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版书剑恩仇录:李一男归来


华为版书剑恩仇录:李一男归来

 

             ●六国虹

在长达6年的江湖恩怨中,华为的统帅任正非与昔日爱将李一男的故事一直为传媒关注。911日,“叛将”李一男归来,活版书剑恩仇录就此告一段落,于平淡中将故事情节演绎到最高的艺术境界。

一笑泯恩仇,民族大义重

在长达6年的江湖恩怨中,华为的统帅任正非与昔日爱将李一男的故事一直为传媒关注。

9月11日,当华为历史上最著名的“叛将”——李一男、黄耀旭——重新踏入华为深圳坂田总部,分别出任副总裁兼首席电信科学家和综合产品解决方案部部长时,这场引人注目的商场书剑恩仇录就此告一段落,于平淡中将故事情节演绎到最高的艺术境界。

27岁就出任华为公司副总裁,在被外界认定为任正非接班人时,却于而立之年“出走”创立港湾网络。时隔近六年,随着港湾网络被华为收购,李一男再度回归华为出任副总裁。9月13日,华为公司新闻发言人傅军向媒体证实了这一消息。他表示,李一男已于本周一回华为上班,目前的职务为华为公司副总裁兼首席电信科学家,掌管华为战略与市场部。华为没有针对李一男的回归举行欢迎仪式,也还没有公开发表声明,近期也未有李一男的公开活动安排。这样的决定在无数旁观者看来,既出乎意料又在意料之中。无论李一男回归华为的最终结果如何,他的出走与回归,与任正非之间的恩怨情仇,已足以写成一部现代商业传奇。

华为是一个伟大的企业。伟大之处在于:任正非以一身豪气、2万元人民币起家,造就了一个走向世界的民族旗舰!在华为凶猛无比的扩张中,一直将自己定义为世界的华为。任正非自比为“狼”,媒体则把华为与跨国公司的竞争比作“土狼与狮子的战斗”。

伟大的华为,已经用一种平静的心态迎接了“游子”李一男的归来。“华为更需要的是安静,和外部环境的优化。”华为一高管评价,让港湾重新“靠岸”符合华为一贯的“压强原则”——排除一切干扰、集中一切力量搞生产,而华为不过是以最合理的代价彻底终结了一场延续了6年的争吵,“仅此而已”。

对于“招安”李一男,华为内部人的评价是,任正非除了“惜才”,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一种策略:华为目前海外销售已经占公司总收入65%,华为最需要的是,在国内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氛围,而集中力量冲刺海外,“华为今天不是要四处树敌,而是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今年7月,任正非首次在一次市场内部会议上宣布了李一男回归的消息。任正非当时的评价是,李一男在与国际客户的沟通上有相当强的能力,因而李一男重回华为后,将协助负责战略与市场的副总裁徐直军推进与国际大运营商的沟通。

2003年出走华为的黄耀旭,离开华为前是负责华为三大产品线之一的传输业务的副总裁,此次回归华为出任综合产品解决方案部部长。虽然职位有所下降,但华为人士仍认为黄是“技术派”与“实力派”的表率,其为人较为耿直,技术有专长。黄当年在产品部门时提出的一句话——“质量是我们的自尊心”——被列入华为的《华为基本法》,成为华为的一条重要理念延续至今。

李一男与黄耀旭归来,华为又增虎力。一笑泯恩仇,携手进军国际市场,民族大义当为重!

 

意气少帅走麦城,九九归一回家来?

李一男,湖南人。见过他的人爱用“斯斯文文”、“瘦弱书生”等词语来形容他。毕业后在华为的短短几年,李一男将“青年才俊”这个经常出现在电影中的形象演绎为现实版本,一时成为无数年轻人崇拜的对象。“惺惺相惜”、“父子情深”、“师生关系”……李一男在华为内部如鱼得水,青云直上之际,外界用上述词语来形容华为公司总裁任正非和李一男的亲密关系。并且认定,李一男就是任正非的接班人。

