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息了!


2006630,本人在博客中写了一段话:

就关键利率水平而言,中国与美国的利差达到3个百分点,很不正常,这样的情况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中国加息是必然的。http://zhengyoulin.chinavalue.net/showarticle.aspx?id=35706&categoryID=1

 

2006818,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06819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2.25%提高到2.52%;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85%提高到6.12%;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长期利率上调幅度大于短期利率上调幅度。同时,进一步推进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市场化。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下限由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扩大为0.85倍,其他商业性贷款利率下限保持0.9倍不变。商业银行可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根据贷款风险状况,在下限范围内自主确定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水平。

按照货币当局的宣传口径,本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有利于引导投资和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有利于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恰当地衡量风险;有利于维护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协调发展。(参见: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http://www.pbc.gov.cn

 

那么,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加息的重点考虑是什么?

早在今年4月,央行行长周小川就发表了一系列讲话,对于货币扩张速度过快表示担忧,央行采取措施使其放缓是必然选择。2006412,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表示,简化存款利率结构是中国的长期计划,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作为利率的基准,其他期限存款的基准利率可能被取消,以后中央银行不一定都按期限来确定利率。 这两人的讲话都是中央银行倾向于加息的信号。众所周知,自2004630以来,美联储的职能机构FOMC已经是连续17次加息,到2006630,每一次例会都没有停止加息,虽然每次只有25个基点,但是,这种不间断的加息,在FED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说明FED对通货膨胀的严重性非常重视。难道中国就不用担心通货膨胀吗?

 

中央银行对利率敏感性的判断是正确的。一些学者或评论员非常坚决反对调整利率,理由是:中国经济对利率变化反应迟钝,因此,就不必调整利率。这是一个非常荒谬的观点,人们只需要反问一句:把你的钱免息借给我用十年与把我的钱按年利率20%借给你用1年,你如何选择?

 

在美国连续17次加息之后,中国才选择加息跟进,在此之前,中国人民银行是用调整存款准备金等方式实行紧缩,而不是单纯利用利率手段,说明中国的国情与美国是不同的。我认为,中国人民银行之所以没有急于加息,不是因为害怕某些企业对利率反应迟钝,而是害怕加息过快和幅度过大对经济产生剧烈的打击。某些国有国营企业可能对利率变化不敏感,可是,那些已经从银行取得抵押贷款的中小企业、消费者对利率变化是非常敏感的,这正是中央银行最担心的,消费下降太快对增长的打击是中国经济难以承受的。

 

不过,存款准备金这样的数量指标调整的余地日益缩小,就是利率手段登台之时。在第一次上调基准利率(20041029)之后21个月再次启动加息手段,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利率将不断升高,尽管这一次调整还没有明显加大消费者负担的意图,却向人们发出一个明确的信号,中国人不可不察,尤其是房奴们不可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