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三套车”


改革“三套车”

吴敬琏、厉以宁、张维迎等人代表新自由D。主流就自封邓派。他们从不向着GCD说话。 吴、厉、张踩几次红地毯,上几趟央视,足见有些得意了。2006年2月27日大年三十前,华尔街电讯送来喜报“十大华人经济学家”的榜单近日出炉张五常、钱颖一、郎咸平、林毅夫、邹恒甫、吴敬琏、张维迎、李稻葵、陈志武、田国强。十人中,就吴一人是中国土造的。这喜报恰恰成了吴的厄号。

吴市场是改革大师?

吴敬琏,经济学家,1930年1月24日生于江苏南京市。195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系。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上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中国国际金融公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石油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中国联通独立董事等职。吴喜欢捷克新闻记者伏契克的话:“人们,我是爱你们的,你们可要警惕啊。”

吴从年青时就是小人投机,文革时学部批孙冶方、顾准时,吴敬琏就和刘国光就抓紧机会跳出,在批斗会打棍子,扣帽子。他们当时年青又是学部的造反派。一想吴细声细气娘娘腔,开批斗会上是别有特色的。吴敬琏先生在毛泽东时代装极左,在邓小平时代主张极右,还时不时装一把社会良心。

第一个跟吴过招是方兴东,在1999年时,是吴说当心网络是泡沫,不过作用不大,吴依旧如日中天。第二个批吴的就是邓聿文,2001年在吴最火时,报刊没人敢发,他就帖在网上。对吴经济学家的良心发难,说吴是新兴中产阶层的代表,至少不是弱势群体的代表。股民,卷商就没少骂他。第三个批吴就是郑恩富,说吴嫌贫爱富。韩德强,巫继学,韩强,若干人等都上来了,到2006年网民也一起上了。

吴在中国经济50人论坛道出改革四种缺陷,吴老在呐喊:一些传统社会主义体制的“老禁卫军”,利用大众对我国社会现状的不满情绪,和学界人士对改革和发展中一些问题的正当质疑,重新提出十几年前已经提出过的取消计划经济,实行市场化就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命题。枪口直指“老禁卫军”,“老禁卫军”是谁?让人们去意会,就是他的同门兄弟刘国光,刘国光在2005年7月为马列主义在中国边缘化鸣过不平。我对吴评价四个字:“心曲幽深”。吴不仅心曲幽深,还心理阴暗,功力、道法都极深。

两会期间“人民网”上批吴贴子最多,批张维迎第二多,批林毅夫第三近来,风云突变,中国的经济专家在民间舆论上总是不太受欢迎。似乎只要厉以宁一开口,全国人民都笑了;只要张维迎在网上一露脸,立马会被唾沫淹没。许多经济专家实实在在变成了处处挨拍的砖家2006年两会对吴敬琏可是他的受难日,也开始胡说八道起来,吴说过要警惕既得利益者和穷人结盟反对改革这样的“盛世危言”,说郞咸平“捣糨糊”,说网民“捣糨糊”。网民点到吴老的私处,他是国企独董为利益集团服务,一小心“走火”了,独董叫吴老特恼火了。网民们群起攻之把他当成改革罪人,把对社会一切不満、不公的愤怒全发泄在吴身上,骂名人草民能象过节一样的高兴,直到两会开完,网民一路追杀,在网上吴老已经变成“中国十大恶人”了,张五常,吴敬链,张维迎,厉以宁,马立诚,袁伟时,刘吉,龙应台,陈水扁,李登辉。有点意思了,吴老已经跟老扁挂上钩。吴市场就变味了,“误市场”,张维迎已经变成“张伪蝇”。虚拟跟真实撞了车。两会后吴和张不论怎么表白,都挨到网络轮番轰炸,几乎是众人皆曰可杀,吴还到处解释,越解释越糟。

 

厉股份的还乡团又回来了

厉先生最担心的几个问题都很真心,他很担心平民的仇富心态,最不肯保险的穷人最担心失火一样真实,老百姓日子没法过了,难免就有威胁富人的想法。厉以宁先生最了解富人的心态:万万不能给穷人的生存利益让步去交纳维持社会稳定的“保险费”的,因此得另想办法,为此厉以宁先是提出老大老二论,说一个家子也是有分配不均的问题的,老二难免要穿老大的旧衣服,一个社会怎么能够那么平均呢?他说富人和穷人原来都是一家子,分配上的小小差别不过就是老大和老二的不同。厉教授说:下岗又有什么可怕呢?50年代的知识分子我们还不照样上山下乡。农村的天地最广大 ,可以下到农村之中,租田地搞农业生产,解放农民需要下岗工人一起努力,这也是一条道。中国经济学家在道德上的自残和弱智,已不第一次了,但是,要是怀着阶级仇恨,就得另当别论了。

厉先生说片汤话站着说话不腰痛,当年的右派生生要报复工农。记仇记了49年,快半个世纪了。果然,还乡团得着机会就反攻倒算,“我胡汉三又回来了!!!”厉以宁是被网络废的比较早,2003年一篇揭发厉以宁儿子办公司财务报表在网上流传,看来是内部人反水干的,专业会计做的,厉以宁自此老实多了。

