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含义


中国式含义

 

2006-11-26


给国际关系理论冠予“中国式”的定义,初看起来好象有些偏颇,很容易让人误解为是中国人写的只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科学的国际关系理论应该是没有国界的,因为客观规律对实际存在的影响是不会因时间和空间而发生变化的,科学的理论必须具有普遍性。 “中国式”的国际关系理论因为加上了“中国式”的定语,很容易被误解,也有可能影响该理论的传播。因此首先必须对“中国式”这一定语进行详尽的说明,以此来解释清楚为什么一定要用“中国式”来定义这个国际关系理论。

  “中国式”并非是出于狭隘的民族情绪而专门加上的定语。“中国式”含有许多只有中国才有的特点,也包含了很多长期历史发展总结出来的人类智慧。而这些“中国式”特点对于全人类来讲是宝贵的经验和财富,因此有必要加以总结和弘扬。下面就几个要点对“中国式”的具体含义进行说明。

  第一节 和平是“中国式”的主要特点

  纵观历史长河,只有中国人真正的将和平的理念附诸实践。在十七世纪前的中国一直就是世界最先进的国家,可是中国人却没有因为自己的先进和强大去随意奴役和侵占别的国家。热爱和平是中国的一大特点,中国人的和平的理念为什么如此的坚定和牢固?这就要分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世界观的影响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世界观的具体表现就是哲学思想。哲学的主要任务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解决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以及事物怎样联系和发展的问题。所以,哲学也可以说是研究一切事物及现象本质的学问,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的哲学思维来源于古代的《周易》,文王的六十四卦来源于伏羲的八卦。“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正反构成了整个世界。是故易有太极,由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初爻至六,讲究的是量变到质变的关系。这是一个主要的哲学观念,易理的关键是“物极必反”,然而事物又是相互关联和转化的,乾和坤、泰和否、谦和豫、损和益……等相互包含和转化充分说明盛极而衰的道理。因此凡事不“追求极至”,只要求“恰如其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直指引着中国人的行动。“过犹不及”的观点一直影响着中国人,使得中国人做事都有所节制,留有余地,宁可不把事做绝,以免事物发生质变朝不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变。也正因为中国人秉承这样的宗旨才得以成为唯一一个不间断延续至今的文明古国。中国的哲学思想使得中国在古代强盛的时候也不以掠夺侵占为目的,中国人的生存目的只是为了“自足”,为了顺天道。因此和平思想贯穿于整个中国思想的发展史里,它好象基因一样深深的影响着中国人的行动。

  二、文化传统的影响随便翻开那一本的古籍就可以看到古代中国人对于战争的厌恶。“兵者凶器也,不可不审用”《韩非子.显学》;“贫民伤财,莫大于兵;危国忧主,莫速于兵。”《管子.法法》;“圣人兴兵,为天下除患去贼,非利之也。”《太公兵法》;“非危不战”《孙子兵法》;……等等关于战争的论述都是限制性,明显流露出对于战争的厌恶。而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儒学则更加具有和平的观念和思想。儒学讲究“仁义”、“中庸”。仁义的核心就是‘爱人、爱民、济众’,推而广之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庸的要求是合乎天道,也就是注意节制自己的行为。可以这么理解“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不易谓之庸”,这来源于周易的“几”的原理,在发与未发之间,照现代字义的解释就是:保持在发与未发的状态,做到不偏不倚,坚持这样的原则不变就是“中庸”。另一层理解:天、地、人三极,人居其中,要坚持以人为本,要尊重生命,和谐是社会发展的保证。文化的影响力可以说是无微不至的,它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每一个毛孔。因此中国的和平观念来源于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

  三、中国宗教的特质众所周知,中国存在着两大宗教就是“佛教”和“道教”,也有人把历代统治阶层尊奉的儒学教育称之为“儒教”。“佛教”的宗旨是劝人忍受今世痛苦,行善积德,以求下一辈子的幸福。“道教”的宗旨是讲究现世修为,主张“无为退让,与人无争”。这两种宗教都是平和的、善良的、毫无侵略性的宗教。信奉佛道两教的人肯定心存和平理念,极少有争胜好勇之心。佛道两教在中流传两千年,常年累月的潜移默化使得中国人的思想深处有着极强的和平理念。再说儒学,也有人把它称为“儒教”,儒学的宗旨是讲究“仁义”、“修身”,基本着重于对人们的伦理道德教育,儒学经典里根本见不到什么争勇斗狠的教导语句,有的只是劝说人们遵守礼节、孝敬长辈与父母的训导。两千多年的儒学教育也使得中国人形成根深蒂固的和平理念。

