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期货是金融市场体系重要的一环,离开金融期货金融市场失去了风险控制的能力。早在2000年管理层就考虑推出股指期货的可能性,但是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期货管理条例从立法上就限制了金融期货的推出)该项工作仅停留在研究阶段。现在随着各方面条件的成熟,推出金融期货水到渠成,期货业是否准备好迎接金融期货的到来。
下面是在和讯网看到相关文章,主要是从期货公司的经营创新谈如何发展期货业务。
<<以金融期货品种的上市为契机开展创新经营>>作者郭智勇 2005年的期货经纪行业的全行业亏损在心理上给期货经纪公司的高级管理者以沉重的心理打击。许多人经历了15年的艰苦奋斗和忍辱负重为这个行业奉献了最好的人生时光之后仍然看不到光明的前途后有感而发,期货行业到底问题在哪里?从宏观来看,期货经纪行业在国家的金融体系中仍然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领域;从投资领域来看,在许多的投资者心目中还是谈期色变,期货投资仍然是离大众非常遥远的投资工具;从行业的总体规模来看,全行业的保证金加起来还不如一家中大型证券公司的保证金。全行业180多家公司,绝大部分的注册资本都是3000万元,实力小,难以支撑企业的长期发展规划。在这种背景下,期货公司的发展当然面临非常严峻的局面。
从世界期货发展史来看,期货行业是在金融衍生品出现以后才真正融入全球金融体系当中,并被各种投资基金,特别是对冲基金作为工具广泛使用而迅速发展起来。所以在目前的中国,金融衍生品没有出现,对冲基金难觅踪迹的形势下,一厢情愿的希望中国的期货行业与国外同行相提并论,是行业内部对行业定位的一个误区。
进入2006年,对期货行业最大的一个利好就是国务院批准筹建金融衍生品交易所,这表明金融衍生产品在不远的将来将进入中国的期货市场,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机遇摆在我们期货从业人员的面前。我认为2006年期货经纪公司的经营要围绕如何做好金融衍生品市场,迎接期货行业真正的大发展来开展创新工作,过去集中在商品期货上的资源要转移到金融衍生品上面来,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当中国的国债期货、股指期货、股票期货开始逐步上市的时候,就是中国期货行业真正进入繁荣发展的时期。而这时候痴情守候了15年的老期货人如果不创新,很可能就要中途下车了。
首先,从思想上我认为要对期货公司进行准确的定位,期货公司将来在金融市场是一个什么角色?国九条笼统的把期货公司定位为金融企业,但是和银行、证券、信托、基金、保险等金融机构相比,期货公司如何具体定位,使之与其他金融机构和谐共存,优势互补呢?我认为期货公司就是一个混业经营的金融财团的一个分支。目前我国金融机构有混业经营的趋势,部分证券公司已经开始把期货公司收购下来作为将来金融衍生品期货交易的平台。没有被收购的期货公司有以下选择,一是专业化经营商品期货,打造商品期货的专业品牌,基本不介入金融期货;二是与其他期货公司合并,形成规模优势与证券公司抗衡;三是等待与外资合资,成为国外金融机构在中国的一个操作平台;四是转化为IB,成为其他期货公司的合作伙伴;五是退出期货市场。
目前证券公司在收购期货公司时候关注的是收购的成本,对期货公司的价值认定只是一个壳的价值,在证券公司的高层眼里,原有期货公司的品牌、人力资源、经营模式、市场渠道、客户资源统统没有价值,虽然这不一定准确,但是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许多期货公司的真实情况,在中国许多期货公司就是几个人就支起一家公司,人一走这家公司就是一个空壳的现象比比皆是。
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通过创新经营,打造期货公司的附加值,形成与强大的竞争对手展开竞争是实力,是我们创新的目的。
为了具备与证券公司或者国际金融财团竞争的基本条件,现有的期货公司首先必须观念创新,打破门户之见,采取开放合作的态度,通过整合和兼并重组等方式,迅速在实力上发展壮大,打造出一批注册资金在5亿以上,管理客户资金在50亿以上(金融衍生品上市以后),市场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的巨舰型期货公司。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经受住压力和挑战,才能有较充分的资源与其他金融机构开展竞争,才能增强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和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其次,要准确定位期货公司的角色。要把期货公司从一个提供交易通道服务的金融企业转变为为客户提供投资理财专业顾问服务的金融企业。
