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载关于桥的最早记录出于《诗经.大雅.大明》:公元前1184年,周文王时期,在渭河上架设浮桥,这是我国最早的大河桥梁。
在19世纪20年代铁路出现以前,造桥所用的材料是以石材和木材为主的,铸铁和锻铁只是偶尔使用。
在漫长岁月里,造桥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形式。但现今使用的各种主要桥式几乎都能在古代找到起源。在最基本的三种桥式中,梁式桥起源于模仿倒伏于溪沟上的树木而建成的独木桥,由此演变为木梁桥、石梁桥、直到19世纪的桁架梁桥;悬索桥起源于模仿天然生长的跨越深沟而可资攀援的藤条而建成的竹索桥,演变为铁索桥、柔式悬索桥,直至有加劲梁的悬索桥;拱桥起源于模仿石灰岩溶洞所形成的“天生桥”而建成的石拱桥道,演变为木拱桥和铸铁拱桥。
据文献记载,中国早在公元前五十年(汉宣帝甘露四年)就建成了跨度达百米的铁索桥,而欧美直到十七世纪尚未出现铁索桥。1665年徐霞客的《铁索桥记》详细描述了建于1629年在贵州境内的一座长约122米的铁索桥。法国传教士于1667年出版了一本《中国奇迹览胜》,书中也介绍了中国铁索桥。世界科技史家英国李约瑟博士指出:这两本书直接启发了西方人建造铁索桥的尝试。
桥的形象在诸如诗歌、神话等艺术长廊中熠熠生辉: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诉说了游子归家前的淡淡惆怅;
牛郎织女每年七夕相会,喜鹊翅膀搭建相思到相见的缱绻坦途;
西湖断桥边,憨厚老实的许仙惊艳白蛇的美丽,演绎了一曲千古传唱的《千年等一回》;
赵州桥面,还留有柴荣跌倒时留下的一个膝印和张果老斗笠掉在桥上时打出的圆坑;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泸定桥上,28位红军敢死队员用青春和热血铺就通往革命成功的道路;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人定胜天的神话变为可以目睹、触摸的生动现实。
还有苏州园林中那些略显羞涩,让人怜爱无比的精致小桥。月上柳稍头,人约黄昏后,一座桥,承载了相思全部的剪影。
……
大大小小、形状不一的桥在人们记忆中留下了思考、探索和进发的痕迹。
而今,在都市人流络绎不绝的各式立交桥上,我们相遇、错过、别离、重逢……
一座桥就是一个故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