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寿险业务发展差异的比较分析


近十年来,我国产、寿险业务的发展环境和行业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对产险业和寿险业发展的影响很大,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发展轨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发展环境差异

尽管我国保险业在近十年内尤其是2000年以来由于宏观经济、社会环境进一步优化,总体上获得了较快发展,但产、寿险的占比发生了显著改变,以1997年为拐点,人身险保费占比首次超过产险业,并在随后的年份里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截至2005年,人身险业务的保费占比达到74.9%。这主要是因为寿险业的发展环境总体上好于非寿险业,表现在:

一是城乡居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为寿险业的发展创造了较好的物质基础(见图1-1)。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推动了城乡居民为增值家庭财富而寻求最佳的金融资产组合,使具有储蓄和投资功能的寿险业成为了城乡居民家庭资产组合的可行选择途径。

 

1-1  城乡居民存款增长情况:1996-2005

 

1-2 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调整情况:1990-2006

 

二是存款利率和证券投资收益率的持续下降,使寿险产品成为了重要的金融投资工具。由于我国金融市场以及市场化程度尚处于初级阶段,可供选择的金融投资工具较少。近十年来,一方面是城乡居民存款大量增加,另一方面是存款利率持续下降(见图1-2)。另外,自2001年下半年以来,股市一直处于低谷时期(见图1-3)。银行存款和购买股票这两大主要金融工具收益率的持续下降,为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2000年以来,寿险业大力开发和销售具有储蓄和投资功能的保险产品,成为了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投资工具,有力促进了寿险业的高速增长。但财产保险由于其业务特性(下文有进一步阐述),具有投资功能的产品较少,因而难以抓住这一有利机遇实现快速发展。

 

1-3 上证综合指数变化情况:1991.12-2006.9

三是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养老体制的缺陷,促进了寿险业的快速发展。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我国仅用了短短20年就进入了发达国家近百年才出现的人口老龄化状态,成为全球老龄化速度最快、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结构发生了深刻且骤然的改变。目前,全国60岁及以上者为1.44亿,占总人口11%以上,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突破1亿,占总人口的7.7%,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人口预期寿命达到71.8岁,养老需求日益膨胀(以上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在养老供给方面,老龄化的不期而至和尚未建全的城乡统筹养老制度,给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带来巨大压力。目前,我国养老金当期缺口每年约500亿-600亿元人民币,而30年后将达到6万亿元人民币。政府或企业提供的公共性养老保险已明显不足,私人寿险将成为弥补养老缺口的主要来源,为寿险公司的业务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是寿险产品具有较高的需求收入弹性[1],使其更多地享受到了GDP增长带来的好处。从行业性质和国际经验来看,寿险行业的需求收入弹性一般要显著大于非寿险行业,例如,东亚和南亚的寿险市场需求弹性约为1.76,非寿险市场要低于这个指标。在1990-2005年的绝大多数年份,我国保险行业的收入需求弹性都大于1,其中,寿险行业的年均收入弹性为2.55,非寿险行业的年均收入弹性为1.22。近十年来,我国GDP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企业净利润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所带动的寿险产品需求,要高于对非寿险产品需求,导致了寿险业的整体发展速度快于非寿险业。

五是由于税法对一年期以上返还型人身保险免交营业税的规定,目前国内寿险公司所缴纳的营业税远低于非寿险公司;此外,由于资金性质的差异,寿险公司的国债利息收入远远高于非寿险公司,在国债利息收入免税的情况下,寿险公司的有效所得税率显著低于非寿险公司。因此,主要基于这两个原因,非寿险公司的税收负担远高于寿险公司。寿险业总体税负水平要低于非寿险业,间接提高了寿险业的整体盈利水平。长期以来,寿险业和非寿险业的税负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以国内已上市的三家保险公司为例,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主要以寿险为主业,人保财险以非寿险为主业,但人保财险每年纳税合计额超过了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之和,每单位自留保费纳税额是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的3-4倍(见表1-1)。2005年,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合计纳税37.61亿元,比人保财险少近10亿元。人保财险上市之年累计纳税125.03亿元,相当于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两家公司合计纳税总额101.5亿元的123.18%。

1-1  三家海外上市保险公司的纳税情况对比

指标

年份

中国人寿股份

中国平安

人保财险

营业税(亿元)

2005

2.12

8.57

35.82

2004

2.37

7.39

35.8

2003

3.06

5.52

31.17

所得税(亿元)

2005

21.45

5.47

10.9

2004

22.8

6.01

2.97

2003

11.8

4.94

8.37

纳税合计(亿元)

2005

23.57

14.04

46.72

2004

25.17

13.4

38.77

2003

14.86

10.46

39.54

每单位自留保费纳税额(元)