  四、历史的经验总结。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从三皇五帝到现在,经历了无数的战乱时期,使得中国人明白和平的珍贵。中国的俗语“宁为盛世狗,不为乱世人”就深刻的表明了其中的道理。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人民对和平的渴望。中国的历史经历了无数次的战乱,从有史记载的起就有:春秋的兼并离乱;战国的群雄争斗乱象;秦朝覆灭汉朝建立的乱世;三国时期的争斗;南北朝时期的乱世;隋朝覆灭唐朝兴起的残酷;五代十国的乱世;元朝蒙古人灭宋的痛苦;建立明朝驱赶蒙古人的战乱;明朝覆灭清朝入关的惨痛经历;列强分割中国及日本侵略中国的惨痛经历。相互的战争和争斗,只会使得争斗的各方都遭受巨大损失。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争斗的成本远远大于所能得到的好处,有时还使得自己的国家覆灭。本意是为了取得更好的发展地位和机会的争斗却意想不到的带来了大的损害。即使是争斗的胜利方也不能从胜利中获得好的发展机会,反而因为大举兴兵而加速灭亡,秦朝和隋朝就是鲜明的例子。众多的历史经验教训使得中国人民非常的珍惜和平,只要有和平就不用争斗,就可以免除争斗的损害和成本,这从实际讲就是最大的获利。另一方面,也正因为历史的教训使得中国人民明白要和平必须有自我保护的力量来维持和平的局面,有自保的力量就会打消一些外部力量妄想通过战争掠夺获利的企图。宋朝就是只顾发展经济而不顾发展力量自保的朝代,结果只能给外部势力灭掉。清朝由于闭关自守,不重视发展自保的力量也遭受别人的宰割。秦朝崇善暴力,导致了王朝的迅速毁灭;隋朝的穷兵黩武也一样使得隋朝迅速灭亡;宋朝不善武被灭。这些明显的例子使得中国人很清楚靠掠夺和武力并不能使国家真正的富强,而一味追求武力解决问题只能使得国家迅速崩溃。和平发展是国家真正的发展道路。但和平发展需要一定的实力来维持自保与和平,只讲究和平而不能自保也难以保证和平。这些都是历史经验的总结。

  五、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历史事实。在十七世纪以前,中国一直是世界上超一流的国家,这是公认的事实。但是中国在强大的时候并没有进行什么攻城掠地、广拓疆土的侵略行为。元朝的蒙古人建立欧亚大国时根本不是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行事,因此蒙古人那时的行为不能作为中国文明好战的例子。唐朝时的地理知识已经知道周边有很多的国家,当时的国力可以说是无敌天下。可是并没有出现什么开疆拓土的行为;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郑和下西洋,当时的科技水平和实力决不会逊于哥伦布的舰队,可是郑和的船队所经之处并没有大规模的屠杀和掠夺,有的只是可以考证的友好交往。而相反其后的西方船队就进行了大规模的殖民、屠杀行为。两相比较,大家对于中国人的和平观念应该有所认识,也能因此了解中国人对和平的期盼。综上所述,中国人的和平理念与和平共处的五项基本原则是有坚实的基础和可信的。从历史的经验看中国的强大是世界和平的福音,也是世界和平的保障。

  种种的事实说明了中国的最大特点就是热爱和平,所以“中国式”含义中一个主要的内容就是和平。

  第二节 中庸及马列主义对中国的影响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两千多年一直受中庸思想的影响,而在二十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又受到马列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在这两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影响之下中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或许就是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所说的:“我愿意出生在中国,因为我觉得中国今后对于全人类的将来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是作为中国人,我想自己可以做某种有价值的工作”。他还论述了中华文明的优秀资质,并预言今后的中国是融合全人类的重要核心。作为著名的历史学家他有自己判断的根据和道理,但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中国特色是非常宝贵的。

