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帮结派 争权夺利——企业派系斗争中的谋略败局(连载四)


对话:

赵匡胤(公元927年~公元976年)宋朝开国君主,涿州人。父赵弘殷时迁居洛阳。他出生于洛阳夹马营。父亲先后为后唐、后晋、后汉的军官。赵匡胤起初投奔后汉大将郭威,因喜爱武艺,得到了郭威的赏识。后他又参预拥立郭威为后周皇帝,被重用为典掌禁军。尔后,赵匡胤借整顿军队之际,逐渐在禁军中培养自己的势力。与石守信、王审琦、杨光义、李继勋、王政忠、刘庆义、刘守忠、刘延让、韩重等结为义社十兄弟。此后几年,又陆续将自己的心腹罗彦环、田重进、潘美、米信、张琼和王彦升等人安排到禁军中担任各级将领,进而从上到下控制了禁军。此外,赵匡胤还网罗人才组成自己的智囊团,他帐下有大批谋士,如赵普、吕余庆、沈义伦、李处耘和楚昭辅等人,为“陈桥兵变”做好准备。显德七年继帝位,国号宋,结束五代扰攘的局面。后根据杜太后的意见,传位于其弟赵光义,叫宰相赵普当面写成誓词,封存于金匮里,这就是所谓的“金匮之盟”。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七月初九,宋太祖宴请禁军将领石守信等人。恩威兼施逼迫众将交出兵权,又将地方上的行政权、财政权收归中央,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赵匡胤结束了中国历史上长期出现的地方割据局面,重视农业生产,注意兴修水利,减轻徭役,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他偏重安内守外,重文轻武,导致北宋日后内重外轻积贫积弱的局面。此外,他把大量田地赐给交出兵权的将领,又加剧了土地的兼并,使阶级矛盾日趋尖锐。

齐桓公(?~前643)) 春秋时齐国国君。姜姓,名小白。他在位期间(公元前685年一前643),选贤任能,改革齐政,使国富兵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在他周围聚集了许多像管仲、鲍叔牙、高候、隰朋一类的杰出人物。在政治方面,实行了“参其国而伍其鄙”的制度。使人民各安其居,各守其业,不任意迁徙流亡,以发展社会生产,巩固统治。在军事方面,推行了“作内政而寄军令”的措施。即在内政改革的基础上,实现寓兵于农,兵民合一,把军事组织和行政组织统一起来。在经济方面,齐桓公和管仲针对春秋以来井田制破坏,私田兴起,国家赋税收入日益减少的情况,改革旧的赋税制度,实行“相地而衰征”的办法。根据土地的肥瘠和数量,规定应交纳贡赋的多少。同时,提倡山铸钱、煮海为盐,鼓励发展盐铁业。此外,又设“轻重九府”之制,根据年岁的丰歉和人民的需要。来集散货物,以调剂物价的贵贱,达到通货积财,增加国家收入的目的。上述举措为齐国称霸诸侯,奠定了物质基础。公元前645年,管仲、隰朋相继死去。桓公任用易牙、开方、竖刁三个阿谀谄媚之臣执政,政治渐渐腐败。公元前643年病死。他的五个儿子为争君位互相攻击,无暇顾及桓公丧事,致使齐桓公尸体存放了六十七天,腐烂生了蛆。从此,齐国的霸业骤然衰落。齐桓公一生显赫,雄才大略,他在自己的国内实施了一系列整顿和改革,收到了富国强兵的效果,成为春秋列国中第一个霸主。

 

王熙凤:各位观众,大家好!我先来简单地谈一下今天的基本论点:家族企业中的派系斗争一直是家族企业都非常关切的问题。从某种角度看,我国家族企业的创业者自身素质普遍不高,这一点上和洪秀全、杨秀清等人没有什么区别(观众席中笑声)。所以,今天,我们将从太平天国的发展过程,讨论家族企业的派系斗争问题。今天我们的特邀嘉宾是大齐集团董事长姜小白先生和宋氏集团的当家人赵匡胤先生(掌声)。

齐桓公:(微笑着)大家好。

赵匡胤:(点点头)欢迎大家和我们共同探讨家族企业的派系斗争问题。

王熙凤:首先,请两位企业家站在各自的角度分析一下,洪秀全、冯云山、杨秀清的个人能力及宗派、山头的角逐状况。

齐桓公:冯云山的组织能力要比洪秀全强得多,冯云山单枪匹马地紫荆山区发展了10000多会员,洪秀全除了从事理论研究外,在市场开拓方面可以说毫无建树,这是他们二人的根本区别。

赵匡胤:但他们二人是互相利用的,洪秀全需要冯云山的会员听自己的传道,冯云山需要洪秀全的理论增加自己的影响力。

王熙凤:但是有人说,当冯云山被关进监狱时,洪秀全根本不想营救,他所有的行为都只是一种表演。

齐桓公:我不同意这种看法。洪秀全的确和冯云山有很深的矛盾,“紫荆山系”已经形成了很大的势力。但是,洪秀全当时的能力还不足以控制“紫荆山系”,没有冯云山,他照样一无所成。

赵匡胤:我和姜总的看法稍有不同。冯云山曾被两次投进监狱,第一次洪秀全是发自内心地救他出狱的,因为“紫荆山系”还需要他控制。第二次,从本意上讲,洪秀全无意解救身陷囹圄的冯云山,重要的原因是洪秀全看到“紫荆山系”出现了裂痕,杨秀清、萧朝贵已经崛起。考虑到洪宣娇的情绪和自己的影响力,洪秀全还是做出解救冯云山的努力。

王熙凤:那么,如何评价冯云山和洪秀全的第一次派系斗争呢?