未来期货公司面对的投资者将是成熟的机构投资者或者是一些私募基金,它们需要的是全面的专业化的金融服务。目前中国期货公司自身还不具备这种资质和能力,因此期货公司的业务创新体现在期货公司的资源整合能力上面,即是否能够整合银行、证券、私募基金、保险等行业的资源,开展多赢合作,客户共享就显得极为关键,而要整合这些资源,首先前提就是期货公司必须自身具备较强的经济实力。
现阶段与银行合作,可以开展仓单质押业务和银期通业务,未来可以开展期货基金业务;与私募基金合作,可以开展融资和委托理财服务;与证券、保险公司合作,可以实现客户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受益;与IB合作,可以充当IB的交易通道平台;总之,为了打造为客户服务的全方位平台,在多赢的指导思想下整合各方面的金融服务平台,引导机构投资者入市,是未来期货公司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创新主要体现在能够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风险承受的情况,提供个性化的风险管理工具和不同级别的风险管理措施。比如对高端客户还可以提供低水平的保证金,还可以利用整合的资源为客户提供短期的融资服务,解决客户资金的流动性困难。
在市场开发模式方面的创新,主要体现在由过去的粗放经营向精细化经营转变。对现有客户精细化管理,就是要把现有客户进行适当的分类,比如,设立专门的贵宾客户俱乐部,对一定规模的资金以上的长期客户提供特殊的服务项目,比如每年进行一定的手续费折扣,免费提供研究报告和短信息服务,传统节日赠送礼物,生日问候,定期专门的回访,以及与其他机构提供一些折扣购物券或者优惠的理财服务等等,宗旨就是为了强化客户的忠诚度。还有,关注客户的交易盈亏状况,定期开展客户咨询培训工作,采取账户诊断等活泼互动的形式,提高客户的交易技巧和心理素质,提高客户的盈利率。此外,根据客户的要求,可以鼓励成立一些自发的兴趣组织,比如趋势研究小组,形态分析俱乐部,由公司的研发或者业务人员牵头引导,把一些爱好技术分析的客户吸引到一个个小的团队里面,通过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网上利用MSN或者QQ,网下周末聚会)的自发研讨和交流活动,凝聚客户,使崇尚技术分析的客户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家的感觉。对潜在客户,积极利用公司网站和网上交易平台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提供具有竞争力的手续费和合作投资理财模式,吸引异地的期货投资者,在运作过程中特别是要重视与各地的私募基金合作,开发当地市场。如果是券商背景的公司,则可以充分利用券商在全国的营业部网络,进行市场开发。通过上述方式,可以较快的速度占领空白的市场,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
在管理创新方面,主要从人才引进培养、团队分工协作两个方面开展工作。过去期货公司的待遇低,无法吸引高水平的人才加入这个行业,随着金融衍生品的上市,要对即将上市的衍生品开展前瞻性研究,这就需要引进和培养一批懂行的研发人员,能够从容应对新产品的上市;随着产品的越来越丰富,过去那种一个人就可以懂全部品种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这时候就需要细化分工,培养品种专家,我在日本期货公司考察期间就发现日本的期货公司的研发人员就是分工非常细,几乎是每个人只关心自己分工的某一个交易所的某一个产品,其他的品种基本不过问或者公司也有规定不能打听。可见发达国家的期货公司内部的分工是非常严格和细致的,到这时候,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支撑一家公司,而是需要大家发挥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才能发挥出每个人的作用并形成合力。这应该也是中国期货公司未来发展的趋势。
总之,金融期货品种的上市将加快中国期货行业的整合和优胜劣汰的步伐,面临期货行业发展的历史机遇,只有创新,才能在这一次的残酷竞争中生存下来,迎接期货行业最辉煌的发展阶段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