  一、中庸的本质 中庸之道是我们中国人经常要提及的词句,它很能代表中国人的生存态度和观点,是方法论和世界观。但有很多的人浮光掠影的学习《中庸》,错误的理解中庸之道就是不偏不倚,是搞平衡;也有不少的人根本不知道中庸。所以我认为有必要在这里讲解一些对中庸本质的理解,以免以讹传讹的风气愈加严重,也可顺带宣传一下中庸。

  中国的文化是从古代的祭拜、占卜发展而来的,归结起来就是“易”。古书记载,夏商周皆有《易》,夏曰《连山》,商曰《归藏》,周曰《周易》。它们都是在以伏羲原创的八卦《易》的内容基础上演变而来的,《连山》《归藏》现已不传。其中易的主要原理在于把握“幾”理,“幾”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是变化发展的枢纽。儒学继承了上古的文化精髓,也就是强调把握“幾”理,由此而演化出中庸之道。中庸理念来自于易学的“幾”的概念,所谓“幾”就是在“发与未发之间”,也就是事物发展的关键,它居于事物的变化发展之中。因此中庸的原理就是把握变化的根本,而不是调和。朱子解释中庸说的是在喜怒哀乐未发之时,这种状态每个人都有,因此容易把握和理解。

  中庸事实上是一种方法论,是一种处世的态度。这可以从《中庸》的篇首:“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这一句来理解。“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这段话又是中庸是方法论的另一佐证。

  《中庸》全书的关键在于右19章《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感;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足合];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孔子的这段话主要在于说明怎么运用中庸这样的方法论来解决实际的问题。从“政”说起,列举文武之政的关键是人,“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接着又根据中庸方法论讲“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由修身到秩序,由秩序到治人,由治人到治国家、治天下,再由治国九经导出具体的细则和景象,说明什么是关键,要怎样把握关键。可以说《哀公问政》是绝为精彩的说明文,它讲清楚为政发展变化的的各个层次,说明处理好各层次事物的要点,由此说明掌握中庸这样的方法论的重要性。

  后世的一些迂腐学者把孔子的说明文当作教条,甚至演化出什么“三纲五常”等教条化规则,完全背离了中庸的原则。孔子所说的 “中庸”是方法论,他要提倡的是把握好事物发展的关键,“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就是说掌握中庸终身受用。

  现在反对儒学的人经常把“中庸”当作攻击的目标,典型的诘问是:“中庸怎么处理处理好敌我的关系”。照他们理解,中庸是保持中间路线,保持平衡。而实际上中庸的精髓是要求人们把握事物发展的关键,并根据事物变化发展的关键找出解决的办法,一种先进的、科学的方法论。

  就拿敌我关系来说,敌我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例如我国与美国的关系,在新中国建立之初是非常尖锐的你死我活的关系,美国想扼杀新中国于摇篮里,这是两国关系的关键。因此全力与之斗争是那时的策略。后来,到70年代,美国已明白新中国是消灭不了的,他们只有承认我国的正常地位,而且两国之间的联系可以牵制苏联。这又是不同的敌我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关系的关键点又发生了变化,这时正常的国家往来就成为了这种敌我关系的主调。21世纪以来中美关系又有了变化,两国间的关系成为了“利益悠关者”,相互合作两国都有利,而两国之间的小摩擦还经常的发生,合则两利。但美国方还不愿意见到中国迅速的发展会经常的施展小动作。只要抓住要点,明白美国的国家目的和本质,再根据我们自己的需要,处理好与美国的关系则是非常容易的事。

  中庸经常给误解为调和、中立。这是不懂原理的人错解中庸原理的通病。就像外国人怎么也难以明白,中医是怎么根据“望、闻、问、切”就可以诊断病情一样,他们不理解中医的原理就有可能认为这是巫术。我们知道中医治病,很少有相同的药方,就是医治同一种病,中医也会根据实际的情况,根据看病的人是老人或者是女人又或者是小孩而开出不同的药量和不同的药方。好的医生药到病除,坏的医生则会医死人。这个道理跟我们运用中庸来处理实际的事情的原理非常的相象,原理通了则没有什么大的困难是我们无法解决的。

