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一位经济学家曾经说过,中国社会在建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全球最昂贵的经济体制,因为社会的摩擦与社会交易成本之大。人与人之间在当代社会,在交往不可避免而愈加频繁的情况下,如果缺乏了共同的信仰与价值基础,市场经济的规则便会失灵,而非市场经济的规则便会大行其道,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便真的很具有了“中国特色”。中国社会除了是高速发展的社会,还是个不断改革与规范的社会,而这样一个特定的阶段尤其要重视“边改革,边规范”,离开了沟通,就离开了规范,矛盾会涌现,改革将注定偏颇或失败。中国医疗十多年的“市场化”改革的失败便是一例典型。所以,发展与规范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如何规范呢?加强人们之间的沟与通,倡导人们之间的理解与尊重,将是最基础与最根本的做法,因为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才是顺畅、和谐而美好的!
沟通是双向的互动,互动的基础是平等,平等的内涵是尊重与理解,尊重与理解是学问与艺术。真正的沟通让生活更加美好!
今年,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打击商业贿赂,但我想,国家和政府的各项政策的制订、贯彻与执行(政策在制订之初的确不可能面面俱到,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如果一个社会机制健全的话,能正确与顺畅地弥补政策制订之不足,而按照政策所要达到的目标贯彻执行,即社会纠错机制;而如果社会机制如我们现状的话,政策除了不能得到很好地贯彻执行,也不会有纠错机制在其中发生作用,更要命的是,发生如现状的,钻政策空子),不能忽视与逾越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社会文化的状况了。倘若社会文化倡导与建设到位,社会纠错机制便能从极大程度上来丰富、弥补初定政策之内容与不足,甚至纠正初定政策的错误之处。民族的传统和社会文化的现实,以及社会各界“适应社会”的经验教训,决定了贿赂文化在中国的大行其道。试问,在一个不行贿受贿的社会里,人们便不能得到更多地实惠与利益,大家为什么不去行贿受贿呢?不只是各行各业的商业贿赂,贿赂文化在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与角落,都大行其道,成为人们适应社会,获取更多个人利益的透明潜规则。中国的医疗行业,从最初的纯洁高尚人道的职业形象演变成今天的这种格局,便是贿赂文化对其的侵蚀及其在此行业的植根与发展壮大。以医疗行业的这一发展演变格局可以看到,中国贿赂文化的盛行与旺盛的生命力。
我还在大学校园里的时候,周围的同学和 老师就对某些或在学生会或班上当干部的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说,“xxx有搞头,会说话,适合从政当干部,将来一定当大官,而xxx不行,不会溜须拍马,不适宜在官场上混”。我当时就对这些近乎一致的看法强烈地不满和反感,或许是我无知,或许是我涉世不深。的确,这似呼与咱们祖宗留给我们的传统与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但我们的祖宗不是也有“修身齐家,治国安帮平天下”吗,不是也有“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刨红薯”吗?奇怪的是,当今我们的社会文化,选择了前一种。
中国人喜欢把人际关系弄得复杂,大概是全球闻名了吧!中国人喜欢在同类面前显示自己的才华,炫耀自己的显贵;喜欢明争暗斗,惯用雕虫小技;喜欢抓住缺点,瞧不起人。尤其是越来越年轻的一代,钻研“厚黑学”与“左右逢缘术”,企图为一己之利而练好适应社会的“金刚不坏”之身,用“太极”达以柔克钢。年轻人都是软骨头,变得越来越自私自利、世故圆滑,讲究独善其身,使民族变得狭隘与目光短浅,让我们的社会在残酷与无情的轨道上越跑越远。
很少还有人问,为什么社会现实是如此地冷酷绝情了吗?因为我们的长辈,我们的老师和同学,我们的领导和上司,我们的家人还有朋友,都理直气壮和无一例外地在劝说年轻人,“社会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没有能力改变社会的,你只能去适应社会”。问题是,我们的社会真的是如此美好无缺,我们已有的社会秩序和规则是如此近乎科学与人性了吗?显然不是!你可以说我激进和极端,但“缓进”和“不”极端就应该博得表扬与大势倡导吗?
