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油价成必然现象 2006全球原油敲响警钟


长期原油期货价格走高鉴于强劲的需求以及有限的供应(尤其是轻质原油供应),不少分析师上调了2005~2006年的原油预测价格。《世界经济展望》将基于期货市场价格的2005年和2006年的IMF平均石油现货价格分别修正至每桶54.23美元和61.75美元,该报告在4月份做出的预测值分别为46.50美元和43.75美元。预测价格的上调反映出一个不断趋同的观点,即近期的石油消费水平可能延续更长时间,并将对闲置产能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因此这可能放大外部供应冲击对价格造成的影响。虽然飓风卡特里娜对原油价格的影响可能不会长期持续,但这已经明显地增大了短期风险。另外,恐怖主义和中东地区的骚乱仍然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

  虽然价格的上涨压力依然存在,但原油消费何时对高油价做出反应是一个未知数。在20世纪70~80年代的石油危机时期,石油消费对高油价的反应相当滞后,只在高油价对进口商的经常项目造成切实影响及消费者的石油产品消费比例下降后,石油消费受到的影响才会显现出来。鉴于石油产品消费比例较低,在世界经济受到明显影响以及油价因此得到释放之前,高油价可能是一种必然现象。

  与原油价格的大幅上扬相比,长期原油期货价格在过去的两年里升幅显著。例如,从2003年开始,6年期原油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相关系数约为0.9,而在2000~2002年期间这一系数接近于零,当时的现货还在不断上涨。

  计量经济学证据显示,从2003年开始,现货价格的变化能够解释很大一部分长期期货价格运动的原因。近几年长期期货价格的波动幅度显著扩大。在2003年之前,长期期货合约的波动幅度非常小,2000~2002年期间,价格方差(变动率)只有0.05,而在2003年7月至2005年6月之间,价格方差为0.15。原油期货市场变得更令人难以捉摸,6年期期货合约的成交量达到1997~2005年期间平均值的330%。相比之下,短期合约的成交量涨幅为150%。

  成交量的大幅上升以及价格的剧烈波动促使一些分析师认为,投机者对这些市场价格的影响能力不断增加。一些分析师甚至认为,原油市场存在投机泡沫,尤其是期货市场。他们相信油价的上涨将传导至长期债券房地产等资产价格。

  虽然长期期货价格每天的变化很难加以解释,但过去两年的持续上涨却可以用实际的和已经发生变化的基本面因素解释,其中最为突出的有三点,分别是:(1)由于新兴国家(尤其是中国和印度)经济强劲增长,需求持续上升;(2)市场认为,非OPEC石油供应可能在未来5~10年达到最高,之后将持续下降以及当前的石油消费增长率;(3) 拥有丰富石油储备的国家的石油行业上游投资有限,这意味着,未来产能与不断上升的需求之间存在着矛盾。IEA称,虽然小型石油公司和一些石油出口商加大了投资,但大型石油公司和国家石油公司对高油价的反应通常较慢。国际大型石油公司的投资受到以下因素的限制:(1)在20世纪90年代这类公司的规模不断缩小;(2)石油出口国阻碍外商投资,一些石油出口国基本上不允许外资进入(例如沙特、墨西哥和科威特),另一些石油出口国采取监管制度来阻止外商投资(例如俄罗斯和委内瑞拉)。上述限制措施反映出国际石油公司和石油出口国的利益冲突。在目前的需求增长环境下,国家石油公司的投资显然不足。由于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产能过剩时期以及石油收入问题导致获得预算较困难(尤其是经过多年的油价低迷之后),这些国家石油公司通常对大幅增加石油行业上游的投资持谨慎态度。

  这种结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还能解释长期期货价格上涨的原因。过去两年的长期期货价格并不是均匀地跟随现货价格的上涨(从波峰到波谷),而是当现货价格下跌的时候,期货价格已经下跌了约1/3。这种棘轮效应(ratcheting effect)显示出石油市场短期价格下跌不会持续较长时间,未来的供需形势依然严峻。

  高油价对全球经济的影响目前产生了两个疑问:(1)为什么当前的原油价格上涨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较20世纪70年代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温和?(2)当价格日益受到预期影响时,高油价可能会产生何种影响?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原油价格高涨造成的影响反映出这样一个事实,即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当前原油价格上涨主要是因为消费显著增加,而不是供应受到外部因素冲击。其产生的结果是,油价上涨(尤其是2005年之前)扮演着自动稳定器的角色,即导致强劲增长的全球经济出现放缓,而并没有促使在相同全球产出的情况下增加成本。第二,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石油密集度(oil intensity,即石油消费量与实际GDP的比率)出现持续下跌。目前全球石油密集度较20世纪70年代末水平低38%,这意味着原油价格的上涨对全球经济增长的第一轮负面影响程度弱于20世纪70年代末水平。第三,高油价至今还没有反应在核心通货膨胀上,这就降低了为避免第二轮核心通货膨胀影响而加息(以及低产量)的必要。通货膨胀预期似乎因工业国家的货币政策可信度的改善以及温和的全球通货膨胀环境(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和亚洲其他出要出口国较低的劳工成本)而得到稳固。

  考虑到这些抵消因素,油价冲击造成的影响弱于前面提到的那些规律。例如,修正后的MULTIMOD模型假设油价上涨是受需求推动,同时通货膨胀预期依然得到良好控制,这就意味着油价持续上涨10%会伴随着GDP增速下降0.1%~1.15%。这些模型可能意味着从2003年开始的油价上涨对全球经济活动产生的累计影响可能在1%~1.5%之间。

  许多其他因素也可能会进一步减轻高油价影响。首先,由于原油消费持续高涨,这可能令石油消费者认为消费是价格上涨的部分原因,这就自然而然地相信价格上涨是短期行为,尽管长期原油期货价格也在不断走高。第二,在许多国家,高油价对国内商品价格传导有限,这得益于直接或固有的预算补贴。这两种因素都降低了高油价对通货膨胀和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

  展望未来,高油价的影响可能不会继续如此温和。如果油价持续上涨(正如期货市场表现的那样),预算补贴和消费者行为最终需要调整。鉴于OPEC成员国闲置产能有限,市场对冲击依然显得脆弱。同样地,不能排除油价的进一步上涨(正如期权市场显示的那样)。油价的进一步上涨(尤其是当油价受市场对供应能力担忧推动,而不是需求因素驱使时,这就像2005年的市场表现一样)可能会对通货膨胀预期产生重大影响,这就要求货币政策做出积极反应。油价继续上涨可能对已经出现好转的消费者信心产生负面影响。事实上,IMF预计,高利率伴随着油价对消费者以及投资者信心的负面影响将导致上述对GDP的影响效应放大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