  中庸的另一个主要的方法论原则是“过犹不及”,这有点象毛主席讲的“量变到质变”,这是古老的中国智慧的具体表现。易经里面就有这样的观念“老阳”会转变为阴,“老阴”会装化为阳,什么事物发展到了极至,就要发生质变。所以好的方法论就是做事不要过分,什么好事做过分了就会从好的转化为不好的。例如浇花,整天浇水会导致花的根茎腐烂,浇水只能适量。“过犹不及”是中国人古老的哲学智慧,做什么事都要有所节制,这是其他哲学体系里所没有的观念。这样的观念指引着中国人保持了两千多年的先进,也使得中国不会象其他一些文明古国那样消亡。这样的世界观直接表现在国际关系中的作为就是中国人不喜欢掠夺、侵略。

  总而言之“中庸”是一种世界观,是方法论。有正确的认识世界的态度,把握好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不愁找不到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但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因此要根据实际的情况的判断和解决问题。教条式的办法难以解决好问题的,例如平常下午六点天黑了,就要开灯。可是如果规定六点开灯就不能适应全部的实际情况,在夏天或者是在冬天开灯的时间是不同的,在纬度高的地区和纬度低的地区开灯的时间也不同,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确定开灯的时间才不会浪费。“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中庸的把握说难很难,说容易也很容易,那就是毛主席所说的“抓住主要矛盾”。愿中庸之道发扬光大!

  二、马列主义从20世纪初就开始影响中国的思想发展,以后经过几十年的斗争,共产党掌握了中国的执政权,这五、六十年来中国的发展完全是在马列思想的指引下进行的。这也形成了现代中国鲜明的马列主义特色。

  A.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影响

  唯物论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并能够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是意识的根源。唯物论的哲学观是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存在决定意识的产生。

  唯物论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各种群体间的关系,无论是国家关系、种族关系、区域间的关系都由实质性的物质互动决定的。因此唯物论的观点可以清晰的分析各种国际关系。以物质为基础的观点又可以避免唯心的主观论,像权力政治、文明冲突论等就明显的带有唯心意识的主观判断,难以客观的分析国际关系的发展态势。而象布什这样的宗教狂热分子则不免受唯心观念的影响而作出偏执的政策决定。

  再谈辩证法,它的特征是三段式:正题、反题、合题。先有某种观念或理论或活动,可称之为“正题”。这一正题往往生出对立面来,因为象世界上的大多数事物一样,它多半只有有限的价值,而且也会有缺点。对立的观念或运动叫做“反题”,因为它一直与正题对立。正题与反题之间的斗争一直进行到得到某种结果,它在某种意义上超越了正题和反题,因为认清了各自的价值,并试图保持两者的优点、避免两者的局限性。这一结果是第三步,叫做合题。如果达到的这一合题又成了片面的或者是难以使人满意,就要继续发展。周而复始,螺旋上升。这源于黑格尔,黑格尔把它教条、理性甚而唯心化。马克思进一步发展把它建立在唯物的基础上,发展成唯物辩证法。哲学是方法论,因此唯物辩证法成为了马克思主义者的方法论。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对马列理论存在着很多的误解,看了很多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书,发觉这么多的理论家没有一个完整正确的理解马列主义的精髓。爱得华.卡尔在《二十年危机》把马列主义理解为空想社会主义和乌托邦;马丁.怀特把马列主义理解为共产主义者憎恨资产阶级,这种仇恨远超过法国人对德国人或美国人对日本人的反感;以上两种类似的言论可以说是完全不了解。还有一知半解的,肯尼思.华尔兹讲到列宁的阶级斗争理论:“资本主义必然导致帝国主义,帝国主义一方面消耗了先进国家的能量,另一方面又提高了落后地区的发展,从而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并用20世纪中下期没见到资本主义灭亡的迹象,来否定马列主义。小约瑟夫.奈只理解了马列主义的极少一部分,就是用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来解释战争,他也是用与20世纪下半期的情况不相符和来否认马列主义,还用中国、越南、苏联之间的战争来加强说明马列主义过时。挪威的托布约尔.克努成在他的《国际关系理论史导论》中对马列主义有较多的论述,把马列主义理解为只是对达尔文和黑格尔“通过斗争取得进步”观念的继承,他对列宁的阶级斗争理论也有较多的论述。综合起来讲西方的国际关系理论家们只了解马列主义的阶级斗争部分,而且还没吃透,一知半解。究其原因是西方发达国家一直敌视马列主义理论所导致的,他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和政治条件让他们难以了解马列的精髓,也难以知道辩证唯物主义的精妙。欧美较多讲述的是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西方理论家把它作为解释国际争端的旁门支流来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全部根基有两个,一个是唯物观,也就是说物质决定意识;另一个是辩证法讲的是正确认识的生成方法。一切的理论都是依据这两个原则而产生。马克思和恩格斯强烈主张,不应把科学解释成最终的、既定的知识总体,或“永恒真理”的总体。而应当把理论解释成某种发展着的、前进着的东西。应该说科学的发展观是马列主义的主要宗旨,它是由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决定的。

