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与失业:始终沉甸甸的话题


    最近一段时间,一些学者预测我国又面临失业高峰,并说这是第三次。我不知道这是怎样排序的。如果说改革开放以来这是第三次可以说过去的,如果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这次就应该是第六次了。

    第一次失业威胁产生于新型政权建立初期。由于多年的战乱,国民经济“千疮百孔”,社会遗留下来的失业问题十分严重,失业率高达12.6%,失业者达400多万。随着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只用了3、4年时间,基本上解决了失业问题。随后开展的以实现工业化为目标的经济建设,创造了众多的就业机会,整个50年代,我国基本上没有出现失业问题,在“大跃进”时期,甚至出现了劳动力不足的现象。

    但是,由于大跃进的政策失误及国际方面的原因,国家不得已在60年代初期对国民经济进行压缩性调整,上千万的全民所有制职工被精简下来,新中国经历了第二次失业威胁。从1961年至1963年的3年中,全国共压缩全民所有制职工1751万,精简比例高达34.7%,预计当时失业率为10%左右。但是,人民公社体制为精简安置全民职工提供了条件,这次失业威胁也被化解。

    新中国所面临的第三次失业威胁出现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农村改革的展开及人民公社的解体,农村不可能接纳城镇劳动力,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遇到了困难,知青纷纷离乡回城,加上1300多万农民进城就业,一时间城镇失业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1979年,城镇失业青年达1538万,失业率达5.8%。面对这次失业威胁,国家以积极的态度采取主动出击的办法,确定了就业的“三结合”新方针,即在国家统筹规划和指导下,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由于国家所采取的就业政策是开明的,随着劳动力所有制结构调整,第三次失业威胁也被化解。

    从1989年开始,新中国遭遇了第四次失业威胁,由于经济紧缩、市场疲软等因素,特别是一批企业停工停产,煤炭、军工、林业等行业不景气,城镇就业矛盾十分突出。到1989年3月底,全国停工待工人数超过400万人。与此同时,由于乡镇企业职工人数在1989年第一次出现下降,全国第一次出现了大规模的“民工潮”。1992年年初邓小平同志南巡之后,经济建设在“抓住机遇”的号召下出现了短暂的复苏,但很快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国家不得不从1993年下半年实施紧缩政策,整顿金融秩序,治理经济环境。从那以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减慢,就业矛盾开始积累,1997年国家对国有企业实施减员增效、下岗分流的措施,国有企业积存多年的大量冗员向社会排放,就业压力日趋增大。

    1999年5月,我们对下岗职工全部转为失业人员以后失业率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是:1999年的失业率为6.27%,2000年将达到9.26%,从2001年到2003年失业率将达到两位数,分别为12.07%、14.56%和16.54%。

    如果大家留意的话会发现,我们国家这几次失业高峰基本上出现在每个年代末:1949年、1960年、1979年、1989年、1998年等。这是巧合还是规律,我没有深入研究。

    就业与失业,在中国这样人口众多的泱泱大国,始终是一个沉甸甸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