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册账本引发的购书回扣案


  近日,北京检方公布一批高校商业贿赂案,其中,一家名叫“人天书店”的图书企业引起关注。人天书店,中国内地最大的民营图书中转商,经营网络覆盖了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而这家企业的一个帐本,引发了全国范围内一系列高校商业贿赂案件,至少有上百所高校人员涉案。(《新京报》7月19日)


  “现在还是一样,大家都还在按潜规则做,只有我们人天被整顿了。”最无奈的抱怨,揭示了最真实的问题。教材市场的普遍现象,竞争异常激烈,给回扣是心照不宣的行规。在诸多图书采购回扣案中,高校成为“重灾区”。众所周知的事实是,高校教材、相关图书以及图书馆用书,是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民营书店主攻的经营项目。该案已经撕开了图书行业“潜规则”,并揭露了高校商业贿赂的部分内幕,没有理由不引起各方的高度关注。


  一般情况下,明扣的金额占到图书码洋的15%到25%,暗扣的数额能占到码洋的20%以上。这样的潜规则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图书市场还不健全,很多方面都还存在“后遗症”,归根到底是“有缺陷的产业链”。据了解,垄断是产生商业贿赂的一个因素,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书价太高了。正是因为图书标价过高,才使得书商有空间给教育局和学校明扣、暗扣之类,甚至连采购方都喜欢选择价格高的图书。

  暴利的教材。一本小小的教科书,竟会有这么多的回扣,产生了这么多腐败,实在是匪夷所思。一项公众调查结果显示,教材出版业在2004年和2005年,连续两年进入“中国十大暴利行业”排行榜。从此,黑幕被一层层揭开。随着近几年教材出版行业竞争加剧,回扣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已逐渐成为盛行的“潜规则”,并由教材采购领域迅速扩展到其他图书和教学设备的采购领域。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教材的零售利润不得超过5%,但实际上已高达45%至50%。

  “高校教材、图书回扣门道多,明扣里套暗扣,暗扣里还藏着另一层暗扣,层层回扣加大了学生负担。”无论价格多高,学校都是按照课本定价的100%卖给学生,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上学难、上学贵,难怪有媒体称教材腐败已演变为“上学贵的黑手”。教材采购成了有利可图的香饽饽,人人争相而上、要分一杯羹。层出不穷的教材腐败现象愈演愈烈,人们不禁要问,教材到底怎么了?腐败温床是如何产生的?什么是腐败的根源所在?又是谁打造了腐败链条?又有谁推动着腐败的发展?何时才能打破腐败链条?

  教材回扣之所以广有市场,这和目前图书出版体制和学校购书体制有关,学生教材的购买基本上由学校垄断。要切除教材腐败的毒瘤,亟待从体制入手。要想真正消灭教育系统的商业贿赂,打破固有的垄断,最终的出路在于,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现有的应试教育制度。而具体到根治愈演愈烈的商业贿赂,铲除出版发行界腐败现象的根源,无疑需要从完善相关机制入手,打破垄断,严格监管,使整个教材购销链在阳光下运行。教育部、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下发的今年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将学校的账目、资金使用情况予以公开,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监督,这无疑是值得期盼的。

  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目前,我们最最残缺的不是制度不完备、体制不健全,而是管理不透明、监督不到位、惩处不严厉。可以预见的是,如果打破书店售书与学校购书的垄断,把教材的出版与订购推向市场;或者学校不再代收书费,而是由学校制定教材范围、列出书目清单,让学生自行购买,回扣的空间自然会大大减少,腐败的几率也就会相应降低。一言以蔽之,只要教材购买阳光、透明了,就断不至于会出现层出不穷的“教材里的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