  下面再来说明怎样用马列主义来解释国际关系:1. 物质决定意识 一切的国家行为都是围绕着自己的国家利益来展开,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什么大冲突,一切以经济利益为基础。为了利益美国这样所谓的民主政府可以支持极端的萨达姆政权、诺列加政权、皮诺切特、阮文绍政权、李乘晚政权、….。为了利益相同的民主国家可以开战,阿根廷与英国、秘鲁与哥伦比亚、…。为了利益美国可以支持意识形态完全不一样的南斯拉夫。为了经济利益美国可以不用借口就侵略伊拉克。为了经济利益欧盟可以跟美国翻脸。如果用马列主义来解释国际关系,那些什么权力、均势、安全、极理论等都不如从经济利益方面来分析实在中肯。2. 同样的也是基于物质第一性的原理,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生产关系改变来适应。现在的全球化与生产专业化就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具体表现。不管怎样的采取关税壁垒、反倾销、操控技术都不能阻止全球化的大趋势,而且这样种种的措施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弱化。3. 阶级斗争理论里面关于帝国主义转移国内矛盾的论述现在还是正确的。美国侵略阿富汗、伊拉克就是为了经济利益和转移国内视线而采取的措施。在“9.11”发生前,安然公司就有了破产的征兆,如果没有阿富汗战争转移世界的视线,安然这样的丑闻是什么破产法都不能维持经济安定的。4. 再说明为什么马克思关于帝国主义危机周期现在为什么没那么明显。原来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头,经济较为封闭,国际资本流转缓慢,帝国主义每隔二三十年就要爆发经济危机。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开放,技术进步把生产力释放出来为资本主义经济增加了活力,延缓危机爆发。而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世界市场互相连通使得原有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规模骤然增大许多,资本主义可以将他们负担转嫁到新兴的第三世界国家里,这会延缓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落后国家的资本市场开放也稀释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泡沫使得经济危机周期延长。再加上资本主义国家也学习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国家的宏观调控,这一定程度上也减缓了危机爆发的能量。现在的资本主义国家虚拟资产高,大都资不抵债,危机爆发是迟早的事。再来解释马列主义一些过时的论断。马列主义是一百多年前的产物,现在有一些误差是在所难免的。但辨证唯物论的方法和发展观点却是经过时间和实践检验证明是正确的。

  b.公有制及马列政治经济学的影响

  由于马克思具有坚定的唯物主义思想,他相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他从大部分民众的利益出发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思路,提倡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制度的出现和具体执行是社会管理制度的一次飞跃,它使得社会的物资和资源可以统一的调配进行合理的配置。

  马列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从最根本的商品生产说起,进而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由此而阐述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社会矛盾,再进而说明资本主义国家的实质是为了资产阶级服务的。列宁更加从资本主义的积累分析起,剖析了资产阶级国家的发展规律,并说明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必然。

  根据马列主义的辨证唯物论观点和政治经济学分析思路,我们可以知道国际关系的主要关键是利益分配问题,各国都为了各自国家的发展利益而进行合作和争斗。因此分析国际关系必须从利益这个关键点上入手。

