移交”。在摸爬滚打中,极有悟性的严介和摸准了不少地方政府急于改变城市面貌而又苦于暂时缺资的两难心态,出资为政府修建市政基础工程,在项目验收移交后政府分批还款给太平洋建设,并支付垫付期的垫资利息。自1996年尝试成功后,严介和迅速将BT模式复制到经济欠发达地区,据说到2006年底太平洋已签署了2700亿订单。
虽然只是对BOT(建设-经营-移交)模式的变化,但这样的变化需要胆量、需要对中国官场的深入把握,以及高超的周旋于政府官员之间的手腕。
严介和确实这样有胆量有魄力有突破规矩勇气的人。严称自己“方毅刚勇,圆韧通透”,此自夸之语在我看来所言不虚。
以同样的“方毅刚勇、圆韧通透”,严介和还大量进行“零资产收购国企运动”,此举引发了广泛的质疑。
然而严介和的胆识能让严介和结局美满,会让太平洋建设成为百年老店吗?
严介和个人会如何结局难以预料,但太平洋建设和苏商集团等严介和所主宰的看似庞大的企业集团注定不会成为百年老店。
按照我的价值观,企业越大越需要稳健,稳健所包含的外延包括对法律的敬畏和遵守,对基本社会规范和企业道德的遵守,以及作为一个大企业所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当一个企业的长项是寻找法律和政策的漏洞时,当一个企业的高额利润都来自法律政策和社会规范的灰色地带时,企业越大,危险越大。
自从2005年严介和登上胡润富豪榜第二位,成为引人注目的“财富黑马”,严麻烦不断。据媒体传,2006年2月,太平洋建设的BT模式因与宏观调控政策相矛盾而被叫停,不久又出现了银行逼债的事件。严介和称对有200多个子公司孙公司的太平洋建设来说,3个多亿的贷款根本不算什么,而且是所并购国企的原贷款,并称2006年底会还清。
不过现在严介和还在忙于处理银行逼债事件。
企业面临困难或出现问题常见,很多著名企业都在走过艰难时刻后获得了更大的发展。但太平洋系恐怕不在这类企业名单中。
从目前严介和所说的要从“一有俱有”走向“一无俱无”和大量向管理层赠送股权来看,严介和现在正在做的大概是一个“除法”。严介和的除法能做的够快够好够天衣无缝么?如果不能,现在看上去不算严峻的“逼债门”事件可能就会逼倒严介和。
德隆倒塌的余响犹在耳边,顺驰黯然转身的背影也历历在目。“除法”能拯救“严介和系”吗?
爱多、秦池、三株这些轰然倒塌的恐龙,更是大而未必强的典型。
下一个庞大却可能在一夜间灰飞烟灭的企业会是哪家?下一个从巅峰跌入谷底的企业家会是谁?下一个是否就是严介和与他的太平洋建设?
很客观的讲,严介和是个非常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如果严能被称为企业家的话。BT模式系严介和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独门武功。BT是Build--Transfer的英文缩写,意思是“建设-移交”。在摸爬滚打中,极有悟性的严介和摸准了不少地方政府急于改变城市面貌而又苦于暂时缺资的两难心态,出资为政府修建市政基础工程,在项目验收移交后政府分批还款给太平洋建设,并支付垫付期的垫资利息。自1996年尝试成功后,严介和迅速将BT模式复制到经济欠发达地区,据说到2006年底太平洋已签署了2700亿订单。
虽然只是对BOT(建设-经营-移交)模式的变化,但这样的变化需要胆量、需要对中国官场的深入把握,以及高超的周旋于政府官员之间的手腕。
严介和确实这样有胆量有魄力有突破规矩勇气的人。严称自己“方毅刚勇,圆韧通透”,此自夸之语在我看来所言不虚。
以同样的“方毅刚勇、圆韧通透”,严介和还大量进行“零资产收购国企运动”,此举引发了广泛的质疑。
然而严介和的胆识能让严介和结局美满,会让太平洋建设成为百年老店吗?
严介和个人会如何结局难以预料,但太平洋建设和苏商集团等严介和所主宰的看似庞大的企业集团注定不会成为百年老店。
按照我的价值观,企业越大越需要稳健,稳健所包含的外延包括对法律的敬畏和遵守,对基本社会规范和企业道德的遵守,以及作为一个大企业所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当一个企业的长项是寻找法律和政策的漏洞时,当一个企业的高额利润都来自法律政策和社会规范的灰色地带时,企业越大,危险越大。
自从2005年严介和登上胡润富豪榜第二位,成为引人注目的“财富黑马”,严麻烦不断。据媒体传,2006年2月,太平洋建设的BT模式因与宏观调控政策相矛盾而被叫停,不久又出现了银行逼债的事件。严介和称对有200多个子公司孙公司的太平洋建设来说,3个多亿的贷款根本不算什么,而且是所并购国企的原贷款,并称2006年底会还清。
不过现在严介和还在忙于处理银行逼债事件。
企业面临困难或出现问题常见,很多著名企业都在走过艰难时刻后获得了更大的发展。但太平洋系恐怕不在这类企业名单中。
从目前严介和所说的要从“一有俱有”走向“一无俱无”和大量向管理层赠送股权来看,严介和现在正在做的大概是一个“除法”。严介和的除法能做的够快够好够天衣无缝么?如果不能,现在看上去不算严峻的“逼债门”事件可能就会逼倒严介和。
德隆倒塌的余响犹在耳边,顺驰黯然转身的背影也历历在目。“除法”能拯救“严介和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