然而在2000年,正当而立之年的李一男却另立门户,带着华为股权结算和分红的1000多万元,奔赴遥远的京城创办港湾网络公司。自此,开始与华为多次短兵相接。

李一男为什么离开?当年媒体众说纷纭。有人说是他的事业进入瓶颈期,尽管外界看好他,但任正非从未明确说他是华为接班人,在这种彷徨苦闷之下,他就像叛逆的少年一样急需新的突破来向“严父”任正非证明自己;也有人说他和任正非脾气性格相似,个性都非常强,久而久之两人不免产生嫌隙;还有人说他的离开是因为他在1998年被突然调离中央研究部,转而负责市场部下面的产品部。任正非是为了磨练他,而他却怎么也不能接受。总之,李一男在2000年正式提出辞呈,创立港湾网络公司。在他离开的时候,任正非在五洲宾馆为他举办了隆重的欢送会。

李一男的离开不可避免地对华为其他员工有所触动。如果说最初李一男的走只是对华为的军心产生了影响,接下来港湾网络的发展则不可避免地与华为成为竞争对手。最初,港湾网络以华为企业网产品高级分销商的身份开始闯荡江湖。然而时隔不久,港湾彻底另立门户,成为华为在企业级数据通信市场的主要对手。随着港湾经营额直线上升,华为不少员工纷纷“弃华投港”。不仅一些员工来自华为,港湾网络的经营管理模式也彻底沿袭华为作派,最终被业内称为“小华为”。

双方在人才、市场等领域驳火愈演愈烈。甚至传言华为内部成立所谓的“打港办”,展开围剿港湾网络的行动。其间,业界一直传言“凡是港湾竞标的项目,华为一定要拿下,价格在其次”。2003年深秋,华为打出另一杀手锏:与跨国公司3COM合作组建华为3COM合资公司,正面阻击港湾,在竞争残酷的市场环境中,港湾业绩出现滑坡,而华为3COM合资公司也连连亏损。

最终,华为使出致命一击。2005年9月,华为就港湾网络侵犯其知识产权的诉讼,断送了李的上市融资之梦。此后,港湾主要风险投资商华平投资的5年之约到期,在市场和资本的双重重压之下,李一男想到了放手。

2005年底,市场上开始传言,港湾网络核心产品和技术专利将可能以1.1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西门子。此时,华为开始以知识产权诉讼向西门子施压。最终,西门子黯然退出。于是,回归华为几乎成了港湾和李一男惟一的选择。今年5月10日,任正非与李一男选择在华为3COM合资公司总部杭州见面。6月6日下午,华为与港湾联合发出公告,宣布双方就港湾部分资产、业务及部分人员转入华为达成意向协议书,并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华为出价17亿元人民币收购港湾,如此价格,被外界认为是任正非对李一男所做的挽救。

今年6月,港湾网络被华为收购的消息正式公布,李一男是否会回归华为成为业界关注热点。就在今年7月,媒体揣测李一男的去向问题时仍然分成两派。昨日下午,华为公司发言人傅军向记者证实,李一男已于本周一回华为上班,职务为副总裁兼首席电信科学家,掌管华为战略与市场部。对外界关于李一男此次回归能排第几的猜测,傅军表示一直以来华为的副总裁都没有座次之分。此外,傅军还确认原华为高级副总裁、港湾副总裁黄耀旭也已经回归华为,担任综合产品与解决方案部部长。原港湾网络的员工还将会有相当部分回归华为。

对李一男回归华为之后担当的职务,外界纷纷猜测是实职还是虚职的传言,傅军没有表态。昨日,在天涯论坛的华为专区,记者已经看到多个关于李一男回归的帖子。其中一些发帖人自称是华为内部员工。有人表示,已经看到了公告牌的任命文件,对于这个“听过多少传奇故事却未曾谋面的李才子”的回归,他们感到非常高兴,因为终于能一睹传奇人物的风采。

过招方见真功夫  握手才知情意重

五年较量,胜负已分。对于李一男回归的结局,不同人有不同看法。“李一男不去华为,还能往何处去?”了解华为一些内情的某商界人士认为,在知名企业里做中层领导是最容易的,这个企业干不下去可以换一家,然而一旦成为知名企业最高层后,实际上已没有多少退路。李一男回归华为既是不得已的选择,也有利于其实现价值的最大化。而对于华为来说,无疑意味着他们少了一个强劲的对手。但他认为,李一男更适合做技术,不太可能成为任正非的接班人。