  三、马列与中庸的共同影响下的中国特色

  中庸是把握关键点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列主义是立足于客观世界的唯物辩证法,两相结合、共同影响,产生了极具中国特色的毛泽东思想,《矛盾论》和《实践论》就是最好的代表。

  实践论(1937年)主要阐明了以下几个问题: a.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首先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指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活动的东西;社会实践还有阶级斗争、政治活动、科学和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其中阶级斗争给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接着指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指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因此“实践的观点是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b.认识的发展过程。在实践中,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产生了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只是对事物现象的、片面的、外部联系的认识。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的感性认识反复多次,经过人脑的加工制作工夫,产生了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重要,因为理性认识已经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内部联系的认识。认识的真正任务是在经过感性认识而达到理性认识。达到了理性认识,认识过程并没有完结。理性认识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才能实现认识的目的---能动的改造世界,并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并且深刻的指出:客观显示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 c.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这包括两方面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以达到主客观的统一。实践论说明正确的认识是螺旋上升的,以前马列主义有什么的谬误、错漏并不可怕,只要坚持用辨证唯物的办法来认识和改造世界,我们可以无往而不利。但如果坚持以前的理论是圣经,把马列主义教条化,则是彻底的违背了唯物辩证法的原则,这样的做法会继续给我们造成伤害。

  矛盾论写于1937年8月,是毛泽东为了总结历史经验,克服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矛盾论》以对立统一为核心,结合中国的传统智慧和唯物辩证法,它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a.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的矛盾性。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每一事物的矛盾极其每一侧面都有其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就能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普遍原因和普遍根据;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能确定一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的不同本质,从而正确的辨别事物。C.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矛盾,就是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了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主要的矛盾方面是指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有两方面的意义: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个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个朝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和相互斗争。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是,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包含着斗争性。有条件和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另外马列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主要构成是依靠广大的无产阶级,是民本思想的具体表现,而中国历代的治国纲领和思想都十分的注重民本,注意关心民众也是中国智慧和马列主义的契合点。

  中庸的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主义的结合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特色,这是中国特有的,只有“中国式”定语才能具体实在的表现这些内容。

  第三节 长盛的国家和延续不断的文明

  一、中国是国际关系研究的极好样本

  任何科学的研究都必须先找出具有代表性的样本来观察研究,才能得出具有代表性的正确结论。例如要了解某地的民俗风情必须找当地居住时间长的、有代表性的居民来调查,人们不可能找刚从外地来刚刚住下来的人来调查;对某一类产品进行市场调查时,也要根据代表性来选择产品调查,如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品牌创立时间等等来调查;这些就是科学研究开展的基础------取样。取样是否科学、准确,决定了调查结论的真实程度。

  国际关系理论是关于国家间关系的理论,主要研究对象是国家间关系发展的互动因素、国际秩序如何维持等。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也必须象其他学科的理论研究一样,必须做好取样分析的基础工作,才能得出科学的、正确的结论。现在西方的国际关系理论之所以难以让人满意的主要弊端,就是取样分析的样本没代表性出现偏差而引起的。欧美学者研究国际关系的出发点都只是从欧洲和美国出发,当然他们就难以总结出正确的国际关系理论。而且他们研究的方法也出现问题,并不是从人类社会产生国家之后开始研究,只是局限于1648年威斯敏斯特条约签定后的欧洲国家关系的研究。取样的不科学当然导致理论的不准确,以至于经常出现解释力、预测力贫乏的问题。

  中国作为国家来研究国际关系的发展应该是最为有代表性,不但时间发展长(5000年),而且有相当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作为国家所必需的许多要素并没有因时间的推移而出现大的变化。没有对中国样本的研究,要确立正确的国际关系理论是难以想象的。下面举例说明一下。

  大家知道囚徒博弈是博弈论研究的主要例子,在单一阶段博弈的研究里,专家们得出的博弈结论是囚徒会互相出卖以获取自己的最大利益。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的博弈结论。

