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追风”还要追到什么时候?


    领导“追风”还要追到什么时候?

  江苏宿迁市委书记率12部门一把手正式开通博客时下正成为一个“炒”点,可为热闹非凡,支持的、否定的不一而足,其关键点是:“领导博客”到底能否加强与百姓的沟通与交流?
  我认为,这应该有一个点与面的问题,博客究竟在当地群众中能占到多大的比重,充其量到不了1%,能在博客上一试高低的,一要有经济条件,二要有精力,三要有时间,四要有爱好,五要有正义感。关键是这个群体所占群众的比例太小,沟通范围很有限,代表不了绝大多数群众的呼声和建议。也许,领导的初衷是好的,但“跟风”的嫌疑更大一些。
  这使我想起也曾大受媒体赞誉的所谓“领导信箱”、“市长专线”,最近又有“电视述廉”、“公布手机号码”等等。回过头来看一看,这些比较时髦的联系群众方式,效果究竟如何?“领导信箱”长期铁将军把门,“市长专线”有线无人,“电视述廉”是经过过滤的,“公布手机号码”根本就没有几个群众记在心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是群众没有时间顾及这些,二是没有透明度,很多通过正规渠道反映都解决不了的问题,不可能给“一把手”打个电话就能解决。到目前为止,我没有听到、看到过有关部门或有关领导就通过“时髦”渠道了解到的群众呼声意见建议公布或共示过,其本上是“泥牛入海”。开始时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到头来不了了之。其效果最多是上级觉得你比较有思想,善于出花招,以引起关注。始作者们设计的初衷也许根本就没有打算让群众注意,而是花招迭出,吸引媒体和领导的眼球。
  就一方群众而言,他们更愿意更多的和各级干部零接触,倾听他们的呼声,关心他们的生活现状。如果领导干部整天沉在机关,通过“博客”、“专线”、“信箱”、“电视”、“电话”和群众交流,就让人有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群众必然产生一种距离感,“知心话”不可能掏给你听。而且领导的这种“现代化”办公方式,虽说跟上了时代,却脱离了群众。这样的领导得来的信息,是隔着玻璃的信息,是别人嚼过的馍,没有鲜活的气息。况且,我们很多地方还比较落后,很多群众没有摸过电脑,通过电脑给领导反映情况还是神话,不照顾这个实际,你的花招越花,普通群众越莫名其妙。
  其实,在联系群众上,没有什么花招可耍,当年毛泽东主席每年都抽出相当的时间,走到群众中去,他还让身边的工作人员利用探亲的机会,回到家乡搞调研,对群众的疾苦,他老人家总是千方百计的做到心中有数。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每年也总要抽出一定的时间走到群众中去,与群众围院而坐,听他们讲丰收的喜悦和生活的难处,帮助群众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所以群众见了他们就像见到久别乡邻,总有说不完的话。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立足的根本,在新的形势下,我们不能因为社会发展了,就忘记了我们党的“三大作风”。我们还有多少人能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不带偏见地讲,绝大多数干部是好的,绝大多数地方干群关系是好的。否则,哪有人民群众现在的小康生活,哪有我们国家的政通人和?但也不可否认,确有个别干部在群众眼里走了形,变了样。他们从文件到文件,从机关到机关、从家里到宾馆。学历挺高,讲话新词不少,讲出的话群众不大愿听;工作方法挺多,招数一套一套,看起来冠冕堂皇,实际效果并不怎么样。建博客,设信箱不是不可以,但我们还应该有更多的时间与群众面对面的交流。还有多少人能向胡总书记那样戴上安全帽走下坑道,向温总理那样挽起袖子挥舞镰刀割稻子。还是一位回乡省亲的老将军,向登门探望的县乡干部提了三个问题说得好:现在交通条件发达了,为什么有的干部反而离群众远了?干部的文化水平高了,为什么做群众工作的办法反而少了?群众的生活条件好了,为什么对干部的意见反而多了?
  “做官”的学问没有捷径,多到困难地区去问一问,到人民中间走一走,到群众家里坐一坐,到田间地头看一看,但街道车间听一听,要比那些花样翻新的“新招数”管用得多。
  密切联系群众“老招数”比“新招数”管用,还是少点新花样吧!

 

 

新闻链接::一把手”既要开博客更要见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