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06年保险机构投资商业银行


    一、“深谋远虑”的中国人寿

近日,波澜迭起、屡生变数的广东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广发行”)重组尘埃落定——中国人寿以约为56.7亿元购得广东发展银行20%股份。

2005年11月,建行在香港上市。中国人寿动用2.5亿美元境外外汇资金,认购4亿股建行H股。而在建行上市半年禁售期届满后的2006年4月底将建行股份悉数抛售,半年内账面获利3.6亿港元,回报率高达38%。

6月27日,中国人寿股份公司联手母公司中国人寿集团,以每股9.29元、总耗资46.45亿元“通吃”中信证券定向增发的5.13亿股A股,占中信证券增发后总股本的17.22%,成为仅次于中信集团的第二大股东。

2006年6月,中国人寿集团公司、中国人寿股份公司获批以购汇方式,认购中国银行在H股市场的IPO股份总金额达23.5亿港元,共获配78842万股,这是中行12家基础投资者中入股最多的一家。而在中国银行的A股中,中国人寿集团就持有2.3亿股,成为仅次于汇金公司的第二大股东。

2006年8月,中国人寿通过股权拍卖方式,以每股5.6元认购了7000万股兴业银行股票,占比为1.75%。

2006年10月,中国人寿以约59.3亿港币,分别认购中国工商银行6.5亿股H股和12.8亿股A股。

关于保险机构对于投资业务的重视,实际上自上世纪90年代,美英保险公司承保的利润就为负值,公司利润的主要来源是投资收益。而目前,国内银行和保险这类金融机构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流动性风险,通俗说就是钱太多了,该往哪儿投。保险公司传统的主要投资渠道,比如大额存款、国债、银行间市场等都因这个问题而收益率大大降低。2005年,中国人寿的投资收益率虽略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但也不过是3.86%。

那么中国人寿参与花旗集团竞购广东发展银行,是否愿意把控制和管理权长期拱手相让给与自己持股比例相当的花旗吗?中国人寿显然有更长远的考虑。

我们分析:中国人寿目前的投资策略是对在金融行业中做不到全国前几位的公司,宁可参股。通过参股,在对相关行业有了了解的基础上,下一步才对控股收购进行操作,也许这是一个摸索和学习的过程。与花旗集团一起入主广发行,无疑也是一个向全球最大金融集团学习银行经营管理经验的绝好机会。而且,就在今年初,花旗集团已经把自己几乎所有的保险业务作价115亿美元转让给了总部在纽约的大都会保险集团。这样,未来在花旗控制经营广发行后,并不需要利于广发行的网络来销售自己的保险产品,不仅不会与中国人寿产生利益冲突,相反中国人寿还可能将广发行的网络为自己所用。而且据悉,广东省政府为弥补海外投资者必须放弃控股权的损失,已经承诺接纳广发行近300亿元的不良资产。也就是说,携手花旗集团,中国人寿投资的是一家“干净的”、拥有全国性网络的、且信用卡业务已经开始盈利的未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这样“合算”的买卖,中国人寿何乐而不为。

在以上已经作为的同时,近期中国人寿有入股中国农业银行的意愿,另外中国人寿还在与徽商银行、珠海商业银行积极洽谈和接触中。

二、“迫不及待”的平安集团

与中国人寿试探性前进的方式不同,中国平安保险(集团)从来都没有掩饰过自己要“控股一家拥有客户资源的商业银行”的欲望。平安保险(集团)董事长马明哲表示,银行业务将成为集团第二支柱业务。平安现拥有3000多万个人客户和500多万法人客户,客户群体都很年轻且较高端,他们需要更多的金融产品尤其是个人银行产品。因此,平安将为此做出调整,朝着综合金融服务商的方向发展。

平安银行。该银行的前身是福建亚洲银行,2003年底被平安信托与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联合收购,最终,平安持有该银行73%股权,汇丰持有余下的27%。因为种种原因,平安银行没能够改变自己“外资银行”的身份,开展业务受到严格限制,而且目前仅有两个分支机构的平安银行,即使是在今年年底中国银行业全面对外资开放之后,也难以有大作为。所以,在最初广发行的竞购战中,平安保险也牵头组成财团积极加入,但最终因外资伙伴荷兰银行的退出而不得不中途退场。

2006年7月,平安集团出资49亿元成功收购深圳商业银行89.24%的股份;

2006年11月中国平安与其两家子公司合共参与浦发银行(600000)增发,并持有7057万股、占总股本4.94%的股权,成为后者第四大股东,持股超过中国人寿竞购广发行的伙伴花旗银行(持股3.78%)。

参与建行、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的IPO。

我们以为平安的“胃口”并不限于以上。据悉,平安保险集团高层正在洽购珠海市商业银行控股权和高比例参股光大银行。此外,平安正在着手参股筹备中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虽然无法成为第一大股东,但也希望能够进入前五大股东行列,以实现自身在银行业务中的发言权。同时,2009年深圳发展银行的实际控制人新桥投资将必须退出,平安正在酝酿之中。4年前,平安对自己的期望就是,能成为中国最好的综合金融保险服务集团公司。这个愿望具体的表现就如马明哲所说:“人们买车、买房、买保险、投资和办理信用卡都到平安来。”而要实现这个美好的愿望,就需要几百个、上千个网点,还有信贷、结算、客户理财等各种业务渠道和手段,一旦有了自己的银行,平安就获得了新的销售渠道。因此,对平安而言,收购一家银行的股权不仅仅是获得稳定的投资收益(财务投资)这么简单,而是其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超越对手,保持业界领先地位的战略举措。

三、几点认识

眼下不仅仅国际金融集团,而且国内保险公司所有的投资领域中,最热衷于投资银行股。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四大国有银行、深发展、广发行、兴业银行、深圳商业银行、平安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邮储银行(筹)、交通银行、珠海商业银行、东莞商业银行、恒丰银行、中信银行、徽商银行、江苏银行(筹)、浦发行等银行中都出现过保险公司参股或控股的影子。

从资本运作的角度来讲,保险公司渗入银行领域有五种途径:参股新银行、收购全国性银行、参股小型全国性银行、收购重点城市的城商行以及参与国有银行重组改制。参股新上市银行股权是保险公司最常用的做法。例如,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在H股上市时,都得到了保险公司的热情追捧。

保险公司参股商业银行股权,既是保险资金股权投资的有益尝试,同时也加快了金融混业步伐。保险资金的进入可以补充银行资本金,可以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增强银行的竞争力。从保险公司的角度来看,它更愿意把保单放在跟自己进行股权合作的银行来销售。因为一方的盈利,就能带动另一方的业务增长。从长远来看,以后的金融格局将出现以银行或保险为龙头的控股公司,旗下涉及有银行、保险、基金等金融多个领域。

据我们分析,按此趋势发展像中国人寿这样具有雄厚资金实力的金融集团,股权投资有可能将渗透到各个领域。这样的大型金融国企,可能将比中央汇金公司更像新加坡的淡马锡控股。

中国金融改革、金融多元化和综合化经营刚刚奏响序曲,对于中国人寿、中国平安这样的大型金融集团在这场改革中将如何发展,套用一句广告词就是:“心有多远,舞台就有多大。”当然,在股权相互渗透,走向混业经营的金融控股集团之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控制营运和投资风险,对于公司管理层与行业监管者的经验和智慧,都是极大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