  但专家们进行重复多次的类似博弈研究后,专家们惊奇的发现,原来囚徒间的互相出卖选择变化成为了互相合作保守秘密以获取最大的利益。并且演化出“一报还一报”的行动规则。而这样的行为规则也在现实生活中被黑手党、山口组、三合会等有规模、有历史的黑社会行为所证明。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人际间、群体间乃至国家间的关系并不是对一、两次作为的研究或是短时间的研究就可以得出正确的行为关系准则。国家间的关系互动关系准则需要经过更多次的演化,才能得出正确结论,就象囚徒博弈经过多次的演绎后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一样。

  对短期的国际关系互动的研究会得出“战争是避免不了的”这样的结论。但如果对长期的国际关系发展进行跟踪和观察,我们就能知道和平的国际关系更加能给所有的国家带来发展机会和利益。这也可解开欧美国家难以理解有悠久发展历史的中国为什么那么喜欢和平的疑惑。

  二、悠久的文明发展是国际关系研究的理论源泉

  中国的历史悠久,其中很多国家间交往的经验被史学官员记载在各类的史书和传记里,可以说中国古籍里就有很多关于国际关系学理论的专门论述,如《鬼谷子》、《道德经》、《左传》、《战国策》、《吕氏春秋》、……等等。下面以战国策为例进行说明。

  中国古代春秋战国的小型国际关系模式,形成了众多的国际关系理论。其中以《战国策》为其代表。现就相关的国际关系要点进行评述。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gōu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亲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携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潮,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有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合力并谋,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秦策一)

  张仪的策略不能说没道理,可有点短视,对于战役后的不良结果估计不足。司马错的“攻天下之所不欲,危!”一针见血的点出了张仪论述的错误所在。‘要使国家富足,务必扩大领土;要想兵力强大务必使人民富有;要想建立霸业务必广施恩德。这三个条件具备了,霸业就自然而来。’这是古代对国际关系要素比较系统的论述。‘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有不义之名,攻天下之不欲,危!’则表述出国际关系中的深层次理念,即要顺民心,名正言顺。而以后的历史发展事实也证明了秦惠王的决策正确。秦自此拥有了诸侯不能比拟的优势,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坚实基础。

  美国91年的海湾战争就是伸张正义的战争,因为正义,费用有人摊派,美国既得名又得利。而美国在2003年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就是犯了张仪同样的错误,只考虑到轻易的获胜、石油利益;忽视了道义、民心。导致了原来盟友的离心,破坏了美国长期积聚起来的国际威信。美国短期可以利用油价和石油供给威胁其他的国家获得利益。可是长远的损失却是难以估量的,随便安一个借口就攻击弱小国家,使各弱小国家人人自危,美国也因此难以再获得其他国家的信任。美国现在的失落和坏影响只是一个小的开端,如俗语所讲的‘葫芦大截在后头’,美国大的难受还在后头。

  例二:“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臣闻昔汤、武以百里昌,桀、纣以天下亡。今楚国虽小,绝长续短,犹以数千里,岂特百里哉?

  “王独不见夫蜻蛉乎?六足四翼,飞翔乎天地之间,俛啄蚊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饮之,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五尺童子,方将调铅胶丝,加己乎四仞之上,而下为蝼蚁食也。

  “蜻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俯噣白粒,仰栖茂树,鼓翅奋翼,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类为招。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咸,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

  “夫雀其小者也,黄鹄因是以。游于江海,淹乎大沼,府噣(鱼卷)鲤,仰啮陵(加草头)衡,奋其六翮,而凌清风,飘摇乎高翔,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射者,方将脩其碆卢,治其缯缴,将加己乎百仞之上。彼礛磻,引微缴,折清风而抎矣。故昼游乎江河,夕调乎鼎鼐。

  “夫黄鹄其小者也,蔡圣侯之事因是以。南游乎高陂,北陵乎巫山,饮茹溪流,食湘波之鱼,左抱幼妾,右拥嬖女,与之驰骋乎高蔡之中,而不以国家为事。不知夫子发方受命乎宣王,系己以朱丝而见之也。

  “蔡圣侯之事其小者也,君王之事因是以。左州侯,右夏侯,辈从鄢陵君与寿陵君,饭封禄之粟,而戴方府之金,与之驰骋乎云梦之中,而不以天下国家为事。不知夫穣侯方受命乎秦王,填黾塞之内,而投己乎黾塞之外。”(战国策楚策四)