“郑宝用和李一男都是绝顶聪明的人。”在2000年以前,华为员工总数不足万人。任正非曾在内部多次表达他的惜才之情。当时,创业元老郑宝用是华为开疆辟土的沙场老兵;李一男则意气风发,锐气逼人,是华为当时最得志的少壮派。在那段被传“郑李不和”的年代里,二人深得任正非器重,并先后被视为“任正非的接班人”。

6年后的今天,郑宝用据传已因身体原因渐退居幕后。然而,员工规模已经突破4万的华为藏龙卧虎,“聪明人”比比皆是,进入华为EMT(经营管理团队)的“六大金刚”——主管产品与研发的副总裁费敏、主管运作与交付系统的洪天峰、主管战略与市场的徐直军、主管财经管理的纪平、主管销售与服务的胡厚崐——均非等闲之辈。

华为高管透露,华为内部已经取消了“常务副总裁”的称谓,取而代之由以上六人构成华为的决策团队,而另有相当数量的“高级副总裁”则承担高管中第二阵营的职责。

他说,近几年华为内部关于“接班人”的猜测已经淡化,但是六人组合已经基本在华为内部构成稳定的结构,此六人各司其职,独当一面。李一男重回华为出任“副总裁”,暂时不可能进入核心团队,“因为目前来看不可能有第七个管理职能”。

有华为人士透露说,任正非对李一男仍怀爱才之心,任在收购港湾前私下曾经评价认为,港湾的失败并非代表李一男的失败,他甚至认为李一男“每一步的决策都是正确的”,然港湾的败局败在管理与执行,败在港湾内部众所周知的帮派林立。任正非此番话早为李一男回归打下伏笔。“是虚职还是实职,短期内难以定论”,联合证券研究所通信行业研究员关海燕认为,尽管从创业的角度很难评价港湾是成功还是失败,但对李一男个人来讲,港湾无疑是一段很好的经历。不过,在她接触的华为员工中,港湾经历使得李一男在华为员工心中的印象有利有弊。一方面证明了李一男独当一面的实力,另一方面在忠诚度上则留下不好的一面。反之,这次回归充分显示了任正非的远见和大度,“他已经超越了战略家的高度,修炼到哲学家的境界”。

不管怎么说,李一男、黄耀旭的归来,对华为、对中国产业而言,都 是千古佳话了。毕竟 华为的目标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自豪和肃然起敬的:发展民族工业,不与外国合资;紧跟世界先进技术,立足于自己科研开发,目标是占领中国市场,开拓海外市场,与国外同行抗衡。
    华为的国际化道路还很长,华为人选择的是一条极其艰辛的道路,在民族大义面前,华为人真的任重道远。我们祝福任正非和李一男一直携手走下去

 

附:关键人物简介

 

 

李一男

李一男,1970年生,湖南人。15岁考入华中理工大学少年班,1993年硕士毕业,时年23岁。意气风发,进入华为,短短2天就脱颖而出,升任华为工程师。两个星期后,因解决一项技术难题被破格提拔为高级工程师;自此,才气逼人,平步青云,深得华为“教父”任正非器重。半年后升任中央研究部副总经理,两年后被直接提拔成华为中央研究部总裁、华为总工程师,27岁一跃成为华为最年轻的副总裁。

   2000年,正当而立之年,李一男带着华为股权结算和分红的1000多万银两,只身北上,远走京城,与同伴创办港湾网络公司。自此,开始与华为分庭抗礼,与蒙恩多年的“教父”任正非多次短兵相接。

 

 

华为“教父” 任正非

1944年,任正非出生江苏普通人家。后毕业于重庆建筑大学,主攻国际关系和英语,拥有文学学士学位。

从军生涯中,他的技术成就曾获得全军技术成果一等奖,1978年他参加过全国科技大会,是年轻人中的技术尖子。是年,从部队转业。南下初期,他在南油打了两年工。1988年,任正非和他的6个伙伴揣着2万元把刚刚诞生的华为安置在深圳南山区一个不知名的小角落里。当时华为只是一个小小的代理商,在代理业务露出下滑迹象时,任正非毅然决定将赚取的钱投入该行业的自行研发。1992年,华为开始生产自己的交换机,销售额首次突破1亿元;1993年找到国内农村通信市场突破口,进入高速发展期。