齐桓公:我来解释一下这个问题。在第一次派系角逐中,洪秀全利用杨秀清、萧朝贵的“烧炭党”遏制冯云山的“紫荆山系”,增加自己的影响是应该得到肯定的。

王熙凤:为什么?我觉得冯云山很无辜,他对太平天国做出的贡献自然不用说了。而且,他本人并没有太大的政治野心,不会对洪秀全地位构成威胁,洪秀全的做法是否对冯云山不公?

赵匡胤:我也同意姜总对洪秀全、冯云山斗争的分析。实际上,从太平天国当时的发展状况来看,确实需要一个明星式的标杆人物增加集团的影响力,冯云山具有很强亲和力,其长处在于组织能力非常强,但他没有领袖人物应该具备的那种神秘气质和完整的具有煽动性的理论,而洪秀全恰恰具备这种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使整个集团紧密地团结在洪秀全的周围,从企业发展的策略上讲是正确的。

齐桓公:冯云山的组织能力的确非常强,用现在的市场经济术语来讲,就是他具有很强的市场开拓能力。史书记载:冯云山深入到紫荆山区后,与劳苦大众打成一片,宣传拜上帝教,组织拜上帝会。1847年—1850年,冯云山发展的会员已超过10000人。

王熙凤: 那,对冯云山的不公怎么讲?

齐桓公:呵呵,你这是真正的“妇人之仁”。企业家毕竟是搞企业的,企业的利益应该是至高无上的,任何人当他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时,只能遭到淘汰的命运。

赵匡胤:是啊,姜总的话难听了点,但确实是这个道理。

王熙凤:不好意思地笑着。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讲,洪秀全在和冯云山“紫荆山系”的较量过程中,对权力的处理还是得当的?

齐桓公:可以这样讲。冯云山的个人能力完全不能代替洪秀全的角色。

王熙凤:从两位老总刚才的谈话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冯云山本人的组织能力绝对强,而且参加革命的日子也比杨秀清早,对企业的贡献也远比杨秀清大,可为什么永安封王的时候,杨秀清会后来居上,跃居冯云山之上呢?

赵匡胤:我觉得,在这件事上,洪秀全处理得也是比较得当的。当一个企业的业务发展到一定阶段,是需要通过雷霆手段全力整合的,冯云山非凡的亲和力在市场开拓方面非常有效,但在整顿管理方面,缺乏应有的威势,擅长文案疏于执行管理。杨秀清尽管没有念过多少书,但天生具备非凡的洞察力、思维敏捷,处理问题果敢、坚决,极有魄力。

王熙凤:姜总,有人说,杨秀清的“代天父传言”本身就是洪秀全策划的,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齐桓公:这种传言是有道理的,洪秀全的目的是想通过杨秀清的“神权”压倒冯云山的“人权”,目的还是遏制“紫荆山系”。

王熙凤:那洪秀全怎么会重视杨秀清?

赵匡胤:洪秀全之所以破格提拔杨秀清,首先,他认为杨秀清等人学历比较低,也没有“鸿鹄之志”,不会对他的地位造成影响。其次。杨秀清的个人能力非常强。

齐桓公:实际上,洪秀全进入天京后便深居简出,也很少见臣下,每日撰写各种文告、诏书,着意讲求官规礼仪,多半将一些不切实际的“天话”、“梦话”,一切朝政都由东王杨秀清把持,实行所谓的“军师负责制”。这种体制核心是“天王为挂名国家之首,军师为政府首脑,天王临朝而不理政,国家权力由军师行使的政治体制。

王熙凤:我看过这方面的材料,说太平天国的正式文告、檄文,都用左辅正军师杨秀清、右弼正军师萧朝贵的名义发布,他们在文中自称“本军师”,代表国家诏告天下,而不用天王的名义颁布;太平天国处理国家政务都是杨秀清的“诰谕”行之。当时萧朝贵早已去世,许多文告虽由杨、萧两人署名,实际上却是杨秀清一人议决。杨秀清的东殿设置六部尚书,每部12人,共72人,分掌一切国务。每天从东殿发出的诰谕川流不息,史料记载,有时多达300多件,连清朝政府的官员都大吃一惊。

王熙凤:洪、杨矛盾的根源在哪里?