  蜻蜓、黄雀、天鹅它们跟谁也没有争端,可是黄雀、小孩、猎手早就因为自身的原因看上了它们。不触犯人的因为自身有价值,是别人的利益而自身的安全不保。

  这说明了一个常讨论的国际关系问题------国家安全,国家安全不是一厢情愿就能达到目标的,它要求国家需要一定的实力来自保。我们中国虽然是十分爱好和平的国家,国家奉行的国际关系原则也是“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可是我们自保的实力还是需要保持的,军队的现代化不能废止。只有让其他国家感受到侵略中国要付出重大的代价才能确保中国的国家安全。照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定比例来发展安全防卫能力是无可厚非的,只有居心叵测的美国才会在自己军费开支5000亿美元的前提下,指摘中国两百亿美元的军事开支,才会提出中国威胁论。

  另“远交近攻”的著名国际关系理论策略是范睢向秦王提出来的。源于战国策的秦策三。基本要点就是临近之地攻占了才能转化为自己的势力或实力。离自己国家远攻占的地方是在帮别人的忙。这理论在二十世纪以前一直被很多的国家遵循着。现在的情况发生了变化,由于现在交通的便利,没有了交通阻隔,远处的利益也能成为国家的实际利益。另一方面远交近攻的概念也只能适应以前的农耕时代零和关系下的国际关系。现在的国际关系并非零和关系,它可以是双赢的关系。现代生产技术允许相互的分工协作共同获利。但相临国家间由于多接触难免产生碰撞,远交近攻还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

  例三:秦、楚攻魏,围皮氏。为魏谓楚王曰:“秦、楚胜魏,魏王之恐也。见亡矣,必合于秦。王何不倍秦而与魏王?魏王喜,必内太子。秦恐失楚,必效城地于王。王虽复与之攻魏,可也!”

  楚王曰:“善。”乃倍秦而与魏。魏内太子于楚。秦恐,许楚城地,欲与之复攻魏。樗里疾怒,欲与魏攻楚,恐魏之以太子在楚不肯也。为疾谓楚王曰:“外臣疾使臣谒之,曰:‘敝邑之王,欲效城地,而为魏太子之尚在楚也,是以未敢。王出魏质,臣请效之,而复固秦、楚之交,以疾攻魏。”

  楚王曰:“诺。”乃出魏太子。秦因合魏以攻楚。(战国策 魏策二)

  国际关系的要点是国家利益,这对于那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样的。怎样才能保证国家安全、国家利益不受损害则有相当的技巧和原则。

  首先各个国家要确定自己的长远利益目标,这样才能保证自己不被短期的利益所蒙蔽,而作出有损长期利益的事。楚王的错误在于没有长远的打算,明知道打下魏国只能助长秦国的强大就不应该与秦联合攻打魏国。

  其次不能为贪图小利而失却国家信誉。楚国由于没有长远的目标和打算,只贪图眼前的小利。顾自己而没有考虑到其他国家的反应,反而招惹祸端。国际关系跟人际关系一样,反复无信的小人就是公害,是大家一致要打击的对象。

  国际关系处理的要点就是确定自己国家的首要目标,也就是毛主席说的抓住主要矛盾。我国现在的主要矛盾就是怎样才能保证现在的高速发展态势?这是我国的主要目标,只有连续的发展国家才能强大,才能在国际上有话事权。相对于这个总目标来说其他都是次要的,没必要冲动。意气用事,贪图小利是要不得的。

  我们要实现的目标,也是敌人准备破坏的目标。因此要冷静应对各种事变和挑战,卧薪尝胆、韬光晦略是必需的。帝国主义也是老谋深算的,他们正在寻找和挖掘一切可以破坏中国发展步伐的因素,准备加以利用。我们的目标需要时间来实现,有所忍才能有所得。兵强马壮、国富民强时,何愁不能扬眉吐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理解和支持国家的决定也是为国家兴旺尽力!

  理想的国际关系研究样本,丰富的历史经验,海量的中国智慧结晶都是研究国际关系理论所必须的,这样的内容也只有“中国式”这样的定语才可以概括表达。

  辛一山

《联合早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