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虽然河南人也终于歧视了一回外来人,跟深圳警察拉横幅查河南罪犯相比算是扯平了,但所有的中国人都得思考一下:到底是所有的人都相互歧视,以求得这种心理上的恐怖平衡;还是所有的人都相互尊敬,平等以待,求得一个“和谐社会”,哪个更好?
河南人还可以歧视谁?
——郑州“暂住证”复辟是一场自虐的循环
文/陈建光
“河南人”这个词,我不说大家也知道其潜台词,但我这里确实没有要歧视他们的意思,即使天下人都认为河南人是骗子和抢劫犯,但我遇到的河南朋友,虽没有铁哥们,但也没有坏心眼。
起这个标题是因为河南郑州郑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法制局局长王庆堂发表官方声明认为“暂住证”不是歧视,关键在于收费的问题,似乎这只是典型的经济问题,而不涉平等观念。如果把2003年取消暂住证算进去,这一次恢复暂住证的热潮,大概算得上是一次“复辟”。
之所以称它为“复辟”,而不是知错就改,是因为这一举措确实不得民心,并且违反最起码的平等观念,因为它的潜台词就是“外来人口”都是“犯罪嫌疑人”,都值得预先防范和提防,否则有了身份证,为什么还要费神费力弄出个暂住证干吗?这一潜台词与“河南人”在全国各地人心中的潜台词是一样的。这么看来,郑州的暂住证意义就不仅仅是几块钱工本费的经济意义了,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政治歧视。河南人终于也歧视了一回外来人口,心理也平衡了,管你是北京,还是上海,再发达地区的人来我这,都得办暂住证,否则就休想在这混饭吃,一副“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架势。
我们再把这一问题联系到全国各地,沈阳最早取消暂住证,但是也最早恢复,浙江、上海、广州等地,聪明地将“暂住证”转换为“居住证”,似乎就撇开了歧视的嫌疑,但不过是换汤不换药。此起彼伏的复辟潮,似乎各地人都把外地人看作了犯罪嫌疑人,难道真是人一离开家乡就变坏了的缘故?当然,外地人口流动性强,无疑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也增加了破案的难度,但新身份证不是有芯片,可以记载你的多方面信息吗?而且一个人凭身份证都不能在自己的国土上畅通地行走,那身份证还有多大的价值?
我认为这从根本上是一种观念的问题,从关于暂住证的调查中,各地的老百姓都支持当地恢复暂住证,但外地人都反对恢复可以看出,中国人骨子里事实上缺乏真正的平等观念。大多数人要么就骑在别人的头上,要么就被别人当犯人提防着,就是不会平等的待人。
这让我想起了一则故事,是关
他1955年出生在东北长春市,在城里长到16岁下乡,后来到东北另外一个城市当会计,24岁第一次踏入山海关到北京读大学,一直读到研究生毕业,31岁从北京到广东谋职,33岁到香港做生意至今,现已45岁。虽然他从东北出来就离老家越走越远,越走越靠海,越走经济越发达。但却摆脱不了越走越受歧视的定律:在北京被人称东北人,在广东被人喊北方人,到香港又被叫大陆人,到国外又是华人,这么一路受歧视过来的。
这一次,虽然河南人也终于歧视了一回外来人,跟深圳警察拉横幅查河南罪犯相比算是扯平了,但所有的中国人都得思考一下:到底是所有的人都相互歧视,以求得这种心理上的恐怖平衡;还是所有的人都相互尊敬,平等以待,求得一个“和谐社会”,哪个更好?
看样子,中国人发自内心的平等观念还差得远,不说普及西方的所谓“自由、平等、博爱”那些大道理,至少也得把咱们老祖宗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的平等信条落实到行动上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