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我国出版和图书业界苦难根源的一些思考
据统计,2005年我国累计出版图书222437个品种,这一数据每年还在以10%的速度增长中;但我国的图书行业的现状却是:一边是嗷嗷待哺的广大图书消费者,买不到书、买不到好书,一边是图书业界的悲观论调到处可以,图书库存越来越多······出版机构出版的图书品种越来越多,单品种的发行量越来越少,图书精品越来越少。
目前我国的图书发行模式:赊销制是主流。如果希望做大市场,足够的铺货能力是基础,强大的宣传支持是保障,我们姑且称企业的铺货能力为“陆军”,宣传支持是“空军”。考核一只部队的作战能力,我们不能单单片面地强调某一兵种的实力,而是全面、均衡地去考核其整体实力。现在我国的出版社的“陆军”表面上可谓非常之强,凭借国有体制和新华书店渠道,出版社的“陆军”可以说是战线辐射全国。但为什么会出现品种越来越多,单本发行量越来越少的经营困难的局面?根据笔者的切身体验,在县一级的图书市场新华书店的发行功能基本上已经丧失,绝大部分存在的理由也就是国有体制,经营举步维艰,不少地方甚至以土地拍卖度日的地步,大部分的在销图书都是滞销两到三年的图书,新书上架更新率可以以年为单位,有的新华书店三四年看不到新书的影子,这样一来,各地基层新华书店的销售终端或信息传播终端的作用也就丧失了。丧失了基层终端的支持,仅靠有限的大种城市的消费能力,图书发行量上不去是在情理中的。从数据上来看我们的新华书店的渠道体系遍布全国,实际上除了大中城市的功能仍然在发挥作用外,其他的也就是摆设罢了。
另一方面,出版机构与新华书店虽同为国有,但属于独立核算的单位,加之目前的图书销售合作体制,使两者的关系非常复杂。“做强,做大”可能只是些报告词藻,如今双方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如此大系统工程问题,我们只能作此评叙。
渠道老化、产销关系不顺,物流不畅:笔者认为这就是造成目前出版业界和图书行业诸多问题的根源之一。
有关商品销售的一个最基本概念:一个商品只有被越多的消费者了解或认知才有可能产生更多销售额,这就是广告的作用。一只售价仅为2.9元/只的牙膏为什么要在中央电视台或各级电视台不停播放广告?试问一下现在咱们出版机构或图书公司的老总们:自己出版或发行的图书暂且不论能卖多少册,就是估算一下自己的书有多少人知道,又有多少人潜在消费者对她有兴趣,可能绝大多数的老总都会是一头雾水。如果我们的书都没有足够的图书认知消费者,请问何来的发行数量?目前我国整体的图书宣传推广能力还处在初级阶段,图书的商品化营销能力与国外同行相比而言,我们还是小学生。我国图书行业的“空军”建设势在必行,如果我们的出版或图书当家人仍然没有图书商品化营销的意识和能力,我国巨大的图书行业利润将再现我国汽车行业的合资困惑之局,如今我国的汽车市场上有几个自己大的民族品牌,各种广告宣传、品牌推广都是在为他人做嫁衣,这也是我国出版人值得深思的问题。随着我国图书行业的逐步开放,外资的加入,各种合资图书企业涌入,出版权虽不可能被其掌握和控制,但以其雄厚的经济势力和先进的市场营销能力,图书的销售渠道和图书宣传渠道被其所控制也不是不可能的,(何况在如今的中国出版业体制下,图书的出版权根本就不是问题),加之我国教材体制的改革,我国出版机构的市场生存能力弱的现状,我国图书市场巨大的升值空间,出版行业的丰厚利润空间大部分将有可能会被外资所拥有。之前由于新华书店的渠道网络的流畅,图书终端网络的图书宣传作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种图书轻轻松松就能发行6~7万册,可是由于种种诸多的原因新华书店渠道体系的嘣盘,导致图书信息宣传的停滞或滞后,现在大部份出版社图书首印册数已经是以千为单位了。
“空军”弱小、市场生存能力差,信息不畅。笔者认为这就是造成目前出版业界诸多问题的根源之一。
欢迎转摘:http://www.ilucking.com/ye.asp?yeid=214##
