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是丝绸之路最早的东方起点


洛阳是丝绸之路最早的东方起点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区域,肥腴的土壤、适宜的气候,成为先民较早的栖息地。洛阳素有“天下之中”, “九州腹地”之称,河洛先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成就,磨制石器骨器文化(裴李岗文化)、彩陶文化(仰韶文化)、黑陶文化(龙山文化)、《河图》、《洛书》、伏羲八卦文化、神农炎帝农耕文化、龙凤文化;黄帝万国统一文化、姓氏文化等。

  夏、商、周时期,代表中国历史文明进程里程碑的国家体制最先出现在洛阳盆地。夏代开创第一个文明国家,首创青铜文明与祭祀文化;杜康(少康)酿酒文化;伊尹首创丝绣、烹饪、文字与中医药文化;周公的国家制度规范与礼、乐文化;老子、鬼谷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的文化、合纵连横学;秦代的杂家学和商贸学、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道教、佛教、史学、文学、科技、艺术、教育等文化;河洛文化底蕴深厚,脉络未断,泽惠深远,是华夏文明最早的源头之一。

 

《禹贡》和《周礼•职方氏》记述豫州河洛一带出产丝绸、丝绵。东方青州、徐州等州的丝织品,由水路或陆路到达洛阳,反映了当时洛阳已是全国丝绸贸易的中心。

 《史记·平准书》记:“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张衡的《东都赋》:“昔先王之经邑也,掩观九澳,靡地不营。土圭测景,不缩不盈。”《周礼》:“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四时之所交,风雨之所会,阴阳之所和,乃建王国焉”。根据历史文献和科学考古资料,已确证在伊河洛河盆地东西横列排开有夏代都邑二里头遗址;商商代第一个都城偃师商城;西周王城;东周成周(汉魏故城,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都城)、隋唐东都城(曾作隋唐、武周、后梁、后唐、后晋的都城和北宋的陪都)等五大都城遗址。

 

 

偃师二里头出土的夏商时的玉圭:

  

二里头出土的夏代七孔玉刀

 


伊川出土的公元前1880年的陶壶(中国社会科学院碳十四测定):

 

 

 

 

 

 

洛阳伊川出土的商代“子申父己鼎”:


 

 

 

 

汤和伊尹在夏王都告祭天地以后,在亳地建立起商的第一个王都,即偃师商城。

偃师商城出土的青铜器:

 


 

 

   周武王开创周王朝的初期,就认定洛阳是“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的中国”。洛阳早在汉以前夏商周时期就是中国的中心。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何尊,铭文记载“唯王迁宅于成周,宅此中国 ”,所说的地方是洛阳,也是“中国”一词的最早记录。西周时期古人已确认洛阳是中国的代表,而这个铸有“中国”二字的青铜器,又指明是王“在成周”,成周专指洛阳。

  

周武王“宅此中国”,认为“福自天”,所以要在洛阳“告于天曰”“宅此中国”。“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这个青铜尊上:

 

 

 

 

    铭曰:“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王礼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逨文王,肆文王受兹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呜呼!尔有虽小子无识,视于公氏,有勋于天,彻命。敬享哉!’唯王恭德裕天,训我不敏。王咸诰。何赐贝卅朋,用作口(周)公宝尊彝。唯王五祀”。

 

 

 

 

 

 

 

 

 

     秦惠王时,洛阳三川郡已是丝绸贸易集散地和丝绸之路起点,确立“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战国策、秦策》:“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和《史记、张仪列传》。)公元前316年,魏人张仪在秦为相,向秦惠王献计,说:“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什谷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王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能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臣闻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

    从先秦到近代,张仪所提出的战略计划多次在历史的舞台上重演,并且又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围绕争夺洛阳三川商旅交通线的军事争夺战达几百次之多,就不一一列举。详见

(
http://bbs.lettercn.com/viewthread.php?tid=63&extra=page=1&page=2
“得中原者得天下”探秘
东部丝绸之路与军事战略交通线)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正月,汉高祖刘邦登基称帝后,“置酒洛阳南宫”,刘邦说:“吾行天下多矣,唯见雒阳,自古皇王,何尝不留意”。在洛阳南宫以皇帝身份发布诏令,大赦天下,封赏有功之臣,千古流传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外。”名言就出自这次酒宴。

