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都受困于经济爱国主义


上周末,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络版刊登一篇社论《美国应抛弃经济爱国主义》,大意是说美国应摒弃在外资并购方面的保护主义的做法。几天后华尔街日报也刊登一篇文章,题为《中美同病保护主义是本难念的经》,文章说的是中国国内有关外资并购中国国有企业(包括国有银行的股份)的最新一轮争论。

金融时报的社论说:鉴于一些参议员正着手全面加大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对所有外资收购的审查力度,华尔街的重量级人物和英国政府已提出抱怨。……美国17家大型金融机构的主管最近联名致信参议院银行委员会警告称,该委员会修订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审查规则的计划,可能会“对外资造成冷却效应”,并可能招致美国贸易伙伴的报复。与此同时,英国贸易与工业大臣艾伦·约翰逊(Alan Johnson)昨日也警告称,在美国对其他国家的保护主义措施严厉谴责之际,加大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对外资的审查力度,将令美国背上虚伪的骂名。他表示:“你不可能在客场比赛实行一套规则,在主场却有另外一套规则。” 

    华尔街日报的文章说,“中国的争论又恰逢美国保护主义势力的抬头,后者形成的部分原因在于美国人对中国势力日渐扩大的重重担忧。去年,中国国有的中海石油(CNOOC Corp.)被迫放弃了对美国加州联合石油公司(Unocal Corp.)的收购计划,就是因为遭遇了美国国内强大的政治压力。最近,美国国会的议员们一直在批评中国拒不让人民币迅速足量升值,导致大量廉价中国产品涌入美国市场,加剧了两国间的贸易失衡状况。”

    我觉得,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一点不仅中国的许多学者认同,最近美国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同。其中不仅有一向对中国比较“友好”的斯蒂芬·罗奇,还有在中美贸易问题上说话比较谨慎的斯蒂格利茨。当然,与中国经济关系密切的企业界人士态度更明确。那么中国是否存在华尔街日报所说的保护主义?美国人当然是认为中国有保护主义的,中国国内学者态度似变得含糊了(与入世前后那几年相比)。我觉得,这种含糊本身就表明保护主义在国内也有抬头。或者换句话说,学者从前些年比较猛烈地批评政府不符合市场经济一般原则(许多时候体现为WTO规则)的行为,变为目前不再批评仍然大量存在的政府对经济生活的不当干预,有着深刻的社会心理基础。风向变了,督促政府遵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的规范市场经济规则不再时髦,“经济爱国主义”却开始大行其道。

    风向是怎么变的?我隐隐约约觉得,与这一段时间的有关改革的争论有关。不管人们的初衷如何,客观上,反对改革的人已经成功地利用了公众对改革不满的心理,实质性地阻滞了中国改革的进程。说把洗澡水与孩子一起泼掉似乎过了些,但性质接近。更重要的,一种批判改革光荣、为改革辩护可耻的社会氛围出现了。而经济爱国主义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变得风行的。

    中国和美国似乎都在受困于经济爱国主义。美国出现保护主义思潮与美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有关,与其经济结构的变化有关,与美国国内政治(党派斗争)有关,我个人认为很容易理解。他在一般工业品的贸易中竞争力下降了嘛,当然想保护。中国出现保护主义思潮有些不可理解。中国刚刚成为世界工厂,工业品贸易的竞争力正盛,正需要高举自由贸易的大旗挺进世界市场,怎么也要学美国搞保护主义?外资收购几家国有骨干企业真有那么可怕?收购一点银行股份真有那么可怕?又不是军工企业,又不是战略资源企业,外国人愿意买,只要价钱合适,咋就不能卖?卖几家企业就影响经济安全,任其像冰棍一样化掉或者在竞争中死掉连棺材钱都收不回来就保证了经济安全?

    如果说美国受困于国内的经济爱国主义,中国则是既受困于国内,也受困于欧美的经济爱国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