切以为,年轻人除了必须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外,更应该锻炼和培养自身改造社会的能力。社会是辨证地进步的,而这种推动的力量就是适应与改造二者博弈之结果。适应社会的力量太强大,社会进步的步划便迈不开。社会的主体结构与发展趋势应该是占社会群体大多数的年轻人的,而不是上一辈人已经建立、发展与稳固的社会现状,从这层意义上来讲,我们民族的上一辈人是应该受到批评的,问问他们或你们,给下一代人留下了什么,除了社会财富的增加外是物欲、权欲、色欲空前地膨胀,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堂而惶之地在眼皮底下天天上演。或许,咱们的人民在政府的引导下,太习惯于与自我过去的纵向对比而满足于适合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暂(或长期)不与世界上其它国家横向比较的“奇迹”之中了。
我不知道在欧洲和美国存不存在,大学毕业生就业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和矛盾的情况?在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彰显的今天,大家和社会都把批评与讽刺抛给了我们的大学校园和其教育模式,认为教育与社会脱轨。我以为教育问题自当不能忽视,但社会就没有问题吗?社会的急功近利,尤其是社会对毕业大学生严厉而苛刻地要求,哪一条不过分了?用人单位强调工作经验,强调娴熟的人际沟通技能,试问,一名大学毕业生何从积累这些以达到要求呢?完全是教育的问题了吗?不是。大学毕业生是建设和维护社会的栋梁,是朝气勃勃的青年,他们的学习、锻炼与成长本身不可能也并非在大学里全部完成,所谓“社会才是一所真正的大学”,于是,大学毕业生就应该接受社会与市场的洗礼与考验,继续学习与成长,而社会对待合适的大学毕业生,本着的态度就应该是尊重、鼓励、引导和培养,而不是一味地打击和不满。如此,不仅仅因为明天他是您事业的接班人,更重要的是,他是明天中国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敢问咱们谁又不是从这个阶段走来的呢?您今天的成绩与事业,难道就全归公于您当初接受了很好的大学教育吗?大学,尤其是普通的高校,培养的是有思想有创意有决心有毅力地建设社会和改造社会的重要力量,而非生产机器工人的加工厂,而不全是为老板挣大钱工具,为什么我们的社会不能人性化地去尊重与认可大学毕业生呢?或者我们的社会都不愿去承担培养自己明天建设者的成本,不给年轻人机会,那我们的社会不是有病吗?那些追逐名利的老板或官员们,你们要把巨额财富带入坟墓去奢侈享受,你们要把这样的“光荣”代代相传,你们要给后代留下这样一个浑浑噩噩环境叫一代一代人都来适应吗???您或许说我抱怨社会,您或许列举很多成功的人例和事例,在一代人群中,总有几个成功人士那是自然规律;而社会规律,或说我们社会仍然需要的是,把一代一代人都塑造为有意义的建设者,让一代人一代人的精神与风采都得到传承、发扬和光大,让每一代人都有创新和发展,而不是那么几个人。社会界毕竟不是自然界,人类社会与动物世界有相通的地方,也应该有显著不相通的地方。西方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建立在社会成员服务于市场(社会与他人)而达成自利目的的信仰基础上,而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则是建立在为达成自利之目而服务于市场的信仰上。前者重方式,后者重结果,重结果者注定了会不择手段,大家都重这个结果的社会,难免是个金钱拜物教的社会,难怪是个谋权牟利、以权谋私的社会。
我们都曾被抹杀了个人发展
读者:哲木 |
|
像您所说的,“个人发展”这个词是最常出现在辞职信中。但我认为这个词只是一个使辞职信更好看的词,在中国它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我不太清楚下一
代人是怎么想的,我只知道80年代之前的人大都被抹杀了“个人发展”。
前不久有一电影《看上去很美》就很好地解释了这一点。从小我们都是在一个同一的制度下生活,在幼儿园被“圈”起来,端正地坐在四方的课桌面前,每天的活动都是不变的,目的也是为了获得小红花。而我们的兴趣却被限制在几种平常的活动中。到了小学,老师是“至上”的,他的话永远是正确的,“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学生”已经成为了一种“客观”的定律。中学是中国孩子最辛苦的阶段,他们的任务就是背书和背书,只是为了考一个好的高中,进而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当他们还没有意识到什么叫青春期的时候,就被推进了大学。“学会物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就已经把我们禁锢在一个狭小的区域里,而天真的我们还以为世界本来如此。等我们到了大学才知道自己能够做的只是背书和算数,老师指个方向就跟着跑,完全没有目的,更不用说考虑“个人发展”或自身兴趣了。四年大学毕业后才知道要考虑个人发展,但这时的我们更是摸不着方向,屡次求职的碰壁已经把我们变成了一个现实的人。当我们在社会找不到合适的位置,又被推入了研究生,再一次进入“指定”的领域。
看这“辉煌”的学习生涯,有几次是自己的选择呢?或许工作后可以有更多
的选择自由,但看看现在的就业形势,还是先放下“个人发展”的梦想,谋生才是最重要。
这些都是现实的原因,根本的原因还是中国的文化意识。长期受儒家和道家
文化的教育,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崇师、尊老、忠君、重视家庭的意识,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由思想的成长。“中庸”与“忍”、“仁”则遏制了学术的“百家争鸣”,官僚主义的作风让民主和自由很难成长。众多类似原因让我们形成了一种意识——《活着》。
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应该看到社会中还有很多人是在真正追求自身发展的,实在为了自己的兴趣和梦想而生活,他们是积极的元素,如果多一些这种元素,
我想我们的生活就更精彩了!
