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通天下”梦想成真—探寻江西省农信社信息化建设之路


“汇通天下”梦想成真
——探寻江西省农村信用社信息化建设之路

添加时间:2006-05-12 13:47:47  作者:刘小萃  [发表评论]

新闻背景

农村信用社信息化建设
研讨会在江西召开

    本报讯 (记者 刘小萃)日前,农村信用社信息化建设研讨会暨江西农村信用社核心业务系统开通仪式在南昌举行,江西省政府副省长孙刚亲手启动江西省农村信用社核心业务系统。
    江西省农村信用联社理事长肖四如在研讨会上表示,江西省农村信用社核心业务网络成功开通后,将引起该省农信社信息化建设的四大变革:2800多个网点实现通存通兑,并可按客户需要即时将资金汇兑到全国任一指定账户;百福(银行)卡的推出,使广大客户一卡在手,行遍天下;信息化助推城乡金融一体化,使广大农民群众享受更便捷的金融服务;依靠信息化手段,带动业务、管理等方面的系统创新,农村信用社正规化银行管理全面启动。


    2006年4月26日,一个本来很普通的日子,却因一个庞大群体连续400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斗而变得不再普通。
    就是在这一天,人们看到了几代江西信合人“汇通天下”的梦想成为现实——江西省副省长孙刚按下了标志着江西省农村信用社核心业务系统开通的按纽。
    就在见证成功的时刻,喜悦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然而,只有经历过那场“战役”的人们,才能真正正体会这一刻的幸福来得多么珍贵。
    也许洒过的汗水是他们通往成功之路的坚石,但战略的部署与策略的制定才是他们真正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
    

目标明确 客户至上

    “如何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信用社特殊的服务对象、特殊的组织结构和特殊的管理模式相结合,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肖四如告诉记者,在江西的实践中,一直明确的重要指导思想,就是必须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和系统创新的思路,使信息化的架构与经营管理模式相一致,并以手段创新为龙头,推动产品、服务、管理的系统创新,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信息化的效率。在各种可行的技术和管理方案中,努力追求安全性、先进性、适用性和经济性的统一。
    “以客户为中心是农村信用社最重要的经营理念。”肖四如认为,任何时候都要把满足客户需求,巩固客户的依存度,提高客户的贡献度,增强客户的真诚度,提高客户的满意度放在重要位置。面对客户对象、客户需求的不断变化,要随需而变。
    按照这样一种经营理念来指导信息化建设,从提出信息化需求,设计网络系统的应用架构,建立相应的技术模式,都应该考虑到满足客户变化的灵活性。信息化的目的是为了更便捷、准确地解决业务发展中信息处理的手段问题,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要求设计信息系统时,把客户信息作为整个信息系统中最基础、最核心的信息。
    基于此,他提出了“追求安全性、先进性、适应性、经济性的统一”。肖四如认为,不仅系统的硬件具有高度安全性,主机设备、网络设备、终端设备和软件都应该是安全可靠的。还要在相应的工程组织、运行管理方面实现安全性。先进性就是要追求使用先进的硬件系统,最大限度地采用当今IT技术的成熟成果。适用性就是要把现代金融信息化的规律,与农村金融的实际结合起来。在选择方案时要考虑经济性,包括硬件和软件,不仅要考虑建设开发中的问题,还要考虑今后使用的经济性,还要考虑今后功能扩展时的经济性。