   

维迎引火自焚

张维迎:男,现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经济学教授,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研究所所长,兼任牛津大学现代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维迎1959年生于陕西省吴堡县;1982年获西北大学经济系学士学位,1984年获硕士学位;同年,进入国家体改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从事改革理论和政策研究,工作期间,在国家级杂志上发表数十篇有广泛影响的论文,是国内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证双轨制价格改革思路的学者;1990年9月入牛津大学读书,师从著名经济学家、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James Mirrlees 和产业组织经济学家Donald Hay,主攻产业组织和企业理论以及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1992年获经济学硕士学位,其硕士论文获1992年牛津大学经济学研究生最佳论文奖,1994年获博士学位;1994年8月回国到北京大学工作,主要从事企业理论和中国企业改革的研究,并从事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普及教育。 

张教授清楚地说了:中国的饭肯定是不够大家吃的,有人往饭里面吐唾沫,有人嫌脏不吃,这样才能让一部分吃饱,“少数人富起来的条件是多数人穷下去”。“冰棍论”就更荒堂。国有资产就象阳光下冰棍总是融化的,还不如拍卖给个人。

张大师奇谈怪论用陕西话讲:“婆姨不生娃怨炕头。”多年来对张的争议就没断过,抨击张的火力是越来越猛。

现代版邹容

2004年北大课堂上,周之金一个20岁旁听生向张教授发难,向厉教授发难,质疑张氏《产权论》,随后又向中央写信反映情况。周之金在20042006年,接连几次在北大的课堂上掀起波澜。他提出质疑的都是些大名鼎鼎的人物:张维迎、厉以宁。这些对于中国的意义颇有些象当年的康梁那样生猛。 和所有青年一样,只有20岁的周之金在北大热切寻求着通向社会门径的道路, 但是遗憾的是,在这样的地方,他并没有去找到他的良师。对于这位喜欢坐在图书馆里,向中央领导人写信的年轻人来说,至于在北大的课堂上留给他的作业就一件:批判他们。他想要批判的全是大名人,正好是在中国社会转型期希望能够做民众英雄。周之金所作的事情和唐吉柯德很相似,他拼命冲向这大人物,你们不能这么说!你们不能这样做!事实上,没有人把一个毛孩子的话当真。

把权威踩在脚下并不能证明你就是一个精英,2004年底,刚到北京大学旁听还不到半年的周之金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20041230日,周之金在人民网强国论坛化名金之周发文《侧面看张维迎所鼓吹和 推行的产权改革的真实本质》,反对张维迎关于国企产权改革的一些说法,一石激起千层浪,网上各种声音雀起。

2005131日,周之金再次发帖《张维迎,请给国人一个交代》。19岁的周之金在课堂上质疑张维迎,质疑厉以宁,在北大掀起了很大的新浪潮20岁,他再次上书中央,在人民网上发表了一篇《重提马克思主义错了吗?》甚至将刘国光都牵进来了。截至到周17岁时,他总共写出20多封信,有3封是写给同学的,其它全写给党中央的。满脸惊异的的邮递员叔叔盯着14岁的孩子,一封封寄交党中央的信。邮局的成年人惊异的盯着这个孩子说:你还是要回去好好吧。没说“学习”两字,敢给党中央写信的小孩还用学习吗?

中国经济专家曾是披过光环的,想当年,“吴市场”、“厉股份”等一批称号,欣起多少人的景仰目光。经济学也因之成为显学,一时间大有舍我其谁的“王者霸气”。从2000年开始的CCTV中国经济人物年度评选来看,吴敬琏先生首届便成为最具人气的中国经济年度人物。2001年吴老又因“经济学家良心”赢得了无数民众的良心,再度当选并获年度人物大奖。那句“心系国家、情牵百姓”的颁奖词,还有那句“嘴对着领袖耳朵,脚站在百姓中间”的央视评价,是多么让人感动。2002年经济学界再接再厉,“坚持真理”的刘姝威和“鼓吹诚信”的张维迎两位教授双双入选。2003年,“用双脚做学问”的“三农”专家温铁军教授顺利入围。可惜,风光很快不再。2004年随着圈子内部的公开分裂,追捧经济学的热度陡然降温,人心散了,显学黯然了。来的容易,去得快。

两会间,张教授越发变得胡说八道起来,越发变得丧失理性,据线人举报:他在装糊塗,说反话那!他把大火引向正在争论改革焦点,一,贪官,二,二极分化,不惜玩火自焚。打住!莫不他想当“肉弹”,莫不是他选择时机自我爆炸……以触发利益受损者对改革不満的TNT,促成催毁改革之大业。要果真如此,那就太可怕了,教授有当人贩子的,教授有受性贿赂,教授有当门客的。教授成了恐怖分子?那就不仅仅是人品小问题。那会是中国大灾大难。“种龙种,收跳蚤”

需要强调的是:孙立平在社会评论深得大多人的认同,孙在说过去时。杨帆对改革评议获少许的人认同,杨在说现在时。唯独张维迎说和做,并引发网民强攻是未来时,这就特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