据统计,2005年我国累计出版图书222437个品种,这一数据每年还在以10%的速度增长中;但我国的图书行业的现状却是:一边是嗷嗷待哺的广大图书消费者,买不到书、买不到好书,一边是图书业界的悲观论调到处可以,图书库存越来越多······出版机构出版的图书品种越来越多,单品种的发行量越来越少,图书精品越来越少。
目前我国的图书发行模式:赊销制是主流。如果希望做大市场,足够的铺货能力是基础,强大的宣传支持是保障,我们姑且称企业的铺货能力为“陆军”,宣传支持是“空军”。考核一只部队的作战能力,我们不能单单片面地强调某一兵种的实力,而是全面、均衡地去考核其整体实力。现在我国的出版社的“陆军”表面上可谓非常之强,凭借国有体制和新华书店渠道,出版社的“陆军”可以说是战线辐射全国。但为什么会出现品种越来越多,单本发行量越来越少的经营困难的局面?根据笔者的切身体验,在县一级的图书市场新华书店的发行功能基本上已经丧失,绝大部分存在的理由也就是国有体制,经营举步维艰,不少地方甚至以土地拍卖度日的地步,大部分的在销图书都是滞销两到三年的图书,新书上架更新率可以以年为单位,有的新华书店三四年看不到新书的影子,这样一来,各地基层新华书店的销售终端或信息传播终端的作用也就丧失了。丧失了基层终端的支持,仅靠有限的大种城市的消费能力,图书发行量上不去是在情理中的。从数据上来看我们的新华书店的渠道体系遍布全国,实际上除了大中城市的功能仍然在发挥作用外,其他的也就是摆设罢了。
另一方面,出版机构与新华书店虽同为国有,但属于独立核算的单位,加之目前的图书销售合作体制,使两者的关系非常复杂。“做强,做大”可能只是些报告词藻,如今双方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如此大系统工程问题,我们只能作此评叙。
渠道老化、产销关系不顺,物流不畅:笔者认为这就是造成目前出版业界和图书行业诸多问题的根源之一。
有关商品销售的一个最基本概念:一个商品只有被越多的消费者了解或认知才有可能产生更多销售额,这就是广告的作用。一只售价仅为2.9元/只的牙膏为什么要在中央电视台或各级电视台不停播放广告?试问一下现在咱们出版机构或图书公司的老总们:自己出版或发行的图书暂且不论能卖多少册,就是估算一下自己的书有多少人知道,又有多少人潜在消费者对她有兴趣,可能绝大多数的老总都会是一头雾水。如果我们的书都没有足够的图书认知消费者,请问何来的发行数量?目前我国整体的图书宣传推广能力还处在初级阶段,图书的商品化营销能力与国外同行相比而言,我们还是小学生。我国图书行业的“空军”建设势在必行,如果我们的出版或图书当家人仍然没有图书商品化营销的意识和能力,我国巨大的图书行业利润将再现我国汽车行业的合资困惑之局,如今我国的汽车市场上有几个自己大的民族品牌,各种广告宣传、品牌推广都是在为他人做嫁衣,这也是我国出版人值得深思的问题。随着我国图书行业的逐步开放,外资的加入,各种合资图书企业涌入,出版权虽不可能被其掌握和控制,但以其雄厚的经济势力和先进的市场营销能力,图书的销售渠道和图书宣传渠道被其所控制也不是不可能的,(何况在如今的中国出版业体制下,图书的出版权根本就不是问题),加之我国教材体制的改革,我国出版机构的市场生存能力弱的现状,我国图书市场巨大的升值空间,出版行业的丰厚利润空间大部分将有可能会被外资所拥有。之前由于新华书店的渠道网络的流畅,图书终端网络的图书宣传作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种图书轻轻松松就能发行6~7万册,可是由于种种诸多的原因新华书店渠道体系的嘣盘,导致图书信息宣传的停滞或滞后,现在大部份出版社图书首印册数已经是以千为单位了。
“空军”弱小、市场生存能力差,信息不畅。笔者认为这就是造成目前出版业界诸多问题的根源之一。
欢迎转摘:http://www.ilucking.com/ye.asp?yeid=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