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不是生活在真空里


  学者不是生活在真空里

  记得前几年和一个检察官吃饭的时候,他说,我们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今日回想学术腐败问题,何尝不是如此。 

  学者与检察官--国家公职人员的职业特殊性给大家一种印象,好象他们个个必须客观、严谨、认真、秉公执法、不能抄袭、作假、徇私舞弊。诚然这种说法没有什么差错。但把它作为教条就有些言过其实。究竟现实与理论存在差距。 

  不论学者、国家公职人员、医生还是教师等等,除了职业、工作性质不同,他们和你我一样都不是 “不食人间烟火”。都是社会中人,都有“七情六欲”,都是有功利趋向,都需要住房、穿衣、吃饭。和大家没有什么不同。现在我们认为他们很高尚,一方面是其职业的“窗口”性质决定,另一方面就是人们认识上将之神圣化。因而当人们寄托的厚望得不到实现时,难免对他们表现出悲观、失望情绪。对公职人员腐败及其学术腐败问题的深恶痛绝也是基于这种原由。 

  现在腐败问题不只出在党政机关干部,一般人员及其记者、医生、教师等等行业也屡见不鲜。当我们分析学术的执有者--学者及其学术腐败时,往往由于主观因素忽视社会大环境--腐败民间基础的影响。好象学术腐败与社会环境无关,实则存在必然的联系;而且这种联系还非常紧密。 

  学者没有别的收入,他既不能利用权利贪污、受贿,也不能利用职权徇私。唯一的途径就是在学术上造假、舞弊,以获得社会地位与物质利益。说到底还是利益的趋势使之走上了“千夫指”的道路(这也是其他人无法回避的问题)。不过他不敢“横眉冷对”。 

  学术腐败与别的腐败还不同。学者的产品不但署实名而且从公布之日起就暴露于阳光之下,接受人们的检验。因此腐败被发现的可能性较大。但是侥幸心理依然使之踏上了危险道路。他一方面在享受腐败成果,另外还得担负由此可能造成的身败名裂。后果一般是得不偿失。就其“成功”的可能性与其他腐败现象比较而言。他的付出代价与收获不成正比。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但作为一个在社会环境中存在的个体,为了生存或者说为了更好的生活,他也不得不“请客吃饭”。在没有别的方式获取合法合理所得的情况下,铤而走险也是情由可原。 

  也许有些人认为,学者或者医生、教师的职业那么神圣、高尚,应该清贫、淡泊名利。那么哪个职业又不神圣呢?如果都这么做,还有什么腐败。关键在于大家几乎都不那么做,这才造成腐败的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所以,我们看待学术腐败时一定要综合社会腐败诸因素。不能单纯谴责学术腐败,而应该将社会腐败问题整体分析。学术腐败的产生基础在于社会即每个人,清除也是社会即每个人的义务。如果不想腐败继续蔓延的话。 

  200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