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学生抬花圈”膨胀出的权力戾气


“派学生抬花圈”膨胀出的权力戾气

 

即将小学毕业的30余名学生,头顶烈日徒步往返近10公里,竟然是被学校派往邻村帮山西晋城统战部一位副部长办丧事抬花圈。(613日《京华时报》)——看到新闻,感觉再熟悉不过了。百度一下,果然能搜索到很多“派学生抬花圈”。比如,广东某县贸易局局长为过世10天的父亲出殡,当地小学不得不放假一天,100多个同学,不仅要抬花圈,还要拿各种旌幡和标语。

 

如果不是权力膨胀的惯性使然,真的很难解释该副部长为何在“三令五申”面前,仍然会如此顽固而又愚蠢。同僚已经碰过的壁、已经犯过的错,后来者却照犯不误毫无收敛,这种顽固的“世袭”显然是中国疯狂权力的一大特点:膨胀的权力不但没有吸取前人“派学生抬花圈”的犯错教训,反而却记住了倍增面子的宏大出殡场面并且极力仿效之。

 

如果让愤怒的民情来当判官,该副部长的官运,自从被媒体曝光的那一刻起,就应该被画上终止符,惟其如此才能平息民愤民怨。因此人们对纪委监察部门的处理拭目以待。然而我并不认为该副部长真的会为之付出“贬为庶人”的代价,没准我们今后还会在另一个官职前面看到他的名字。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派学生抬花圈”在我们的“腐败字典”里实在算不得什么醒目的罪名;二是在现有体制里,传媒舆论根本没有办法对一个官员实施持续追踪。

 

天欲使其亡,必先使其狂。权力最疯狂的表现,不在于疯狂地贪污搞钱,而在于把治下的人都变成自己的奴隶。“莫非王臣”的“以朕为本”思想在当下的一些官员头脑里,相当泛滥地存在。虽然他们口口声声自称“公仆”,但“主人”在他们眼里真实的地位,不过是一群被自己管辖的奴隶。老百姓不能影响“公仆”什么,“公仆”却有足够的底气叫嚣“影响他一辈子”。予取予夺和不受限制,是权力戾气的典型特征。

 

在我看来,权力戾气也许比权力腐败更可怕。后者在我们的法律里至少已经是犯罪,而前者在我们的法律里却找不到与其疯狂相匹配的罪名;后者满足于把权力“变现”成金钱,前者的野心却是要做个君临一方天下的土皇帝。在社会契约中,人失去的是他的天赋自由和对一切予取予夺的没有限制的权利,人获得的是公民的自由和对私有财产的所有权;而不是无偿让渡出一部分权利,以成全“予取予夺的没有限制的权力”。

 

屡见不鲜的“派学生抬花圈”,膨胀出的正是这样的权力戾气。而这样的权力戾气之所以能持续膨胀,正是因为权利的长期不受尊重和权力的“暴戾零代价”。在讲究民主和人权的西方法治国家,“派学生抬花圈”也许可能会成为报纸的头版头条;然而在我们这儿却注定只会被放在毫不起眼的某个角落里——因为在多见不怪的我们看来,这充其量只是一条旧闻。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就是差距。

 

新闻:http://news.163.com/06/0613/05/2JFMHD7R00011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