赵匡胤:其实,洪、杨矛盾由来已久。本质上是由于两套相互冲突的权力系统。在公司内部,洪秀全是金田集团的董事长兼精神领袖,杨秀清是集团公司的CEO和总经理;但在拜上帝教中,洪秀全尽管是天王兼董事长,但他只是耶稣的弟弟,天父的儿子;杨秀清尽管只是总经理,但他经常代表天父下凡发布命令,搞的洪秀全焦头烂额、无所适从。因此,当洪秀全提出自己奄有四海,抚绥万方时,杨秀清则高呼四海之内有东王;洪秀全要天下万国朕无二,杨秀清则公然提出参拜天父永为我父,护卫东王早作人王。结果皇权与神权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无法调和,一场惨痛的天京内讧不可避免地爆发了,成千上万的天国儿女没有血染沙场,却倒在了自己兄弟的刀剑之下。

齐桓公:嗯,有道理。

王熙凤:刚才两位专家对太平天国的派系斗争做了深刻的点评及剖析。那么中国企业的派系斗争有什么特点?

齐桓公:首先,中国企业的派系是以为划分标准,而不是以观点或信仰为标准。追随者对领导者的支持是以本派核心人物为准则,而不是支持他的观点。这就是说派系斗争是没有理念和原则的,反映了企业派系斗争中个体意识的缺乏。这就是后人提出的:中国人总是关心是谁说的,而不是说得有没有道理。还有,中国人忠诚的是自己的上司,并不是组织或者公司等等。

王熙凤:那么,企业或者组织中能否避免派系斗争?派系斗争是否真的有百害而无一利?

赵匡胤:任何规模较大的企业都存在派系斗争,这个问题难以避免。一般的派系都会将自己的利益置于组织利益之上,会以是否符合派系的利益影响企业的正常决策。派系斗争造成企业失败的比率远远大于其它任何战略或管理因素,属于有百害而无一利。

王熙凤:派系斗争有什么危害?

赵匡胤:太平天国的案例就不说了。派系斗争必然导致人才的流失和庸才的得势。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提倡以人为本。所谓人才,是有自己的主见与创新,这种素质也决定了真正的人才是很少无条件依附于企业内某个派别。所有的派系都不会喜欢有独立主见的人,对人才的排挤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而那些善于察言观色的小人既无原则、也无主见,唯利是图,最重要的是他们往往视个人利益第一,很少为组织着想,这又是另一种围观的“派系”。因此,派系斗争必然导致企业活力和竞争力的丧失。另外,由于所有的派系都奉行自我利益至上,所以,中国企业功溃一旦往往是派系斗争导致的决策失误。

齐桓公:我觉得,派系斗争未必就是有百害而无一利,适当的宗派斗争对企业应该是有利的,就看你如何引导了。这就是竞争或者权力平衡的基础,对领导者来讲是有利的。

王熙凤:那么,如何控制企业内的派系斗争、使其不至于伤害到企业的根本利益呢?不知道两位企业家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赵匡胤:派系之所以能够左右企业的决策,主要原因就是这家企业的当家人在权力制衡方面存在缺陷。其次,企业或组织往往缺乏比较明晰的战略目标和战略管理的能力。由于没有统一的目标与导向,各派系为自身利益来左右企业的目标与导向。最后,就是缺乏一定的约束制约机制。

齐桓公:我觉得,这个问题最终还需要从企业的制度、法规方面解决。任何人为的人事调动、掺沙子、按钉子以及各种权力平衡等手段,只能给下面基层人员的工作增加人为的障碍,不会有利于工作的开展。企业需要建立一定的沟通机制,首先承认矛盾的存在。然后就必然有一个正当的、公开的沟通机制,培养有话当面说的企业文化,不要开会不讲,会后乱讲。建立公司正式的决策机构,树立公司制度和决策的权威性。最后,企业应当培养个体员工独立自主的精神,健全个人的人格机制,使员工认同公司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有自己独立的判断能力,而不是依附于某个派别的精神领袖,这是挖掘派系斗争的根基。

赵匡胤:还有,对企业家来讲,最重要的是必须对企业中的宗派、山头主义长期保持相当敏锐的警觉,一有苗头,就必须断然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否则,像洪秀全那样,深居简出,十几年不理政,没有不出问题的。

王熙凤:对不起,我们今天节目结束的时间到了。刚才两位专家都从各自的角度谈了企业宗派、山头的分析。在节目的最后,我们请两位老总用简单的话,综合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赵匡胤:任何企业不可能没有山头、宗派,重要的是如何正确地认识、对待他。水泊梁山的宋江把来自各个山头的队伍统率起来成为一支武装,就是很好的处理的方法,建议大家认真阅读一下《水浒》,认识山头,承认山头,照顾山头,到消灭山头,克服山头主义等,谢谢大家。

齐桓公:对企业家来讲,最重要的是保持绝对的公允,要“一碗水端平”,稍有偏颇、倾向,很可能加重企业的内部矛盾,并最终导致企业解体。所以,企业家必须对企业中的宗派、山头主义保持长期、敏锐的警觉,这个问题最终还需要从企业的制度、法规方面解决。多谢大家。

王熙凤:谢谢二位老总精彩的点评,也谢谢在场的各位观众,今天的节目到此结束,再见