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部经济” 江城躁动 到底怎样错位竞争?


 

  2005年,或许可作为武汉“总部经济”的崛起元年。

  3家区级政府和企业纷纷打出“总部经济”的招牌,面向省内、全国乃至跨国企业“招兵买马”,吸引其将总部或区域总部设在武汉。

  专家认为,在向大武汉前进的路程上,“总部经济”是不可或缺的旗帜。但如何发展,还需要更宏观的规划。

  总部经济急速升温

  中部崛起的战略、武汉城市圈的构筑,引发了各界人士对武汉财富的无限想像。

  在刚刚过去的 2005年,与“总部经济”有关的项目,在武汉频频露脸。

  江汉区、武昌区纷纷扛起“总部经济”大旗,依托现有资源或王家墩中央商务区,发展现代服务业。

  一家民营企业的“第一企业社区”项目,更打算将全国知名消费品牌、省内及武汉优势企业等一并纳入囊中。据了解,该项目为百余家企业量身订做的总部大楼,一期工程 38座单体独栋大楼已在建设中。

  与此相辉映的是,近年来,不少企业纷纷将总部或区域总部“迁都”武汉。

  省社科院研究员黄家顺透露,除 2003年东风集团大张旗鼓入汉外,老百姓耳熟能详的统一集团、百威啤酒、美的、海尔、葛洲坝股份等,都纷纷在武汉“筑巢安家”。去年刚露面的“第一企业社区”,如今也有长虹、步步高、湖北银欣等20多家国内、省内知名企业已签约或有意购买。

  能“吃得下”多少总部?

  什么是总部经济?丝宝集团或许是武汉最早最典型的雏形。它的生产基地在仙桃,行政、营销总部却在武汉。

  但面对“武汉要发展总部经济”的提问,不少武汉人百味杂陈。与北京、上海等地跨国公司、大型公司总部云集相比,武汉的“丝宝”、“东风”们明显偏少。大公司凭什么把总部或区域总部设在武汉,武汉有这么大的胃口吗?

  据说,丝宝掌门人梁亮胜当年正是看中武汉的辐射优势。武汉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吴传清博士认为,在中部崛起和武汉城市圈带来的新机遇下,包括地理区位、交通网络、科教资源等,武汉的这 3大优势还将进一步放大。对急欲寻找最佳据点“攻城拔寨”的企业而言,武汉极具吸引力。

  一份数据可作佐证:今年“两会”期间,武汉市政协经济委员会提交的一份提案表明,目前,世界 500强企业已有66家在汉投资或设立办事处,其中有8家在汉设立了区域性总部;中国企业500强中,有42家在汉设立办事处,89家设立了经营机构。

  总部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现代服务业。武汉市委党校教授彭德琳做过这样的调查研究:近年来,武汉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快,其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中介服务业及新型服务业的行业规模,已成为中部地区的领头羊。

  这些,无疑都增添了武汉发展总部经济的砝码。

  到底怎样错位竞争?

  目前,武昌、江汉及“第一企业社区”,都提出了一揽子吸引企业总部入住的措施。

  据武昌总部经济办公室副主任石明辉介绍,武昌区在去年已出台文件,对入驻企业给予税收、购房等方面的优惠。“第一企业社区”投资方卓尔集团总经理阎志也透露,将为入驻企业提供商务、物流仓储、办公环境等方面的一流专业服务。项目所在地黄陂区政府也承诺,入驻企业可享受开发区优惠政策。

  但不容回避的事实是,总部资源毕竟有限, 3家都来争食,怎样避免同质化?可喜的是,3家都提出要错位竞争。但如何付诸于现实,还有长路要走。

  当务之急是做好总体规划。吴传清认为,当前,武汉发展总部经济,缺乏的就是更高一层的总体规划。 3家虽制定了不同的目标客户,但只有通盘考虑,才能实现资源最有效的合理配置。他还建议,除了将外地企业“引进来”,武汉还应注意如何将本地优势企业资源重新整合。比如,考虑将省内及武汉发展得较好的企业,把总部留在武汉、将生产制造基地迁往武汉城市圈内。

  武汉现代服务业已初具规模,但仍需进一步提升和细化。彭德琳坦陈,现代服务业的范围很广,涉及银行、证券、租赁、通信、网络、咨询、策划、会计、审计、资产评估、法律、教育、培训、会议、展览、国际商务、现代物流等几十个行业,武汉要做的“功课”显然还很多。 3家可各自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发展自己的优势服务,分别吸引营销、研发、行政、投资总部或区域性总部来筑巢。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第一企业社区”自成一体,可吸引对物流、会展、办公、营销等有较高需求的企业;武昌则可吸引金融、旅游等类型的企业。这样区分定位,将大大减少企业的搜索成本,擦亮武汉总部经济的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