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揭黑幕!旅游四大低价陷阱



  一个在业内人士看来不祥的阴影正向旅游市场袭来———“低价劣质”现象层出不穷,低价线路投诉激增。以至于业内人士惊呼:旅游市场上的“低价陷阱”,很可能将整个行业带上一条可怕的不归之路。 

  针对旅游市场上一些害群之马坑骗游客的恶劣行径,

language="JavaScript" src="http://ad2.qianlong.com/cgi-bin/script?acc=1BCDEF2895&spc=181&width=300&height=300" type="text/javascript">
我们在业内人士的帮助下开始对“低价陷阱”进行调查。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旅游市场上至少存在4种“低价陷阱”。 

  陷阱1:价格陷阱

  现在我们的案头摆着的是某旅行社的“海南四天三晚豪华团”的报价单。其“同行报价”为700元/人。其交通工具为飞机往返,陆上交通工具为空调旅游车。住宿为三星标准酒店。饮食标准为40/人/天。业内人士告诉我们,其它费用暂且不计,仅机票一项就占去了560元。剩下才140元。也就是说,在海南的吃、住、行、游,全靠这140元支撑。

  其余的费用从何而来?业内人士告诉我们,“陷阱”就在“报价单”所列“标准”的第5项:“行程中所列景点门票全部自理”。

  我们来看看他们是如何让游客“自理”门票的。东山岭收38元(实为免费),博鳖水城收50元(旅行社价为12元),热带植物园收25元(旅行社价为1元),印尼村收35元(旅行社价为1元),南湾猴岛收68元(旅行社价为36元),西岛乐园收90元(旅行社价为50元)……这位业内人士计算了一下,这一趟旅游,“行程中所列景点”由游客“自理”的门票费用为454元,但旅行社实际门票支出为180元,而游客一下飞机,旅行社便向他们每位收取了500元的门票费。

  陷阱2:标准陷阱

  业内人士指出,这些制造“低价陷阱”的旅行社的另一种手法就是“标准陷阱”。所谓“标准陷阱”就是通过广告公布低价高标准,向游客作出十分诱人的承诺。但另一方面,又有意降低广告承诺的标准和地接社签订合同。这样,当游客进入旅游行程时便发现严重的货不对版,于是和地接社发生冲突。冲突一旦发生,组团社随即以质量问题拒付、克刂扣或拖欠地接费用。据业内人士称,广州有的旅行社用这种方式套取了数以千万元计的地接费,引起了大量的质量投诉和债务官司。甚至使一些地接社破产关门。这些坠入“陷阱”的旅行社大多是内地的小旅行社的新社。“陷阱”的制造者利用这些旅行社不了解情况或急于揽客的心理,故意设置陷阱。

    陷阱3:行程陷阱

  如果说“标准陷阱”是组团社以游客和地接社为目标,故意设置陷阱的话,那么,“行程陷阱”则是组团社和地接社联手设置陷阱坑骗游客。“行程陷阱”的运作方式是,由组团社在旅游行程表中设置一、二个无法成行的旅游线路,这种实际上无法成行的线路,一般游客在行程表上,尤其是在旅游广告上轻易发现不了的。进入旅游地以后,地接社便以各种理由更改行程,或带游客就近游览,有的干脆就让游客就地逛街。业内人士指出,“行程陷阱”由组团社和地接社联手制造,以偷工减料的手法,减少景点数量,降低出游质量,达到拉高利润点子的目的。据业内人士称,这种陷阱一般都设在行程较远,人们不大熟悉的旅游区。

  陷阱4:飞机陷阱

  飞机目前已成为旅游的主要交通工具。随着我国航空业的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航空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不同的航空公司、不同的航班,不同的机型等,有不同的票价,存在相当大的票价差。这些制造“低价陷阱”的旅行社利用目前航空市场信息严重不对称的特点,在航班、机型上做手脚。上文提到的那些“贵宾”们,事先并不知道旅行社会让他们乘坐国内民航已经淘汰了的图-154型飞机。根据业内人士的指点,我们发现,某旅行社的桂林阳朔之行,飞机抵达桂林,再转道阳朔,已是华灯初上,游客只能夜逛西街。第二天,导游又把大家带到别的地方去了。旅行社利用航班设置陷阱,用偷工减料的手法,以牺牲游客的阳朔之行,节省费用,赚取利润。

  黑导出没 黑车横行

  广东省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执法小组进行的突击检查发现,低价团有诸多“猫腻”。广州烈士陵园和东峻广场,这里是广州短线游的两个主要接客点。每到周末,这里便聚集着大量各类旅行社的旅游大巴,带着游客进行一日游或两日游。检查的结果让人大吃一惊,在被抽查的近10辆旅游车中,无旅游包车牌的就有6辆,检查还发现,一部分导游没有导游证,有的甚至只是穿上一件旅行社的广告衫,就冒充导游。

  执法检查人员还发现,这些兜售“低价劣质”旅游产品的旅行社大都会采取不正当的经营手法,如采用无证导游,或是让一些实习学生充当导游;租用没有旅游牌照的社会车辆,或单位车辆;把游客带到一些不用门票的景点,如一些文化广场、免费公园等;有的则多带游客去购物点、茶叶店,以收取回扣。

