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费怎样拉动经济增长?



浪费可以拉动经济增长,这是凯恩斯的理论。因为经济增长由四个轮子或者四架马车拉动,即 Y = C + I + G + NXY表示产出的价值,C表示消费,I表示投资,G表示政府支出,NX表示净出口或净进口。浪费可以属于拉动经济增长四架马车里的一架,或几架,自然,按照凯恩斯的理论,或者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它自然可以拉动经济的增长了。


这么荒谬的理论,为什么还有人相信?难道我们真的没有思维了?西方经济学理论怎么就有这么大的欺骗性?还是其他的东西在左右我们的思维?下面我就CIGNX怎样通过浪费来拉动经济增长做一详细分析。


一、浪费通过增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在分析问题之前,我把实际产量定义为Q、潜在产量定义为Q′。当 C Q = Q′时,这时,浪费会增加C的量,由于C已经比Q大,增加C的量除了导致价格上涨,改变C的个人结构外,不能导致Q的增加,进而不能拉动经济的增长。如果由于科技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Q Q′,这时起作用的不是增量⊿C,而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C或者浪费没有什么逻辑关系。在生产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浪费越多,人们的消费水平越来越下降,也不能拉动经济的增长。
C = Q =Q′时,浪费会使C增加,但Q Q′不变,从而有C Q = Q′,显然,这又回到了上面的情况,从而不能拉动经济的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上面两种情况有可能会导致价格的上升,进而会增加名义的Y或者名义的GDP,但这是统计口径的问题,如果喜欢做假的话,尽可以宣传GDP增长多少多少,对实际产量Q没有任何意义,自欺欺人而已。


C Q = Q′时,这时由于产能过剩,浪费能够增加YGDP,从而带动经济的增长。但要注意的是,产能过剩的前提是一定的生产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存在,它和浪费不浪费没有逻辑联系。


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浪费怎么拉动经济的增长呢?循环经济学原理把人的经济活动分解为四个层次,其中,第三个层次为生产活动、分配活动、产品的使用活动。浪费首先影响的是分配活动,由于我们实行的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的毒品),使用的是货币分配手段,从而使创造财富的人分配不到相应的财富。正是我们生活在市场经济毒品的社会,浪费才会拉动经济的增长。


一般来讲,浪费是有钱的人的浪费,穷人没有什么财富,他们拿什么去浪费?假设浪费发生在穷人身上,它也很难拉动经济的增长,因为浪费是通过对存量财富的重新分配来影响生产的,再通过生产来影响分配。


假设富人浪费的财富为C′,如果富人要维持原有的财富存量水平,富人就必须买入C′的产品产量,这时生产量要相应增加。由于生产的过程同时也是分配的过程,如果穷人在生产C′产量中分配到10%的分量,这时,富人的财富存量维持不变,穷人的财富增加10%。在一个分配不公的社会,富人越浪费,越有利于社会的公平,但这个公平是有代价的,这个代价就是对环境的影响。因为根据循环经济学原理,产品是由环境要素转换而来的,环境要素转换为产品的过程,会产生负产品,另外,浪费的过程,是产品退化为环境要素的过程,这个过程,同样会产生负产品,而负产品对人体是有害的。


如果整个社会都浪费,这时的浪费可以拉动经济的增长,这个经济增长是负面的。比如一个家庭住一个房子就够了,可是,为了攀比,每个家庭都有两个或者三个房子,这时这个社会就可能面临困难。因为任何产品都是由环境要素转换而来的,环境要素转换为产品的过程会产生负产品,负产品会危害我们的健康,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了每个家庭三个房子,我们要占用多少土地,挖掉多少矿山,污染多少空气,毁掉多少林木?这些都会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社会面临困难。


二、浪费通过增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


分析浪费通过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方法和前面相同,所不同的是,投资主体是有限责任公司(这里不考虑无限责任公司的情况)。


浪费增加的投资是通过分配,再通过分配对生产的影响(反作用)来拉动经济增长的。和消费浪费不一样,投资浪费的破坏作用要比消费浪费的破坏作用更大。因为消费主体至少在现阶段的中国是责任无限的,可投资就不一样,投资主体一般来讲,责任是有限的。投资浪费一方面会由于负产品的产生,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也会由于不良资产的产生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浪费的投资是没有货币吸收功能的投资,这些投资项目由于没有吸收货币的功能,它所释放出去的货币就无法收回,这些无法收回的货币一方面会沉淀为不良资产,另一方面,由于货币制度的缺陷,会导致流动性泛滥,还有可能导致价格飞涨。


三、浪费通过政府支出拉动经济增长。


如果浪费发生在政府部门,伴随的是一系列的台底交易,这个问题,不是经济学能够解决的问题,所以没有什么好办法。


要解决政府部门的问题,首先要让政府部门的人转变观念,让它们从权威部门变为平民部门;其次要信息透明,建立一个透明的政府;第三要有舆论监督,最后才是完善制度。必须指出的是,单纯靠完善制度、监督制度来改善政府部门的想法是很难实现的,因为权威、没有透明是任何制度都失效的根本原因。


参考书目:循环经济学原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谭根林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