1994年,参加亚太地区国际通讯展,获极大成功。当年,年销售额达15亿美元,成为中国市场GSM设备、交换机产品及接入系统的佼佼者。之后的华为势如破竹,勇不可挡。
 
 1996年,大规模与内地厂家合作,走共同发展的道路。逼退在中国称霸一时的阿尔卡特、朗讯和西门子……成为全国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商。

1999年,华为实现销售额120亿元人民币,2000年超过220亿元。2000年员工16000余人,其中85%具有大学本科以上的学历。华为公司每年将销售额的10%作为科研投入,2000年产品开发的科研人员就达7000多人。华为自主 研究开发的产品,涵盖了交换、接入、传输、移 动通信、智能网、支撑网、ATM、接入服务器、路由器、以太网交换机、会议电视等主要通信领域,形成了自主的核心技术体系,提供固定网、移 动网、数据通信网的全方位解决方案,在光网络、移 动通信和宽带领域处于业界领先水平。华为产品的关键部件均采用自行设计的集成电路芯片。

  亡而为有,虚而为盈。任正非执掌下的华为几乎从来不主动宣传自己,哪怕遇到攻击的时候,也不争辩

 上世纪九十年代,与人民大学的教授一起规划《华为基本法》时,任正非就提出要把华为做成一个国际化的公司,并开始跌跌撞撞地探路。事实证明了任正非战略家的眼光。1996年,第一次海外练兵——3个月时间完成和记电信项目。
   任正非先生关于企业危机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曾在业内外产生过广泛影响。尤其在几年前电信业最火爆的时候,任正非写下《华为的冬天》,这篇战略性的文章在业内投下了一枚炸弹。曾经被许多企业(尤其IT)作为企业危机管理的范本。这也是IT界和管理界真正把任正非摆上突出位置的关键一环,很多公司甚至将其打印出来全体学习。

在这一战略思想的指导下,任正非开始大调整,以运动战来度过寒冬:在欧洲电信商的家门口,华为拿下了法国、德国、东欧的大批电信合同;在中亚,华为血战朗讯,扫荡了一个又一个斯坦国的市场;现在,华为的销售大军已深入南美丛林和非洲大漠,一个接一个地攻占市场。英国《金融时报》惊呼,中国的华为正在改写全球电信业的生存规则。2002年,华为成功演出了大战思科的经典之作。
  这是华为国际化路途中不能不提的一场战役。任正非指挥的这场围剿战持续一年,在思科状告华为侵犯其知识产权时,任正非一边在美国调用当地最好的律师对阵,一边开始结盟思科在美国的死对手3COM公司,就在官司最关键时刻,华为宣布的这一消息使思科腹背受敌。华为思科案虽然最后和解,但任正非在这场跨国官司中的策略是中国其他任何公司都无法在海外部署的。
 
 2004年,华为实现全球销售额462亿元人民币,其中国内销售273亿元;国际销售额22.8亿 美金,占总销售额的41% 2004年,华为的业务范围覆盖了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家通讯公司。2005 年华为的合同销售额增长了46%,达到82亿美元。在移动 网络、NGN、光通信、数据通信、业务软件以及终端等业务领域的增长势头较为良好。华为官方发言人于今年6月发布的声明指出,2006年合同销售额预计增长30%107亿美元。

在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的2005年度全球100名最具影响力的人物榜,在建设者和巨子的年度排行榜上,这位低调的华为总裁榜上有名。
   
《时代周刊》评价说,现年61岁的任正非显示出惊人的企业家才能,他创办的华为公司,已重复当年思科、爱立信卓著的全球化大公司的历程,如今这些电信巨头已把华为视为最危险的竞争对手。

 任正非励精图治十多年,把华为建成了中国IT界的标杆企业,与国际著名企业一样成为众多名牌大学学子择业的首选企业之一。 做事业,做有高度的事业是任正非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华为本身成为最好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