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的新生存方式


一、没有什么用处的求职简历

历史又在重演,这几天又因为面试的事情,而不胜其苦——每一次招聘,我们的人事部门都收到大量的简历,求职者在简历中大多将自己描述得很优秀:有丰富的行业经验、沟通能力强、执行力强、善于承担压力...等等,仔细看一看,求职者的简历事实上是应聘单位“招聘启事”的复制版——比如:应聘单位的“招聘启事”上如果要求“应聘人”沟通能力强,那么,这个人送过来的“简历”上一定写着“本人有较强的沟通能力”。真是哭笑不得!

通过简历,斟选出了面试候选人。而一到面试的时候,发现很多人根本不是简历上所说的那么回事。求职者、面试者,大家都在浪费时间!!可见,如果想了解一个人,简历是一种极不准确的方式。时间、金钱都浪费了!

英文里有一个词叫“Track Reord”,指一个人的职业记录:过去若干年内的都做过什么?如何做的?都说过什么?如何说的?可能不会100%地准确了解一个人,但也大致有一个基本的认识。通过的“Track Record”,对于一个求职者(或者潜在的合作者、客户、供应商...等各种角色)的65%~75%的理解应当可以呈现出来。

一位在国内著名企业任职的朋友,在公司负责人事工作。他说:他们招人已经不看简历了,只看求职者的博客日志。他还说:“如果每个公司招聘都只看博客日志,招聘准确性的情况会好得多”

二、职业日志的解决之道

了解一个人,职业化的网络日志可以提供一个比较好的方式——几十篇的职业日志,比一两页纸的简历,更能说明问题。加上社交圈里朋友的交流、和评价,加上个人对于行业里各种事件的评价等等互动性的评估。

如果说“专栏文章”是知识的展示,“职业日志”更多是经验和性格的展示。中国有句古话叫“文如其人”,大量的个人文字更能够比较真实地展示一个人的全貌。

这不太容易——写就一个人的比较全面的职业日志,比起抄袭一篇求职的个人简介,需要更长的时间,但却是一种更准确的自我展示的方式——有价值的东西,都是有成本的、而没有什么成本的东西,也往往没什么价值,这是经济学的常识。无论对于求职者和面试人、或各种可能的合方双方等角色,都将是更经济、有效的方式。

三、真实的网络生存方式

都说网络是虚拟的,那是十年前互联网初创时期的生态,但如果如尼格罗庞蒂所预言的:“数字化生存”将成为一种现实的话(现在已经越来越肯定了),网络一定不全是虚拟的——而应当是:该虚拟的地方虚拟、该真实的地方真实。我不能够想象“纯虚拟”的互联网络能够造就电子商务、能够造就网络经济。

企业是这样,个人呢?企业经营电子商务,需要诚信、需要真实的信息披露;个人的网络生存方式就是虚假的吗?答案可能也很简单,看一个人想在网络上做什么?——一个人在网络上能够做的事情很多,因此有时候你是虚拟的、有时候你是真实的。

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看,个人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有人甚至说web2.0就是个人的时代。而如果“数字化生存”是即将到来的现实的话,即便一个人在网络上有“多个的人格身份”,那么,真实的那个“人格身份”是一定要有的一种生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