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需要实行“导师制”


昨天下午与某人才的老总以及某人力资源俱乐部的老总,相约中山公园地铁站附近的龙之梦百货地下一层真锅咖啡,在探讨中国人力资源大会的事宜,以及鸿人俱乐部这些年的发展和相关的理念以及发展目标。在讨论工程中,都发现企业现在都在培养新员工的过程中花了很大的力气。然而鸿人俱乐部是专门帮企业培养在学校里没有办法学习到,而企业又迫切需要有这么一个团队来培养的地方。其实,这有点象我们上海政府机构办的见习基地的模式。只不过是商业化的模式进行操作。并且利用人际关系圈来进行发展。这种模式就是以前我们在事业单位或者国有企业中的师徒制度。只不过是现在换了一个专业名词。现在的企业都想利用现成的人力,不想把企业变成学校。但现在的大学生很难马上进入工作状态。现在的企业都面对市场竞争,根本没有心思把时间花在培养人才上面。而且即使提供了见习岗位,碰到生产旺季,有可能阻碍公司的生产进度。大部分企业不愿意接受实习生的原因就在这方面。还有存在对师父的相关激励机制的问题。有些企业是实行计件制,师傅有可能叫学生就损失了自己的利益等相关问题。

我想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合这种模式。当然,他的存在都是有合理性。特别是在销售、市场、以及高新技术行业应用的比较成功。但在一些传统的行业中有可能存在问题。在一些传统行业的关键性岗位必须的有实践经验。这是一个很好的模式,值得推广,但需要看实际的情况而定。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同时也是科技生产力。在不久的将来,谁主导了第一资源,那他始终处于发展的前沿。因为知识经济的春天已经到来,没有知识那肯定是没有出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