2005

0.03

0.03

0.09

2004

0.04

0.02

0.07

2003

0.02

0.02

0.09

数据来源与注解:1.除中国人寿的营业税外,其他所有数据均摘自各上市公司各年度发布的年报(香港)。2. 由于中国人寿年报中没有披露营业税数据,因此采用相关年度《中国保险年鉴》的数据加以代替。考虑到香港和内地会计准则对营业税的核算没有差异,这种处理不会影响分析结果的可信性。3.中国人寿2003年的营业税数据,由于《保险年鉴》只提供了当年7-12月的数据,在计算全年营业税时,假设全年营业税是下半年的两倍,即1.53*2=3.06。

二、业务特性差异

产险和寿险业务特性不同也导致了两者的发展速度的差异:产险主要是短尾业务,业务维持成本较高;寿险主要是长尾业务,客户忠诚度较高。

——产险业。产险主要是短尾业务,例如,占产险业务60%以上的车险,以及其他大多数险种都是每隔一年续交保费,这使得客户在不同财险公司之间的转换成本较低,并且客户倾向于选择保费最低的财险公司进行投保。因此,大型财险公司为续保业务每年都需要支出大量营销费用,业务维持成本较高。相反,小规模或新成立的财险公司采取规模第一的业务发展策略,利用非理性的低价格竞争手段,抢夺客户和市场份额。此外,非寿险业的保险资金的短期性,使得非寿险公司的资产规模增长速度和保险资金的获利能力要低于寿险业。

——寿险业。寿险主要是长尾业务,寿险保单主要有五年期、十年期和二十年期,并且以分期交费为主。2005年主要寿险公司保费期交比例达60%以上;新单期缴保费466.12亿元,同比增长25.78%,占寿险新单保费的20.95%,新单期缴业务增长快于趸缴业务。寿险业务的长期性及分期交费对客户具有一定的锁定效应,当客户退保时需要支付较高的成本,客观上使客户保持较高的忠诚度,对于先期进入市场的寿险公司来说,优势明显。中国人寿、平安、太保的寿险业在近十年取得了快速增长,并积累了较高的资产规模,充分表明了产、寿险业务特性的差异。

三、产品性质差异

产险以保障性业务为主,发展速度慢;寿险以投资理财性业务为主,竞争力较强。

——产险业。产险领域的主要险种,如车险、企财险、货运险等,都是以相应的财物为保险标的而提供风险保障,但保源(财物标的)的增长主要取决于实体经济的增长速度。另外,在当前体制转型时期,一些企业和个人的财产风险管理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财产险业务拓展难度的加大,平均发展速度要低于寿险业。

——寿险业。寿险产品中的分红产品、投连产品和万能产品因其兼具储蓄、投资、保障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作为银行储蓄的替代品。在近几年银行利率持续走低的情况下(参见图1-2),寿险投资理财性产品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从银行分流了大量储蓄(见图1-4和图1-5)。2005年,分红产品、投连产品和万能产品占寿险业务的70%以上。此外,银行存款收取利息税,而多数寿险产品还享有税收优惠政策,从而间接提高了消费者收益。由于财险产品的利率敏感性远低于寿险业,难以形成对居民储蓄存款的分流效应。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保险年鉴》

1-4  人身险保费以及分红与投资连结产品保费:2001-2005

数据来源:同上。

1-5 分红与投资连结产品在人身险保费中的占比:2001-2005

四、费率市场化差异

产险费率已经市场化,盈利能力降低;寿险费率尚未市场化,服务、网点规模是竞争致胜的关键。

——产险业。在我国加入WTO之前,保险条款和费率基本是由保险监管机构统一制定的,并有严格的监管措施,加之当时保险市场的竞争主体不多,竞争不甚激烈。我国加入WTO之后,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保险监管机构逐步取消了统一制定条款和费率的做法,改由各家公司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经营能力,自主地制定各种条款和拟定费率。

费率市场化以后,由于价值规律开始发生作用,以及目前各公司间的竞争主要仍在价格方面,长期形成的单纯追求速度和规模,忽视质量和效益的惯性在财险市场愈演愈烈,目前很多财险险种的费率已远低于国际市场水平。随着竞争主体的增多,竞争日趋激烈,为了提高服务水平,赢得市场,各家公司都相继扩展了保险服务领域,加大了服务的投入;由于竞争,从中介组织、代理人取得业务的价格不断攀升,居高不下;在竞争中,一些大型公司存在着因为管理跟不上而导致的基层公司暗箱操作、违规退费、乱支和多支手续费等现象。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一方面保险费率走低;另一方面承保费用提高,加大了经营风险,降低了经营利润率,使财险业的获利空间变得越来越窄。

2001年10月,从车险业务开始,产险费率逐步市场化,此后产险市场价格竞争十分激烈,车险费率从2001年的11.48下降到2006年上半年的8.09,企财险费率从1.5下降到0.83,货运险费率从1.78下降到0.8,责任险费率从1.78下降到0.34。主要险种费率的持续下降,导致近几年非寿险业盈利能力大幅降低(见图1-6)。

