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钱”在中国股市倒真是成熟了


“圈钱”在中国股市倒真是成熟了

  11月8日中石化控股三公司的股改方案同时被否,虽然在股东大会上机构持股者多数都投了赞成票,但是方案被否显然是公众股东为争取自身利益而抗争的结果。然而事后舆论上较为普遍说法是,这是股改破灭对私有化的预期,投资者在发泄怨气,上海石化董秘张经明甚至说, “说明这个市场和投资者还都不成熟”。

  中石化控股三公司的股改方案不但是有专业机构设计的,而且照设计者话不但着眼公司的长远发展而且既考虑了控股股东而且充分照顾到了流通股东的利益,如果不是这个市场和投资者还都不成熟,岂有不顺利通过之理?

  中国这个股市及其投资者看来是不能不说是不成熟的,但是中国股市也决不是没有成熟了的地方。在特色中国股市才有的特殊产物——“圈钱”,在一年多前就看要寿终就寝了,而在不得不偃旗息鼓近两年后,如今却再发从未有过的生机。之前因为是“圈钱”也就总是显得那么理不直气不壮,不但管理层要审时度势周密计划安排,而且还要随时看市场的脸色行事,时不时的还要采取一些迎合公众投资者的措施(如市值配售、暂停暂缓等),但是还是最终收手作罢。可是如今可以说简直已成熟得令全世界都刮目相看了。

  日前,有两则消息。一是今年1—10月中国的证交所筹资总计已达431亿美元,一举超过英国和美国,成为全球上市新股最大的资本来源;二是至11月23日,沪深两市总市值首次突破7万亿元大关,从而预期占今年GDP比例将达34%,而去年年底沪深两市总市值只有32430.28亿元,仅占GDP比例18%。

  中国股市在近半年里如此飞速发展,正是股改后重启IPO、配股、增发等融资大跃进的成果。自6月5日,首家IPO公司中工国际在深市上市,即拉开了融资高潮,上市公司从1372家增加到了1406家,总股本由7736亿增加到了14507亿,前11个月两市IPO筹集资金总额就达1182.3亿元。特别是7月、10月中国银行与工商银行的发行上市,承接了也许是中国股市空前绝后的最大IPO的考验。中国银行的总股本是2538亿,工商银行的总股本是 3340亿股,两者合计5878亿股即占两市总股本的40。5%。

  IPO、配股、增发,还有整体上市、创新分离交易可转债,……等等,一个接着一个,一批接着一批。不用再顾虑市场会变脸,不用再担心资金会失血,更没有了投资者用脚投票,就连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如此的,比以往的中国石化、中国联通、长江电力等“超级航母”还大十倍、几十倍的的庞然大物来了,也再没了以往的恐惧症。发行、上市一片坦途,一路高歌猛进,半年的时间将十六年艰难建筑起来的中国股市几乎翻了一番。

  这应该说是奇迹,而这奇迹表明的是中国股市有“成熟”的地方,那就是股市的“融资”功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然而,这“融资”与股改前的“圈钱”有区别吗?

  股改前中国股市的融资之所以被沦为“圈钱”,从表面上看是股权分置表现为非全流通,而实质在于公众要以比全流通状况下高得多的价格(即高溢价)取得上市公司的股份,从而公众股东与发起人股东的权益是扭曲不平等的。而那时实际的发行价格基本上是定在20倍市盈率以下,而市净率绝大多数也就在2—3倍间,而上市的定价即往往有翻倍奇观。“圈钱”的本质就是扭曲的定价、混乱的估值。

  而如今股改后重启的融资,虽然已不再是非全流通,但是现实是不论是发行价还是上市后的定价并没有实质上的改变。

  中工国际其之所以能成为重启IPO的第一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是早在2004年7月27日就已通过证监会发审委审核的,因此在重启IPO之际便直接进入了发行程序。两年前中工国际曾经确定的发行价是6.78元,而如今全流通的发行价询价区间就定在7.28-8.22元,相当于以其2006年预期业绩的18-20倍市盈率,这就跟股改前定价发行不超过20倍市盈率没有什么差别了。而上市第一天,开盘即上17元多,并一度炒高到了50元,其离奇的程度比起之前的“炒新症”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中国银行发行A股前的每股净资产是1。12元,每股收益为0。11元,其3。08元的发行价,市盈率为24。77倍,市净率为2。74倍;工商银行发行前每股净资产是1。14元,每股收益为0。08元,其3。12元的发行价,市盈率为27。34倍,市净率为2。74倍。对比2001年初发行的中国石化,每股1。65元的净资产,0。19元的收益,4,22元的发行价,市盈率为20。1倍,市净率为2。55倍,可以说基本上没有多少差别。可是,中石化当时是股权分置的,股改时也不得不为此付出10:2。8的对价。

   再看重启的再融资。长江电力是以派发存续期12个月、行权价5.5元的认股权证形式再融资的,将募资资金67.54亿元。然而长江电力2003年首发时的价格也不过每股4。3元,当时的发行市盈率也不过18倍,而股改时也还是不得不支付了 每10股送1.6706股、派5.88元的对价。如果说当初首发的价格已是高出估值的了话,那么现在以更高的价格再融资不还是老一套吗?

  还有苏宁电器如今48元的增发价与当年清华同方46元的配股价又有什么区别?

  融资是不但恢复了,而且是如此的得心应手,可是与股改前扭曲的定价、混乱的估值如同一辙,依旧的不还是“圈钱”吗?扩容的大跃进,成熟的只能是“圈钱”。

  “估值”是会被用来作为炒作“牛市”理由的,然而“估值”一旦出现问题,炒作也就要崩溃。不正是日前有瑞银出了对银行股的估值看法,瑞银最新的报告指出,目前中国内地银行股的价格大概是2007年预计账面价值的2.5倍,而目前全球新兴市场银行股的平均值为2.1倍,这意味着中国内地银行股存在近20%的溢价。这样港股炒作中资银行股的基础动摇了,28日港股国企指数暴跌533点,29日A股市场开盘即跟着发生了“余震”。

  希望这不会是成熟“圈钱”留下后患的前兆。

  (鲍保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