“三级四层” 因地制宜

    全省联网在网络结构上有至少三种模式,省中心、地市中心、网点的二级三层模式;省中心、县级联社、网点的二级三层模式;省中心、地市中心、县级联社、网点的三级四层模式等等,这几种模式都有各自的特点,二级三层模式既有汇聚点相对较少、网络半径小的优点,又有线路费用高、建设难度大、维护难度大等缺点。
结合江西省农村信用社的特点和全省数据大集中的要求,最终采用了结合上述几种模式的“三级四层”混合模式。
    取消了南昌市中心和其他地市所在地的联社中心,部分减少了网络半径,提高了网络的可靠性;大多数网点都是通过县级联社的汇聚,然后通过市中心的汇聚与省中心互连,只有部分网点直接接入市中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合理分担数据传输处理的压力,不易形成网络带宽瓶颈;通讯线路申请多为区内申请,减少了部分线路投入,使通讯线路费用大大降低。省中心作为网络结构的核心节点(层),主要实现与各市中心的连接,并进行高速、优化的数据传输;市中心作为数据传输的中间汇聚节点(层),主要联结各县联社和市区营业网点,进行路由汇聚(市中心设置在城区联社,减少了重复建设);县联社和营业网点作为接入节点(层),主要功能是将末端应用系统与汇聚层进行联结,设计重点是多业务接入能力。骨干网与县至网点采用不同通讯战略,使其在满足安全、高效的同时,降低使用成本。网点的业务数据经县级联社汇聚到地市中心(即城区联社),地市中心的网络设备自动地、实时地将数据转送到省中心;省中心接收到网点数据后,由主机系统自动地、实时地进行相关业务处理,在将处理结果及相关信息存储到主机的同时,把相关的反馈信息顺原路径发送回起始网点。
    在省联社、设区市办事处和各县市区联社、合作银行,为自身管理需要设立各自的局域网。局域网与全省管理信息系统的主干网连结,同时与业务系统分离运行,以最大限度避免干扰。为了从业务系统获取必要的管理信息,省中心建立数据采集平台,建立业务系统和管理系统的信息联系。

安全第一 防患未然

    “信息化对农信社而言,是机遇更是挑战。数据大集中可以为我们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但也同时带来了更大的系统运行风险。”肖四如对这一点有着清醒的认识。
    肖四如认为,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涵盖农村信用社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体系,用以规范、指导和管理农村信用社信息化建设中所有安全方案设计、工程项目的实施以及各种安全操作制度的建立,指挥、调度、协调各方面力量共同维护信息系统安全,加强计算机安全管理和运行维护管理,保障系统的稳定运行,防范和化解现代金融风险,实现有效的信息安全管理,已成为我们在完成数据大集中工程后所面临的紧迫任务。
    肖四如提出,数据大集中后,首先要建立信息安全管理的组织机构,负责有关农村信用社信息系统安全的决策、执行、检查、管理等工作。在省联社成立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委员会,统一规划和管理信息系统安全工作;在市、县二级机构成立信息系统安全保护领导小组,负责贯彻执行有关全省农村信用社信息系统的安全策略,协调信息系统安全的实施;在各部门、各单位设立信息资产责任人、安全管理专员和安全检查员,使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在组织上得到保证。
    与此同时,同样迫切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安全与管理规范体系,指导全省农村信用社信息系统安全工作的开展,使其符合国际、国内金融机构的有关安全标准和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信息系统的安全需求和目标,制定整体信息安全建设规划,统一安全架构、安全标准、安全措施和安全监督管理;明确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检测、应急恢复等工作的安全指标和安全原则,以及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处理办法;对与科技系统合作的各类组织、承包商和服务供应商提出相关的安全约束和要求;保护信息系统和信息资产的安全,使信息系统的数据具有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和抗抵赖性。
    江西省农信社制定了有关信息系统设备和环境、网络通信、软件开发、操作与维护、项目工程、监督审计、密码管理、访问控制、人员管理、数据管理、数据存储和灾难备份等安全管理制度,使信息系统每个环节、每个操作都有章可循,都烙上安全防范的印记,最大限度地降低运行风险,保障信息系统安全平稳运行。
    “要整合多种安全技术手段,如入侵检测、漏洞扫描、系统审计等进行系统运行风险分析,建立网络中心运行维护管理评价体系,第一时间掌握系统运行情况,为运维管理提供依据,保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肖四如认为,要建立系统运行应急机制,应急方案在经过安全管理委员会认可和批准后,应明确各相关人员的责任与分工、明确应急程序,形成一致性的操作流程,并不定期进行演练,让员工充分熟悉操作步骤,以备不时之需,防患于未然。

[稿件来源:《中华合作时报·合作金融》2006年第1938期H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