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刚:最害怕孤独的死去


张晓刚:最害怕孤独地死去
 
文/韩雨亭 摄影/肖亮
 
在北京东北角一个叫 “酒厂艺术区”的地方,我们找到了张晓刚的画室。这是一个安静而偏僻的艺术区,它的前身是一家生产二锅头的酒厂。
 
张晓刚的画室是一个面积不大,但类似于天井或者庭院的地方,正屋门口还有一棵小树,冬日降临,让长方形的画室内显得清冷而空旷,屋子里弥散着一股由油画颜料、松节油混合成的味道。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酒厂艺术区”外的看到的情形。
 
工厂四周大多是简陋低矮的平房,工厂外是一条坑坑洼洼的城乡结合小路。尘土飞扬的大路旁,是成堆的垃圾与晾晒的衣服以及一些鲜绿刺眼的台球桌,三三两两城乡结合部的闲散年轻人围在球桌边,挥杆,进球,却听不到太多的欢呼。在他们不远处,老人们坐在凳子上晒太阳,面色土黄的大人与衣衫褴褛的孩子,没有目标的四处闲逛……
 
“酒厂艺术区”与它四围弥漫着的那股无望、彷徨和没有生机的荒凉景象,形成了某种戏剧化的对比。它的外部立着无数个气派的大牌子,内部则是一间间设计独特、新潮的画廊和艺术工作室。纷繁的展览与艺术活动,佐证着当代艺术正处事业的 “上升期”。
 
决然不同的两种景象,向我们袒露了中国都市文明的两张面孔。前者保留了来自上个世纪农业时代的小县城痕迹,后者则多多少少具备了所谓“现代”与“后现代”气质。这是一个时间与空间的错位,但并不说明两者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相反,它们之间的“错位”恰恰给张晓刚提供了一条艺术缝隙,一条关于过去与现在;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家庭的历史记忆的“缝隙”。他所做的工作,便是把它们用画笔和颜料放大到画布上,让站在画布前的人会冷不丁的猛然惊醒,回想到了自己青春期的浪漫,激情以及失落。
 
《英雄儿女》是张晓刚小时候最喜欢的电影之一,难怪他会说:“我的作品总和我的生活、记忆有关系。”1958年出生的他,有着太多的记忆,文革的疯狂,上山下乡的苦闷,改革开放后的“信仰”迷失,后现代的恶搞……

“成功”后的虚幻
从《大家庭》系列开始,张晓刚的绘画的主线便是处理一种历史记忆。那些历史记忆不仅仅是他个人的记忆,也是一个群体的集体记忆,他用1950年代的记忆照片,把它作为一种绘画对象与文化材料,用视觉符号传达出来,关于他的这个《大家庭》系列,青年人喜欢,同龄人沉默。
 
爱德华"鲁斯司密斯(Edwardlu Si department miss)在看张晓刚的作品《手布上》时,比较政治化地评论道:“张晓刚的画多环绕中国近代史的演变过程,说明了今日中国公共与私隐之间的冲突。个人究竟怎样采取独一无二,如何有权去单独行动?传统的中国社会,一个人甚少或从不会被看成个体。个人的存在只是某群体的一部分,例如家庭的一份子,整个社会架构的一部份……”
 
今年,在纽约苏富比的春拍会的现场,张晓刚的《同志120号》从20万美元开始报价,底价是35万美元。等20万美元一报之后,拍子都纷纷举起来,30万、40万……一直涨到97.92万美元……
 
张晓刚当时在昆明,他不知道纽约苏富比现场发生的一切,当黄燎原从现场给他打去电话时,他第一个感觉是 “疯掉了”。
 
拍卖对于他来说,是另一个行当。作品进入到市场后,所发生的一切便不是他可以控制的了。他也传统意义上的画廊“市场”,可拍卖则是一个相对陌生的系统,它们通常发生在收藏家之间。自从《同志120》在苏富比拍出高价那天起,便意味着他身边会有更多的藏家、卖家、炒家、画廊、经纪人以及媒体。他只能控制自己的创作,但却无法控制凶猛的消费时代,到后来,他或许可能连自己的创作都无法控制了。
 
 “我的画卖100美元的时候,心里是实实在在的踏实,卖到100万美元的时候,反而感觉很虚幻。感觉自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或者变成了另外一种符号。别人选中了我,我就成为一个游戏格局里的另外一个人。”这是他曾在与欧阳江河的对谈中说过的一段话。
 
苏富比拍卖场上的财富指数,把他从一名艺术家提升到一位更加公共,并有些粗俗化的“成功人士”。当然,这也增加了他个人的“虚幻感”,“从社会的角度讲,我是成功了。但我觉得很虚幻。可能我会越来越有名,以后我画什么都不重要了,主要是签名。”
 
 
对话
《mangazine名牌》:你认为最理想的生活是怎样的?请告诉我们你最近的一次快乐?

张晓刚:与家人热热闹闹地生活在一个大院子里。
 
《mangazine名牌》:总结一下,你把百分之多少的时间,献给了工作?

张晓刚:除了吃饭和睡觉外百分之八十的时间都献给了与工作有关的事情上了。
 
《mangazine名牌》:除了工作,你每天有多少时间独自呆着?独处时,通常都思考些什么?

张晓刚:我的工作就是一个独处的过程。
 
《mangazine名牌》:在你旅游的地方,有没有哪个地方让你产生过要永远居住下去的想法?

张晓刚:在泰国的普吉岛和苏梅岛。
 
《mangazine名牌》:你现在拥有的,是不是你最想得到的?
 
张晓刚:不可能是。
 
《mangazine名牌》:你最害怕的是什么?

张晓刚:孤独地死去。
 
《mangazine名牌》:到目前为止,你认为自己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张晓刚:一直在做自己想做的工作。
 
《mangazine名牌》:你一生最想做成的事情是什么?
张晓刚: 成为一名真正地艺术家。
 
《mangazine名牌》:你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完美的人吗?
张晓刚:不可能。
 
《mangazine名牌》:你最珍惜的财产是什么?
张晓刚:亲情。
 
《mangazine名牌》:你本身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
张晓刚:会画画。
 
《mangazine名牌》:你最认同男性身上的什么品质?
张晓刚:宽容。
 
《mangazine名牌》:你最看重朋友的什么特点?
张晓刚:诚信。
 
《mangazine名牌》:你最喜欢女性身上的什么品质?
张晓刚:温柔体贴。
 
《mangazine名牌》:你这一生中最爱的人或东西是什么?
张晓刚:女儿。
 
《mangazine名牌》:如果你能选择的话,你希望让什么重现?
张晓刚: 青春。
 
《mangazine名牌》:你希望以什么样的方式死去?
张晓刚:不知不觉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