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三奖一补”资金关乎政府形象


用好“三奖一补”资金关乎政府形象

    今年,我国中央财政“三奖一补”资金235亿元人民币已于近日下拨。“三奖一补”是:对财政困难的县乡政府增加税收收入,以及省级政府增加对困难县财力性转移支付给予奖励;对县乡政府精简机构和人员给予奖励;对产粮大县给予奖励;对以前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工作做得好的地区给予补助。据报道,凡2005年县乡财政实际供养人员比上年减少的省份,中央财政将按每人4000元给予奖励。

 

    中央财政拿出235亿元的真金白银用于解决县乡财政困难,应该说对于缓解一些地方出现的严重财政困难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但在一些网站的评论中,笔者也看到了众多网友对于能否用好这些钱的担心;有人认为,地方政府人员严重超编不解决,食者众而生者寡,财政转移支付再多也不解决问题;有人认为,地方政府并不缺钱,他们列举了自己所在地方行政领导乘坐的高档轿车进行证明;有人甚至认为大量的财政转移下拨会带来更多的腐败,甚至认为这些钱会直接流失到一些地方官员的瓜分和大吃大喝等滥用上。

    应该说,近年来,中国部分县乡经济发展滞后,财力不足已是不争的事实。但为什么财政部的“三奖一补”的好政策会引发出这么多担忧呢?笔者在浏览了这些不领情的评论后,深深体会到的是各级政府加快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从这些评论中,我们看到,群众对于一些干部铺张浪费,讲究排场,大手大脚是非常反感的。在一些地方,尽管财政非常困难,但主要领导的办公场所越来越豪华,乘坐的车辆越来越高级。一些政府部门没有钱为群众服务,但却在宾馆饭店留下大量的白条。有钱就挥霍,没钱就哭穷,这样的政府部门怎么能得到群众的信任。

    其次,从这些评论中,我们看到,以往对于财政经费的使用,群众不是很满意。从我们查阅到的资料看,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令人担忧。如违规使用问题严重,今年《南风窗》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除了扶贫款、救灾款等少数几项被称为“高压线”的专项资金之外,拖延、截留、挪用、挤占专项资金的现象非常普遍。此外还有所谓“一女多嫁”和“假配套”等多种花招。因此,用好来自纳税人的每一分钱,绝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不然的话,增加政府投入就难以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第三,从这些评论中,我们还看到,以往的财政经费的分配,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在当下,“跑部钱进”已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如各种专项资金的分配,往往需要不断到有关部门去跑资金、跑项目,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份额。而其中最重要的往往是靠“门路”和“关系”。按道理,财力性转移支付不用跑,“三奖一补”的标准是非常明确的,但地方会不会为了获得奖补而在税收、机构精简等方面弄虚作假也是非常值得怀疑的。因此,“三奖一补”怎么奖,怎么补,还应该给群众一笔明白账,也便于大家监督好这些钱的分配和使用。

    应该说,今年政府转移支付“三奖一补”的做法是非常值得称道的,其内涵正是深刻体现了中央对于地方政府主动改革、主动解决财政困难、厉行节约的一种激励。群众的担心也许有不专业、不内行、不了解情况的地方,但反映出的倾向却是我们应该认真对待的。毕竟,235亿元是一笔不小的数字,不能仅仅是把它看成是中央给地方发补贴。

    用好“三奖一补”资金关乎政府形象。用好这笔钱,责任非常重。(原出处:中国改革报 

2006-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