 

  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当时东汉太学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多达3万余人。班固的《汉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蔡伦创制的 “蔡侯纸”,张衡创制的浑天仪、地动仪均是在洛阳故城完成的。中国第一个官方佛教寺院白马寺、最大的佛塔永宁寺塔享誉扬海内外。

 

  魏、西晋、北魏均以洛阳为都城。汉魏洛阳故城正是横贯东西丝绸之路的最东起点上的要塞,向西是通向西域的大道。这里有洛阳大市,周回八里,不少商人“资财巨万”,“千金比屋,层楼对出,重门启扇,阁道交通,迭相临望。”有皇室宗亲的宅里。有“通商、达货二里”,是天下商品贸易、文化交流、物流集散交易最繁华的地方。北魏《洛阳伽蓝记》记载有当时的盛况:"自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所谓尽天地之区矣。乐中国土风,因而宅者,不可胜数。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绚丽多彩的丝绸刺绣产品、青铜工艺品、美酒茶叶、玉器瓷器、书画奇宝、山珍海味等由此输向世界各地。同时,中外商人通过丝绸之路,将中亚的汗血马、葡萄,印度的佛教、音乐,西亚的乐器、天文学,美洲的棉花、烟草等输入中国,东西方文明在交流融合中不断更新、发展。

   隋仁寿四年(公元604年)十一月,隋炀帝确定建都洛阳,炀帝诏曰:“王畿之内,天地之所合,阴阳之所和。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汉祖曰‘吾行天下多矣,唯见雒阳,自古皇王。何尝不留意’……今可于伊、雒营建东京”。

 

    隋东都洛阳城规模巨大,"前直伊阙,后据邙山,洛水贯其中",主要城廓有宫城、皇城、外廓城。宫城内主要有乾阳殿、大业殿、文成殿、武安殿 以及显仁宫、上阳宫。《唐六典》记载,当时的洛阳“郛郭南广北狭,凡一百三坊,三市居中”。隋唐东都洛阳城东北角有“通远里”和“兴艺里”,这里是奇货工艺艺术品交易兴盛的地方。有著名的唐代宝刹大福先寺。

   隋代开通以洛阳为起点的大运河,把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连接为一体,“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绝”。使东都洛阳真正成了“处平土中,平夷洞达,万方辐凑”、“水路通,贡赋等”的王者之都。

   隋炀帝还创建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进士科举制度,重才学而不重门第,削弱了门阀大族世袭的特权,对后世中国影响深远。《新唐书》的选举志载有“唐制取士之科多由隋旧”,“学者皆怀牒自列于州县”。

 

   隋代东都洛阳是大运河的枢纽中心,全国著名的大型官仓含嘉仓储粮总量达到580万石,贮藏的粟米食盐布帛盈积。洛阳北市“彩帛行”堆积如山的丝绸彩帛,均是经大运河运输到此屯积或中转各地。龙门石窟有北市綵帛行净土堂、北市丝行像龛等。洛阳龙门东山北麓安菩夫妇墓出土有罗马金铸币,是大唐帝国都城洛阳和罗马帝国的文化交流的见证。洛阳以及周边地区出土的众多三彩俑,满载货物的骆驼俑是洛阳作为丝绸之都和丝路起点实物例证。

   西域各国的商贾使者来往于长安、洛阳一带,隋朝成为更开放的国度。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元宵节, “隋炀帝于东都洛阳端门街盛陈百戏,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至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费巨万。”又下令装点市容,檐宇统一,珍货充积,店设帏帐,人穿华服,地铺龙须草席,街道两边树披绸缎,五彩缤纷。客人过酒店,必邀入进餐,“酒饱而散,不取其值”。《隋书》记载:“(大业)十一年春正月甲午朔,大宴百僚。突厥、新罗、靺鞨、毕大辞、诃咄、传越、乌那曷、波腊、吐火罗、俱虑建、忽论、靺鞨、诃多、沛汗、龟兹、疏勒、于阗、安国、曹国、何国、穆国、毕、衣密、失范延、伽折、契丹等国并遣使朝贡。”

