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制基金有望年内组建


产业重组基金如箭在弦 国企改制基金有望年内组建 

在《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办法》酝酿出炉之际,国企重组改制基金经过一年多的探讨也濒临浮出水面。
  国资委经济研究中心党委书记兼副主任李保民在2006欧盟与中国企业发展高层论坛上透露,当前设立国有企业改制基金的时机已经成熟。   
  2005年,中央企业实现利润6276多亿元,若有一定比例投入基金,用于改制重组,对实现保值增值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基金作为国有控股的机构投资者,还可以有效地避免和防止"国退民进"和"国退洋进"的负面影响,在资本营运中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据了解,经过与一般投资银行、资产管理公司以及其它机构投资者的比较研究,设立这种基金初步由中科招商作为基金的协调发起人,采用投资公司转化方式发起设立市场化运作的基金公司。按照《公司法》设立,注册成为公司型产业投资基金,面向境内外机构投资者定向募集。同时,争取国家主管部门对产业基金的试点批复,基金规模为100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央企业40%,地方国企20%,境外资本(如淡马锡)和民营资本分别占30%和10%。参照拟定中的《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基金公司采取封闭式基金模式,存续期为15年,原则上,低于5亿以下的资金不进入,控制在20个股东以内;同时基金的投资方向为中央企业(主要是二级企业的改制重组)、地方大型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以及国有企业主辅分离中的辅助企业的改制重组。
   基金退出方式比较灵活,主要有以下几种,如按现行规定基金3年以后可以上市;或者通过产权交易市场退出,(主要指非上市公司的股权);同时可以协议转让、打包出售、公开拍卖、回购或者资产证券化以及可能的其他金融创新工具。
   当前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改革重组仅仅是开了一个头,企业改革的力度还不够,当前主要是政府在外部推动,但缺少企业内部动力和外部投资者的进入,而企业改制基金恰恰可以解决当前国有企业重组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企业改制重组基金,作为市场经济国家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实现企业改制重组的有效金融手段,有着"集合资金,专家理财,组合投资,市场运作"的特点,可以有效地集合国有、社会、外资等各类资本,从一定程度上满足国企改制、盘活存量资产的资金需求。李保民说,基金集合资金之后,委托专业的基金管理公司和聘任具有丰富资本运作经历的基金管理人,结合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规划,针对不同行业的改制企业进行阶段性、较大金额的投入和退出,整合产业结构。在为被投资企业提供增量资金的同时,还会发挥其"专家理财"和"资源整合"的功能,为被投资企业提供发展战略、激励约束、人力资源管理、市场渠道嫁接、战略合作伙伴引进乃至上市资本运作等一系列增值服务,实现结构调整的发展目标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产权多元化加快国有企业改制。"通过基金的市场化运作,可以在产权结构上解决目前国有企业股权单一、股权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李保民说,同时从公司决策机制上规避"一股独大"导致的决策不科学现象,而且针对国企改制目前存在的"钱少人多"的突出问题,基金通过投入增量资金,整合改制企业,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实现资本市场上市,使存量资产得以盘活,生产经营进入良性循环,从而增加就业拉动,使人的问题得以从根本上解决。
最为关键的是,这种基金作为追求被投资企业价值最大化和中长期稳定回报的机构投资者,其投资周期通常与企业研发周期相吻合,投资后会从董事会决策层面要求企业加大技术投入,会从全球市场竞争的角度衡量所投资企业的技术竞争,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在推进国有企业改制重组的进程中,设立国企改制重组基金是值得一试的新举措和新方法。目前设立的时机已经成熟,如宏观经济良好、政策法规可行、改制融资需求巨大、资金供给充足、成功案例可借鉴、专业化基金管理机构和基金管理人才成熟也为设立基金提供了现实可能性。仅在资金供给方面,15000多亿的居民银行储蓄,80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2005年国有企业实现的9000多亿的税后利润,都是设立基金的现实条件。
  产业基金管理人不仅具有较强的金融技术基础知识,同时又懂得企业管理和产业发展理论,是具有金融技术投资实践经验和企业管理实际经验的"通才"。因此,需要建立产业基金管理人资格考试制度和淘汰机制,建立健全基金管理人推荐制度,并构建与基金的市场风险运作相对应的薪酬体系,真正解决激励约束不相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