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相声其实就是耍贫嘴,这句话说得并不尖刻。文化诙谐、生活诙谐、社会诙谐的相声不胜枚举,但不少所谓段子,尤其是市场化以来,拿老子亲娘妻子亲人开涮,互相拿恶作剧作“包袱”,拿媚俗的品相作花架子,低级狂狷,语言粗鲁就是地道的耍贫嘴,尽管可以把一部分人搞笑,但心境正常的人是嗤之以鼻的,这样的相声,唾沫星子缭乱,臭烘烘一段。相声原本就是市井曲艺,发端于清朝末期,下里巴人从中自娱,说给贫寒人开心取乐,说相声的不过就是混饭糊口,“为了活命”。今天,你就是说臭了,也是步入艺术殿堂,出现了众多相声艺术大师,是恣意自诩,还是文化部发了证书,何人可称大师?相声大师的标准谁定的?相声果真具有如此深奥之造化?令人不解。其实,敢于说善于说,嘴皮子利索,思维正常,不怯场,具有“耍贫嘴”的天分完全可以走上台面说相声。“耍贫嘴”为什么一定要拜师?最近报道相声演员郭德纲,年少拜师学艺,后自天津来北京走江湖,殚精竭虑,艰难困顿,虽然他遭到主流相声界的抵制,如今终于出落了,挣扎显身了,又在一年之前拜侯耀文为师傅,但是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黄纪苏认为,郭德纲虽然是侯耀文的徒弟但是他的能力可以与侯宝林相比。没有办法使得侯宝林与郭德纲当场比试比试,但是专家直言可以断定,郭德纲是个人物,听郭的相声不比侯耀文的老子侯宝林的差,不知道他这门师傅是为什么要拜?侯耀文的师傅是谁?家喻户晓侯宝林的师傅是谁?侯宝林师傅的师傅是谁?师傅的师傅的师傅又是谁?最早的前人不是在市面上苦修出来的吗?如此,郭德纲拜师颇有意味。之所以很多艺术门类,乃至于一些社会的、科学的、文化的、理论的领域里出现不了“百花齐放”而日趋凋敝,很大原因就是“师傅”的缘故,“师傅”把持,你不拜师,不买“师傅”的帐,就会四面楚歌,难以自拔,“师傅”盘踞,其实就是帮派体系。封建社会伦理的鬼魂仍在现代中国游荡,它扼杀了多少进步的、创新的、生机勃勃的需要崭露头角的人才!郭德纲生在“曲艺之乡”的天津,因不满那里的演出环境一怒之下出来自我奋斗,如今他再拜侯耀文为师,向世人表明他的一个态度,这是郭德纲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
“耍贫嘴”为什么一定要拜师
评论
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