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岗山农村改革产生的基础是农民没有吃,城市改革的基础是人们没有穿和用,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中国改革开放中,是社会所逼出来的。
李昌平的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社会真象,冲击了管理者高呼着伟大成就的声音时,反应却还是很小 ,随着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增加,随着农产品的减少而使真正的危险临来时,管理层才开始发现了农村。
这种发现还不足以让政府和经济学真正的去考虑农村,当城市在巨大的冲动投资下得到的结果不能消化时,并因投资产生的社会贫富分化成为问题时,才使经济学转向农村。
这就成就了中国的第一个最有可能成为诺贝尔奖的林毅夫,政府的经济学在新农村口号下使这位经济学家添辉,这种经济理论只能是在问题变得严重时才得到实施的过程, 使当时的李昌平递上了他对农村的认识后不得不退了出来。
在这种新农村的理论中,说好听的,这是工业对农业反哺,说实际的,是巨大的工业投资和巨大的城乡差距下,国民经济已不得不只能借助于农村市场的扩大来得到发展,通货紧缩对城市的经济运作已让危机产生。
“会不会真的出现通货紧缩?从严格的定义来看,今年9月份,我们已经是通货紧缩了,比我预期的还早。"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19日在"第二届中国商务发展论坛"上说。
而在通货紧缩下的危机也是林毅夫最清醒的,林毅夫指出,“对企业来说通货紧缩毕竟是一个不好的消息。因为通货紧缩物价不断下降,企业的利润就会下降,在2003年的时候,我们企业利润增长非常快,跟2002年相比增长40%,但是只要一碰到通货紧缩,盈利面大量下降,亏损面大量上升。这样企业就会出现破产,失业就会增加,银行呆坏账比例就会增加,
这是经济学的天意。人类只能是相互依存,宏观经济学容不得权力和权力下的宠爱,而在吴敬琏所说的是,"新农村建设的实质是什么?不是为了扩大内需,消化"过剩"的生产能力;也不是为了提振各地GDP的增长,显摆政绩;更不是虚与委蛇、走过场、挣面子。而是要让9亿农民享受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成果;享受到公共财政阳光的温暖。
要让9亿农民享受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成果;享受到公共财政阳光的温暖。这些话也实际是李昌平的初衷。然而我们是在扩大内需,消化"过剩"的生产能力和社会不满的呼声作动力下,才有这样的结果 ,至于不是为了提振各地GDP的增长,显摆政绩;不是虚与委蛇、走过场、挣面子这种要求中,已不是吴敬琏所提出后能解决的了,经济学如何参与解决这个中国改革中最艰难的问题。
经济学不能只是到了最后,才跟着社会潮流水到渠成来得到名誉,经济学应是象小岗山和李昌平一样勇于站出来高呼。这样的经济学才会得到社会承认 ,才有可能和诺贝尔奖真正有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