   武则天以洛阳为神都。武则天《置鸿宜鼎稷等州制》诏书说:“我大周……卜兹洛食,是曰奥区,物产孔殷,形胜斯在。朕养膺眷命。俯叶乐推,即廛涧之地,恢鼎革之运……方阐隆周之业,以光卜年之兆。况成王定鼎,此则余基,永言朝贡,实归中壤。是霜露之所均,当水陆之产我会,庶齐劳逸,无隔遐尔。”

    武则天又有《以郑汴等州为畿制》诏书曰:“朕膺此符合,绍隆周之睿业,因丕洛之鸿基。相彼土中,实唯新邑。五方入贡,兼水陆之骏奔。六气运行,均霜露而调序。山川形胜,祥祉荐臻,远无乾心,近收亡欲,式建宗社,大启神都。” 唐高宗、武则天东都洛阳城的规模比隋代更加壮丽。建造出世界一流的皇宫建筑明堂,天堂,天枢、应天门、定鼎门。洛阳道路四通八达,政令畅通;万国商贾交流聚会,四海文武政要、国际友人朝宗东都,各地奇货汇聚京洛并由此得以周流天下。

   不少中外僧人曾在此居住和译经,从事弘传活动,唐开元21年(公元733年),日本人荣睿,普照肩负访请名僧大师东渡弘法的重任,跟随第九批遣唐使团来中国。唐玄宗及敕令他们禅居于福先寺,并有福先寺主持僧定宾大师授戒,荣睿促成了著名的“鉴真东渡”。

 

    洛阳是大运河的中心;当时隋唐大运河的盛况,《旧唐书.崔融传》有载:“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汉,前指闽越,七泽十薮,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弘舸巨舰,千舳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日”。“若广陵则锦、铜器、官端绫绣;会稽则罗、吴绫、绛纱;南海玳瑁、象齿、珠、沉香;豫章力士瓷饮器、茗铛、釜;宣城空青、石绿;始安蕉葛、蚺胆、翠羽;吴郡方文绫。船皆尾相衔进,数十里不绝”。

 

 

 

 

 

 

 

 

 

 

 

 

 

 

 

 

 

点击鼠标,在新窗口打开原图


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何尊铭文拓片:

   尊内底铸有铭文 12行、122字,记述成王继承武王遗志,营建东都成周之事,与《尚书·召诰》、《逸周书·度邑》等古代文献相合,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
同时,“中国”两字作为词组,首次在何尊铭文中出现,用青铜铸造出的宝贵历史,印证史籍或弥补史籍的不足。

  商的第一个王都偃师商城建立以后,控制地域和影响远远超过了夏王朝。远方的邸人和羌人也来进贡和朝见,尊商汤是他们的君主:“昔有成汤,自彼邸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诗经 商颂 殷武》)。

   商代,洛阳种桑养蚕已遍布河洛大地,商代开国名相伊尹的母亲就是采桑女。《水经注,伊水》记载:“昔有辛氏女采桑于伊川,得婴儿于空桑中,辛女取而献之其君,名养于庖,长而有贤德,殷以为尹,曰伊尹也。”《吕氏春秋•顺民》中说:“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以身祷于桑林。”《管子·轻重甲》中说:“伊尹以薄之游女工文绣,纂组一纯,得粟百于桀之国”。

  夏代都城偃师二里头出土有玉圭和七孔玉刀等,是由新疆的和田玉雕凿而成,是丝绸之路起于洛阳的历史见证.

   由于洛阳以东是平原,河网密布,水陆运输便利,丝绸等货物易用舟船和马车运达洛阳。洛阳以西是山地丘陵,只能用牛、马、驴、骆驼和车马来驮运货物,洛阳自然成丝绸之路东方起点,成了东西南北商品货物的集散地和商贸交易的枢纽中心。历代的使者、商人、军队络绎不绝的马队、骆驼队、车队踏出了这条东西交通之路,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法国、荷兰,通过海路可达意大利、埃及。东已达韩国、日本,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是中华文明与世界上其他文明交流融合的友谊之路。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周边地区经济文化友好交往的纽带。丝绸之路一词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中国》,有时也简称为丝路。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济、文化、科技、贸易发展的产物,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最早可能追溯到夏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