读者:哲木
没办法,中国社会就是这样
读者:Sam S |
|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谁谁谁:
你好!看过你的文章后,我觉得有这样的个人发展观是个社会问题。中国有些很有意思的话,比如说“升官发财”,就很好地表现了中国社会一直以来的现状。权与钱一直以来是人们追求的核心,所以,当然个人发展就必须用这来衡量。
而且这是一个对人的评判标准问题。比如说读书的,人们就习惯用文凭或考试成绩来看待一个人读书的好坏;而对于一个成年人,一般的人都喜欢用钱与地位来衡量。都说这个人活得很好。为什么?他们在什么什么局当局长啊,干了什么事啊,是什么董事啊,住什么豪宅啊……对于这些东西,就好像一个当学生的,考了个好成绩就是好学生,只有考好成绩的才能成为三好学生,这就是标准。那当然,“升官发财”就成为成年人个人发展的标准啦。
如果你随便问一个打工的,问他过得快乐吗?他很可能说,不快乐,太穷了。如果你去问一个月薪过万的人,你过得快乐吗?他很可能也会说,不快乐,因为没有时间。层次不同也。哦,也不能说是层次不同,人总要生存,当一个人为他的生存而发愁的时候,谁还想着去享受?如果一个人“穷得只剩下钱”了,那么他一定会想要多一点的时间去做自己的事。
谁不想自己的生活能过得好一点?但是要过得好点怎么办?钱!!没办法,中国社会就是这样。
读者:Sam S
文化不同,价值取向也不同
读者:杨帆 |
|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编辑:
文化不同,自然价值取向也就不同。荷兰文化学者吉尔特·霍夫斯太德教授从1967年开始的对于文化的研究,其中有一项就是长期取向文化(LTO),中国在这部分得到了最高的得分。那么什么是LTO呢?简单的举个例子,就是中国人善于存钱以备未来,而西方人善于花钱享受现在。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人,会追求“个人发展”。
基于中国的国情,所以大家才会对一份自己完全没有兴趣去做的工作,报以不得已的热情。这里又要引用美国心理学学者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解释了,如果作者能“抽空”去一下祖国的西北,或者说一些比较偏远的乡村,甚至城市,那么作者一定会对什么叫“生理需求”产生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个孩子从小会被灌输“多挣钱”的想法,而正是这些从小时起就被反复提及的价值取向,对之后人们的“个人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想起那个古老的笑话。昏庸的小皇帝听到路边有人快饿死了,说,“他们怎么不吃饭啊?”官员回答道,“没饭吃啊。”皇帝就问,“没饭吃,就不会喝碗人参汤解解饿吗?”
谁谁谁女士显然对中国的文化和国情缺乏理解,从而写出了这么一篇文章。要知道,文化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强弱之分啊。
读者:杨帆
人生其实有无数定义
读者:陈冕 |
|
今天一上FT中文网,看了你的文章—所谓“个人发展”,感触很深。
其实对于个人的成功或者幸福,男人和女人,西方人和东方人,在理解上有着本质的区别。身处现在这种信息纷乱的时代,我们也很容易从电视或者互联网去接触到我们地球另一端的人对于成功对于幸福的观念,年轻的人,也更容易受到影响,在思考在探索着属于自己的人生。从前已经听到过微软前副总裁李开复所说的“一元化成功”,现在看来,也和您在文章中所述及的一般,我们东方人更多看中的是收功获利、殷实的事业和生活,而或许就我们了解到的西方人,这种对生存幸福的定义或许就变成了自我理想的满足和实现,而非全然地追名逐利。这其中,另一方面来说,西方社会的殷实社会基础和保障体系也在间接地发挥着作用。
我之所以感触很深,是因为自己也在亲身地经历这样的变化。在以前的医疗仪器企业,我工作了七年,但一直都想到IT行业去做那些自己不擅长的工作,工作待遇提高、领导的器重也未能阻挡我对这种愿望的追逐,在这个过程中,我并未觉得自己是为更多的钱或者更多名,仅仅是出于一种理想。我随后也辞职了,但目前不在IT行业,看上去应该是在走弯路,但这种追逐仍然没有放弃。回头看,也并不会为自己的选择而感到后悔的。其实这些都只需要轻描淡写,因为觉得,对一辈子应该怎么样去完成,有无数的定义,我的选择只是简单微小的一个。
谢谢您的文章,让人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我名字叫陈冕,来自广东汕头,不认识汕头的话,google一下。
读者:陈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