  淘汰飞机坑骗游客

 广州市某旅行社曾组织一个“山东大连7天游高级贵宾团”,让这批“贵宾”们领略了一次也许他们此生难忘的“高级”享受:

  ———“贵宾”们所乘坐的飞机是国内民航已经淘汰了的图-154型飞机。更不可思议的是,机上没有任何人提醒旅客关闭手机或其它可能干扰飞机飞行的电子产品。据游客反映,这种飞机的顶部还不断地有水滴下来。

  ———“贵宾”们所下榻的四星级酒店,走进房间,里面又臭又潮,晾衣架已经发霉。有的房间的抽水马桶也不通。一位游客反映,她所住房间的浴室竟然漏水,冲凉时只好打着伞。

  ———“贵宾”们餐食,据称是又硬又冷的饭菜,每人46元一天的用餐标准,端上来的竟没有一个荤菜……

  危害 全行业一旦卷入低价怪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低价产品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数年前,广州旅游市场上的几家知名大社并没有理会所谓的低价问题,依然故我地坚持着他们的优质优价路线。但是后来,他们渐渐地发现,他们原有的地盘在急剧缩小。游客们一方面义愤填膺地进行投诉,另一方面又义无反顾地投向了低价的怀抱。于是,一向坚持优质优价的大社们也只好低下高贵的头,向低价俯首称臣,旅游全行业被卷入了低价的怪圈之中。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有社会责任和社会良知的旅行社,会努力做到价质相符。但也有一些旅行社则通过向市场兜售“低价劣质”的旅游产品,制造“低价陷阱”损害游客消费权益,获取利润,扩大市场占有。

  按照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的说法,目前我国的生产过剩是一种相对过剩、结构性过剩。邱认为,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二产业中主要是部分制造业生产过剩与第一、第三产业短缺并存,传统产业在低水平上饱和与支柱产业和一些新兴产业发展不足并存。如果我们认同邱的说法,那么,属于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旅游业目前应该仍处于短缺和发展不足阶段。由此推论,目前旅游市场上弥漫着的“低价劣质”阴霾,都是“低价陷阱”在惹事生非。难怪旅游业内的一些有识之士对“低价陷阱”现象痛心疾首,他们说,这将使全行业被迫卷入低价恶性竞争的怪圈,造成了旅游业微利时代的提前到来,一些旅行社也将因此走上一条不归之路。

  会令全行业陷入诚信危机

  业内人士认为,“低价陷阱”现象对旅游市场和旅游业的另一个方面的危害就是使全行业陷入诚信危机。

  这种诚信危机一方面表现在旅游市场的供需关系上。在供需关系上旅游业的诚信问题,并非今日始。在我国,旅游业仍是一个新兴服务性产业,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仍在一种探索过程中,管理体制、管理法规和市场游戏规则仍不完善。所以,旅游业的诚信问题曾一度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业内的高度重视。

 这种诚信危机的另一方面则表现在旅游业内部的交易关系上。比如,组团社和地接社的结算问题。按正常交易,地接费用的给付确有一个时间差。这个时间差要靠双方的信用或诚信来维系。但现在这种信用或诚信却由于“低价陷阱”而受到破坏。一些无良旅行社故意制造“低价陷阱”,以此拖欠、克刂扣甚至拒付地接和其它费用。由此造成旅行社业在内部交易关系上在信用链断裂,引发大量的旅游投诉和法律纠纷。这种状况如任其泛滥,对整个旅行社业来说,将是灾难性的后果。据业内人士透露,广州已有一批旅行社将因此陷入灭顶之灾。

  整治 依法整治

  我们发现,“依法治理”是一个永远正确的说法,但一旦进入操作层面,却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比如,依法治理的先决条件就是对某事进行法律认定,确定其是合法还是违法。但是,至少在我们的这次调查中,在我们所接触的范围内,没有人能说清楚“低价经营”和“低价陷阱”的本质区别。又比如“低于成本推销”问题,企业千差万别,产品千奇百怪,经营手法五花八门,该如何核定最低成本线,由谁来划定,都成为问题。物价部门的人士说:我们真的没有这本事。更何况,到目前为止国家还没有出台一部《旅游法》。所以业内人士呼吁,《旅游法》应该尽早出台。

  行业自律

  事实上,即便是《旅游法》出台了,相关法规也完善了,面对一个庞大的市场和一个涉及面广泛的行业,政府不可能进行直接全面管理,因为谁也支付不起这样一笔庞大的管理费用。

  常言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对“低价陷阱”,只有行业内才真正知根知底。因此,只有行业内部治理,才可能真正对症下药,并收药到病除之效。所以整治“低价陷阱”我们主张“行业自律”。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自律,即企业经营行为自我规范,不仅自己不设“低价陷阱”,而且要坚决抵制“低价陷阱”。二是行业自治。“低价陷阱”如任其泛滥,必成行业性灾难,危及行业生存,全行业必须群起讨伐而诛杀之。因此,我们也一直在呼吁行业协会走出传统体制,按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能真正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服务,制定行业规划,规范待业行为,进行行业自治的行业协会。只有这种旅游业内部的利益共同体,才可能与法律整治、行政管制结合起来,根治包括“低价陷阱”在内的行业内的种种劣迹,将各类害群之马从行业中永远驱逐出去,确保行业的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