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传统会议的网络“非典型会议”


近来,人们开始厌倦讲究繁文缛节、而效率低下的传统会议。随着Web2.0的深入,出现了颠覆传统会议模式的Unconference模式。Unconference充分体现了Web20的精神:开放、平等、自由。
 
Unconference这个字眼最早出现在1998年,是计算机玩家在年度XML会议的中首次使用的。并由Skype开发平台经理Lenn Pryor在博客大会时提到。而博客名人Dave Winer更是将这个词大为鼓吹,他在2004年4月筹办大会时提到, 他的Unconferencing将聚集一大群人——50~200人不等,然后传麦克风给每一个人,轮流说出自己的想法。
 
现在的unconference有四个“合适”原则:
  1. 任何合适人参会(Whoever comes is the right people);
  2. 任何合适的事情可以做为主题(Whatever happens is the only thing that could have);
  3. 任何适当的时间可以开始(Whenever it starts is the right time);
  4. 任何适当的机间可以结束(When it’s over, it’s over)。
 
Unconference的架构极其简化,召唤大家来参加的是对于主题的热情与责任感,贯穿其中的就是参与者自发性的感受到思想激荡的主题。会议没有嘉宾贵客,不设主旨发言,没有规定的休息时间、茶点时间,整个会议里面充满自由开放的气氛,每个人在各个时刻都知道他/她在这个会议当中是自发性的选择。这种氛围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
 
Unconference讨论主题不只可以依照时间先后让召集人自行选定排列,也可以在某一时刻由参会者临时开启新主题。参会者对那个主题有兴趣, 随时加入该主题的讨论;或是在各主题讨论组中间来回穿插,听取各组的讨论;或临时想到想讨论什么话题,就立刻写下想讨论的主题,自己再发动一个讨论组。每个讨论组需推派人员记录, 把讨论过程的重点记录下来。这些记录下来的讨论记录,并不是被收起来,而是找个地方陈列或张贴,让其它没有参加到讨论的人可以随时去观看,也可以随时在记录纸上加上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并最后将结果公布在网上。
 
这种新的会议流程和形式显得很重要。它容易激发参会者的热情与责任,启发灵感。与会者各有自己的专长,在各自的领域研究时往往会发现某些一个人难以克服的困难,也会发现一些对于未来的机会点,到Unconference中,与更多志同道合者在一起,进行脑力激荡,有时候会议结束的时候,新一代的产品或标准也由此而诞生。
 
目前比较有名的unconference网站是:BarCampBrainJams
 
另外,“unconference”至今还没有一个合适的中名,有人将其称为“非会”、“颠覆会议”、“开放会议”、“自助会议”等等,但本人认为都不适当,主要是不易于流传。本人建议将其译为“非典型会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