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心:电视台数字化要提速
“过去三年,整体转换是工作重点,从争论到实干,从个别到全面,现在已经不用说太多了,”王效杰笑着说,“转换之后怎么办?这已成为更大的现实问题。”
的确,当模拟网络升级到数字化、双向化、多功能,网络公司急需大量丰富的数字化内容和增值应用,这是新媒体时代的必然要求。
“网络数字化先行一步,内容数字化成为新瓶颈,”王效杰说,“无论交互还是高清,基础都是台内数字化和台际数字化,今年总局召开数字化座谈会,主题就是这个。”
内容资源是广电系统最大的传统优势,“台内和台际数字化重点是――制、播、存、用,”王效杰说,“制作源头首先要数字化;传播时应具有多通路、多格式传送能力,为所有数字视音频接收终端提供内容;保存时建立数字信息编目,才能支持大规模检索和分发;应用中突破过去的单纯广告收入限制,通过业务组合实现收费。”
毋庸讳言,台内数字化启动之初也会面临缺钱问题。对于各地电视台而言,在看不到短期收益的今天,动力在哪儿?
“这个问题很实际,”王效杰坦承,“1994年我在央视工作时开始搞自动播出,那时央视只有4套节目,很多人质疑,有没有必要花那么多钱?”
事实证明,当从4套节目增加到12套时,系统优势就发挥出来了,“一方面节省人工,频道增加播出部人并没有增加。更重要的是,规范播出流程、降低成本和事故率,”王效杰说,“现在央视要播出模拟频道、付费频道,标清频道、高清频道,还有面向互联网的视频传输,如果没有后台的系统支持,怎么可能?”
除了要有发展的眼光,目前设备价格的持续下降也为电视台数字化提供了契机,“比如转播车,高清和标清的价格差距已经不大,这时候一步到位,投入是值得的,”王效杰认为,“今年总局还会在电视台和电台搞数字化示范基地,并拟定台内数字化的指导意见。
地面频率规划:紧锣密鼓
今年地面数字电视标准要出台,3G牌照也呼之欲出,手机电视成为业内外的关注重点。
“开展无线移动业务,频率规划是前提,”王效杰说,“工作已经开始,非常繁重。”
首先是各地频率占用情况的核查。“各地无线频率占用情况很复杂,可以利用的频段很少,”王效杰说,“尤其东部地区,因为在2015年停播模拟信号之前,必须保证现有模拟服务,所以现在只能在频率空隙中找资源。”
据介绍,大部分城市有2-3个空闲频段,好的地方能“挖”出4-5个,特大城市可能只剩1个频段资源,“同时还要兼顾模拟/数字信号、标清/高清信号、车载/手持等多种应用,”王效杰说,“横向上无线数字广播业务种类多;纵向上运营主体也多,我们会根据每地的频率富裕量,按优先级给业务排队。”据悉,针对无线地面数字频率的规划原则基本已确定,科技司将会同社管司等一起上报总局审批。
手机电视目前技术方案繁多,又横跨广电和电信两大领域,广电部门的技术发展思路如何?
“用移动多媒体广播的概念可能更准确一些,”王效杰认为,“既涵盖了手机电视,又包括更广泛的业务空间。现在国际上有DVB-H、MediaFLO、T-DMB、S-DMB等多种方式,还有国内的地面数字方案,从我国具体国情来看,不会只选用其中一种。”
王效杰认为,中国地域辽阔,卫星是覆盖全国的必然手段,但各地必须有地面增补系统,二者同频率发射,实现移动多媒体广播的全国漫游,各地也可以加入本地节目包。
“我们预计,2008初步形成天地合一的网络,”王效杰说,“这之前,利用DAB推进广播电台数字化,空余频段传输数据和1-2套视频内容,是比较务实的选择。上半年将公布统一的DAB技术标准规范。”
频率资源紧张是现实,因此广电与电信合作共用频率资源也是可行之道,“比如上海,就是用L波段试运营DMB手机电视业务,”王效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