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体报道,“央行拟推新的按揭政策以彻底打压房价。”;而后,就有一位记者从“一知情人处”得知,“这一政策的核心是将购房首付款的比例从最低2成,提高到4至5成。”于是,又有人分析,这个“信号”将意味着政府有可能对“房地产热”采取有史以来最猛的一剂“药”。然而仅隔一天,央行新闻处相关负责人就断然将其否定:“这条消息不是出自央行,因此央行没有必要对这样的消息负责,也不作出评价。”
“首付比例提高至4至5成”的信号起初出来着实让人大吃一惊。好在这个不实的信息及时有人出来予以否定,才没有造成多大的恐慌。但是,这样的报道无疑给社会留下了一个笑柄。然而,再来反观一下南京,关于楼市的类似不实信息,其实也是屡见不鲜。比如,“长假”期间成交量很低,就说购房人不买房了;有一天网上的成交量突然增加,又说楼市过热;有的楼盘在销售旺盛的情况下提了一点价,就说楼市疯狂涨价了。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归纳起来,楼市的不实信息大概有以下几种。一是捕风捉影、道听途说,即不管某件事的可能性有多大,也不管这件事的主管部门是谁,只要有人敢讲就敢报道出去,并且未经证实就当作确有其事。二是以偏概全,夸大其词,即某件事情其实很平常,却被报道成产生严重后果,或者被说成是带有全局性的问题。三是断章取义、任意取舍,即对于专家学者甚至政府官员的言论,其本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在报道中却将仅仅摘取其中的一两句有“爆炸性”的话进行“放大”。四是缺乏理性、任意发挥,最典型的是,把一个在极其短暂时间内的楼市变化,极端地说成是代表了未来的走向。五是掩盖时序、“新闻”不新,即把以前就发生过的事或政府采取过的措施拿过来,当成才发生的事情再说一遍。六是随意“栽脏”、大胆“嫁接”,即把其个个人的观点,硬说成是其所在的行业或部门即将采取的措施。
应该肯定的是,楼市能够发展到今天,媒体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传递政策信号,打击投机炒作行为,促进楼市的繁荣、稳定、健康地发展过程中,媒体同样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当楼市处于人人关注的敏感时期、面临进一步调整的关键时刻,由于上述一些不客观、不全面、不真实报道等问题的存在,媒体却在另一个层面上制造大量的迷雾,起到了负面的作用。首先,在国家政策不明晰,或者新的政策还没有最终出台的情况下,媒体进行不适当的预测、不负责任的报道,则不仅会扰乱人们对政策的预期乃至误解,而且还会引起不必要的动荡,进而使人对政策的宗旨和权威性产生怀疑。其次,媒体不理性、不客观,断章取义式的报道,最容易干扰人们对楼市的准确把握,进而影响整个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第三,媒体屡次进行不实报道,最终还使媒体自身的公信力受到怀疑。
一定程度上,楼市冷热关乎国计民生。媒体在报道中不能总是要求开发商要树立社会责任感,媒体自身更应有社会责任。因此,无论在楼市政策面临调整的关键时期,还是楼市稳步发展的“平常时期”,媒体都应该对楼市进行冷静、客观、全面地分析,准确解读楼市政策,多方位、多角度报道各方观点,为社会提供有帮助的信息,引导楼市健康发展,而不是搅乱楼市。我们希望媒体在楼市中是“成也萧何”,而不是“败也萧何”。
媒体不要再制造信息迷雾了
评论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