数据来源:《中国保险年鉴》和中国保监会网站“统计数据”计算

1-6  财险业主要险种的费率变化情况:2001-2006.6

——寿险业。寿险产品费率目前还没有市场化,寿险公司在死差、费差、利差三差的调整自由度较低:保单预定利率上限由监管部门确定,目前预定利率上限为2.5%;预定死亡率由保监会颁布的生命表为基础进行确定;保监会对寿险公司不同险种的预定附加费用率也有相应的上限监管规定。因此,寿险市场价格竞争并不激烈,不同寿险公司的同类险种的价格差别不大,因此,非价格因素如服务、网点规模等成为了竞争致胜的关键。这对大型寿险公司十分有利,因为在基本锁定市场价格的前提下,盈利更多来自于内部管理带来的成本节约以及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

五、主要例证

由于产、寿险业务的不同特征,加之现有经济、政策、监管环境的影响,使得我国寿险业发展速度远远快于产险业(见图1-7)。发达国家保险市场,尤其是东南亚保险市场以及国内主要保险集团的发展历程都反映了这一特征。

数据来源:中国保监会网站“统计数据”。

1-7 人身险和财产险保费增长速度对比:1998-2005年

——从美国市场看,2005年美国最大的寿险公司大都会人寿(Metlife)的资产规模为4816.5亿美元,是其最大的全国性财险保险公司好事达(Allstate)1560.7亿美元资产规模的3倍多。但2005年,大都会人寿的保费收入为 469.83亿美元,好事达财险的保费收入为353.83亿美元,这表明寿险业由于其大多数业务的时间跨度较长,其资产积累能力要大大高于财险业。

——从东亚和南亚市场来看,在比较的年份(1997-2005年)来看,寿险业的发展速度总体要高于非寿险业,且在近几年由于东南亚新兴市场的保险业管制的放松,寿险业的发展速度呈现出加快趋势(见图1-8),但非寿险的占比却在不断下降,这与我国保险业的发展轨迹具有明显的相似性(见图1-9)。

数据来源:根据瑞士再《Sigma》(1996-2006年)的数据整理。

1-8 全球和东南亚的寿险与非寿险的增长情况对比:1997-2005年

数据来源:瑞士再《Sigma》(1996-2006年);《中国保险年鉴》(1981-2006)。

1-9 全球、东南亚与中国的非寿险保费收入占比:1997-2005年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保险年鉴》。

1-10  平安财险、寿险及总保费增长率走势图:1988-2005年

——从国内市场看,国内平安和太平洋集团的发展历程也说明了寿险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增长速度以及对保险集团的重要性与财险业有显著差异。平安保险于1988年成立时只开办财险业务,1992年才开展寿险业务。但截止2005年底,平安集团产险保费收入120.76亿元,寿险保费收入586.91亿元,其寿险业务增长速度远高于财险业务(见图1-10)。太平洋保险集团的发展轨迹也表明,寿险保费的平均增速要高于财险业务(见图1-11)。总体来看,在平安和太平洋集团中,财险业对集团保费规模的贡献度在逐年下降(见图1-12和1-13)。

 


数据来源:同上。

1-11 太平洋财险、寿险及总保费增长率走势图:1991-2005

数据来源:同上。

1-12 平安集团()和太平洋集团()产、寿险保费:2000-2005

数据来源:同上。

1-13  平安与太平洋集团财险保费收入中占比:1988-2005

六、结论

(一)近十年来,受益于良好的经济、政策和监管环境,我国寿险业出现加速度发展,而产险业的发展速度保持在相对较低和平稳的水平,非寿险业在全国保费收入中的占比逐年下降。

(二)2003年以来,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加剧了产险业的费率竞争,为非寿险市场供给的后来者利用价格手段抢占市场份额提供了机会,大型财险公司在费率竞争中和市场份额维持中处于明显不利的地位。

(三)以人身险等成长性业务为核心主业的保险集团,在近5年中获得了快速发展,并积累了进一步加速发展的势能,目前已显现出了在国内金融资源争夺中的较强话语权,并且在未来集团化竞争中将处于先发优势。

(四)由于非寿险费率市场化竞争的加剧,非寿险业务的短尾属性,以及保险资金可用期限较短,导致非寿险公司的承保收益和投资收益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从而使得以非寿险为主业的保险集团在保费收入、资产规模、盈利能力等方面难以与以寿险为主业的保险集团进行抗衡。

(五)目前,中国人保的主业是非寿险业务,寿险、健康险公司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因此,与其他大型保险公司相比,成长性业务较少,规模扩张速度不够快。但我们已经历了比较严酷的市场化竞争的洗礼,经受住了车贷险、费率市场化的冲击,没有产生不良资产,目前中国人保已经走过了最困难的时期。2005年,经过严格的审计、精算程序,人保财险盈利11.13亿元。

 

 

 

 



[1] 寿险业的需求收入弹性是指保险购买者的寿险产品需求量变动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